新世相卖课刷屏,本质是一场“使坏成本比较低”的生意。
以新世相对社交网络传播的熟悉以及微信营销的推广能力,他们不可能不知道这种知识分销会有什么样的结果,毕竟网易之前已经因为类似的事件被封杀过一次。他们也明白这就是一场权衡过后的的“生意”,想要是结果是“破坏规则之前最大的利益化”。
使坏的聪明人
社交网络的生意人分两种,一种是“作恶的资本家”,另外一种是“使坏的聪明人”。新世相这次的角色就是“使坏的聪明人”——远远没到作恶的程度,但又在使坏,用着“知识付费”的姿势,把传播裂变的行为交给用户,还让出了自己的“真金白银的广告位”,激发的刷屏行为也没伤害到任何人。
不是么?新世相伤害了谁?
新世相熟悉所有规则,他们这次不是“想办法不违反规则”,而“想办法+利用规则”。这种头部级账号的示范效应所带来的危害就是,“会有一个又一个利用微信传播规则,以及被封杀的时间差来刷屏的事件诞生”,每一个人都想着如何最大化利用被封杀前成名的时间差。
在虚拟空间作恶的行为无法预判,而微信需要应对的情况是,无数看不见的账号和个人只需要权衡好利弊,能够承担被封杀的代价,那么违规一次又怎么了?
后果可能有两个:
新世相为何这样干?
一个讲如何做传播的课程,采用的推广模式是“重新走一遍别人的路子”,从行为设计到被封杀的结果,都和上次网易搞知识分销一模一样。是新世相放弃了自己的洞察?还是新世相打算把这个“推广被封杀的行为”作为课程?
当打着原创策划的团队,把推广当成一次“行为”而不是一次创造,就推翻了自己的标签。新世相从被封杀前的“世相”一步步升级和推翻自己的属性。从定位的需求来看这次的分销行为:
新世相所追求的就是话题性,以此来打破边际从而形成定位升级。“逃离北上广”这种刷屏话题秀,把它从一个微信公众号变成了能做传播方案的广告公司。在消化“逃离北上广”这种形式的时间段里,新世相又采取了“知识分销”这种模式来刷屏,这可以看作是“一种生态”尝试。
这种围绕一个主IP的生态,在保证主IP存活的情况下,可以尝试去做各种行为:
商业定义推翻了自己,思想也推翻了自己?
新世相明明是违反规则的人,但似乎又像是玩起了文字游戏的受害者。他们把自己故意犯的错掩盖过去,于是外界看到打着“我们是被封杀的啦”的旗子,同时解释道:“别问我们为什么被封杀,反正就是那种不可说的封杀。”
一次纯商业的推广行为,为何却扮演起了面临“不可抗力”受害者的角色?新世相的“新”,可以是重启以后只谈商业的妥协,但千万不要成为不愿意为自己错误买单的“新”理由。新世相的分销行为已经是错误的商业推广示范,这种解释的心态不能成为逃避的借口。
难不成,到最后还要整个社会为这些“使坏的人”买单?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