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博的麻烦:卖终端还是做新闻?

业界 2018-11-02 12:08:23 阅读290

   “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很快会成为第一,在它开放资本市场的过程中,彭博(将)成为很好的合作者。”高逸雅(PeterT.Grauer)9月在中国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对《第一财经周刊》说。

 
  两个月后,中国的最高决策层正在谋划出台它的“开放资本市场”的时间表和路线图的时候,彭博让自己成为了“很好的合作者”。11月初,,。尽管总编辑马特·温克勒表示,他主要关注的是要能有记者继续在中国工作,而不是为了公司的收益,但来自欧美主流媒体铺天盖地的评论还是一致认为,。
 
  这是一件难堪的事。
 
 
  高逸雅在12年前—创始人迈克尔·布隆伯格出任纽约市长之后—成为全球最大的金融资讯提供商彭博有限合伙公司董事长。12年,是彭博终端机用户的平均使用年限,而从2001年开始的这12年,也是美国经济跌宕的12年,彭博更迫切地拓展全球市场。眼下,它的主营业务彭博终端机占据了全球33%的市场份额。
 
  “获取更高的市场份额非常难,特别在于,这个市场上,一些客户在这方面的花费已经开始缩小。”高逸雅对《第一财经周刊》说。这些业务的削减缘于2008年的次贷危机,终端机业务直接受到经济环境的影响,金融客户的雇员数量决定了终端机的销售数量。欧美银行和金融机构业务和人员的削减至今没有恢复到2008年之前的水平。好在亚洲国家还在保持增长,特别是日本和中国。“在全球100多个新兴市场中,中国比其他发展中市场增长更好。”高逸雅说。
 
  高逸雅寄希望于中国市场“日本式”的扩大,在三四年前,彭博96%的业务都在东京,如今,东京的业务降到了88%,而10%到12%都分布在周边大城市。1997年进入中国市场的彭博,香港、上海和北京之外更多的中国大城市还没来得及拓展,高逸雅认为,中国众多的大城市将是一个好机会。
 
  当然,更重要的还在于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开放产生的更多终端机用户。这间诞生于32年前的公司虽然看起来更像一个媒体公司,但实际上它是整个计算机和信息革命的受益者,随着计算机应用普及,金融数据为更多交易者所掌握,建立在各种数学模型基础上的金融衍生品推动金融市场的复杂化—更多更快的数据、更复杂的交易模型、更多的交易者和分析师哪个都离不开彭博终端机。
 
  它是这个诡谲多端的金融市场的重要工具,甚至是重要推手。那么,接下来,还有比中国这个潜在的市场更重要的吗?高逸雅希望成为中国这个即将开放金融市场的“好伙伴”。去年年底,这家公司已经开始与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合作,为全球投资者提供中国境内人民币市场的银行间实时汇率数据和深度市场行情。“基于政府开放资本市场的步伐,我们希望继续成为政府和其它机构的好的合作伙伴,推动相关进程。”他说。由于中国大部分银行是由国家持有,那些国有企业和一些金融投资职能的政府机构也是彭博的长期用户,因此,与政府保持合作的关系显得更为重要。
 
  而另一方面他们也希望彭博能成为海外用户了解中国的窗口。最近一段时间,彭博则一直密切关注着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进展。
 
  这两个目标现在看起来都不是很顺利。
 
  去年6月的一则有关中国高官家庭财富的报道,让彭博新闻的网站无法在国内浏览,同时在华记者的签注也受到影响,这就是总编辑马特·温克勒这一次所担忧的局面,如果他没有在中国的记者,这可是个麻烦事。
 
  但如果仅此而已,那还不过就是个麻烦,它们实际上已经感受到的彭博终端机的生意受到冲击,那可就是个灾难了。
 
  在彭博的业务体系中,终端机是利润核心。迈克尔·布隆伯格在公司成立之初就作出决定—一个全资产综合平台,所提供的每项服务,开发的每个功能都通过彭博专业服务系统提供给全世界的用户。相对于竞争对手提供的特定服务来说,这家公司认为,“市场越复杂,我们的用户越希望看到更丰富的资讯,而不仅仅是他们自己所在的特定行业。”正因如此,一台彭博终端机每年2万美元的租用费用从不打折。
 
  它最好的产品和应用也总是在终端机上实现。几乎每天,它的使用者都会在终端机上发现新的软件或者功能的改进。这种“持续的创新力”也是这家公司最引以为豪的价值观。它总是在积极应对市场的变化,当看到市场逐渐开始从电话交易转向电子交易,就去开发了完整的解决方案,特别是针对固定收益市场、股票市场和外汇交易市场。在过去五六年,彭博花大力气扩展了其外汇功能,包括价格信息、流动性集合、电子执行平台等领域。这些市场曾经一度是竞争对手的主要市场,但如今却每个市场都拥有1.5万到2万台彭博终端机。
 
  对于彭博来说它的每个客户是如此重要,即使在客户付不起费用的情况下,它也要为客户提供节省成本的直通交易处理和一整套完整的工作流程—它开发一个新客户的成本要远远高于维持一个客户的成本。
 
  在中国,这些都有可能因为一篇文章而前功尽弃。更何况,这个雄心勃勃的市场里不乏要取代它的机构。这些大大小小的竞争者既有来自于出售投资工具的软件服务商,也有面对广告业务下滑的一筹莫展的传统财经媒体,还有自恃大数据在手的互联网新贵,当然,不能忘了已经有了一定规模的本土金融资讯服务商,比如万得资讯似乎早已经做好了取而代之的准备……
 
  去年6月那篇文章余波还在,今年6月的“偷窥门”则雪上加霜,中国国有金融机构更是以信息安全的名义对彭博终端机重新审视。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高逸雅如此紧张地要把“积极合作”挂在嘴边,或许也能理解这一次的“自我审查”—这个卖终端机器和收取服务年费的公司里,“创造价值”的销售们可能要更恼火一些,可能也会说得更直白一些:“不赚钱的新闻产品部门,可不要再给我们添乱了。”公布了“开放资本市场”的步伐—对新闻部门和销售部门,这都是一件大事,看来高逸雅和彭博的烦恼可能还得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