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仰慕民国报人的自由争论的“文战”,绝迹几十年,终于又复活于互联网,很好!所以我也一直想找个茬口找人吵吵架,但又不伤做朋友的和气。终于我找到了一个目标——魏武挥,我们两个在自己的行业里都是异类,他身处媒体立场而整天鼓吹互联网,我在互联网行业高唱“内容为王”。
这两个不同的角度碰撞起来一定会使件很有趣的事,今天我要反对的,是魏兄在钛媒体上的最新大作
前段时间与台湾媒体业同仁沟通的时候,他们问我做为跨界人,对数字出版中媒体与IT业者分别有什么看法和体会,我回答道:在这个变革期,目前媒体业最大的问题是“妄自菲薄”,IT业最大的问题是“妄自尊大”。前者忽略了自己的内容价值而不思进取,后者沉浸在技术可以改变一切的美梦里不可自拔。技术无生命,内容有灵魂,信息应用正在取代信息获取成为互联网核心!只有“真正有用”才会“真正持久”。技术固然满足了我们的欲望,加快了内容传播的速度,但它并不是“欲望”与“内容”本身。
事实上,信息越丰富、内容越庞杂,反而越需要专业人员的分类、整理、规范与引导,内容组织、加工的职能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只会强化,不会消失。信息只有经过人工的、专业化的选题、筛选、整理的系统化编辑后才可以成为“知识”,才可以用起来。编辑态度、内容主张与思维导向都需要专业的人员与团队去实现,但它需要换一个形式、换一个角色定位。编辑与媒体业,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将会产生远超以往的巨大力量!
移动互联网对媒体业的根本冲击在于击溃了媒体业的“喉舌”价值,但反过来看,媒体业除了“喉舌”就没有别的价值了吗?它的专业策划与选题能力、它的内容积累难道就虚掷了吗?移动互联网给媒体了一个机会,让它可以回归内容本源,可以回归创业产业本身。媒体可以依托自身的专业能力,去掀起话题、发酵话题,进而引导、影响兴趣人群,通过“头脑”实现价值。
从这个角度来看《新闻晚报》的倒掉就没什么可说的了,根子出在它的内容出了问题,你定位的用户在哪儿?与强力竞争者的差异化在哪里?你有什么不可或缺的价值?如果这些都找不到,无论身处什么行业,倒掉是非常正常的事情,没什么大不了。
现在我们的传统媒体,面向新媒体的时候,往往迷恋于形式,什么APP啊、公共账号啊,还有关于“不自媒体就死”的说法,这应当是“迷茫期”的典型特征。信息是世界的镜子,在虚拟世界“乱花渐欲迷人眼”的背后,不变的是人类的内容需求,300年前培根讲的:阅读带给你文雅、乐趣与能力,现在依然如此。
一切的产品都是为满足用户需求而生的,无论阅读形态如何变化,内容依然为王。可见内容企业的玩法和互联网完全不同,互联网依托技术进步以模式创新为主要发展形态。而内容商只需将自身的内容打造到极致,在不同的市场阶段封装成不同的形态就可以了。当然这个形态包括纸书、电子书,可你能说微信公众账号不是吗?视频不是吗?培训讲座不是吗?
内容如水,模式如杯,有了内容根据市场变化设置模式就好了,不必去太过纠结于形式。为什么要到极致呢?因为移动互联与社交网络会让一切透明化,你不做极致就无法在该领域创建足够持续的“影响力”,就没有足够的支持人群,商业基础就像在沙子上一样没办法搭建起来。
更让我觉得不可思议的是传统媒体对眼前利益的追逐,在产业大转型期,打造自己在某领域内容的“不可或缺性”、积累用户人群与影响力是正道,你急着赚眼前针头线脑的钱干嘛呢?任何产业在发展初期,总会出现一些残碎的、不连续的赚钱机会,如果投入精力不大,抓一抓倒无可厚非,可因此忘记了自身的长远竞争力打造,无异于丢了西瓜捡芝麻。
坦白来讲,今天以技术为主导的互联网已经走向了发展的瓶颈,技术只会造就了一个又一个的流行,而今天的流行最终会被下一个流行所颠覆!当互联网经过了蛮荒之地,从“信息搜寻”转向“信息应用”,只有回归内容本身去寻找信息的意义时,互联网才能显示出更强大的力量,而有价值的内容与组织内容的能力将成为下一代互联网的核心竞争力!
而所谓的新媒体概念本身就应该彻底被忘掉,我们只需要关心一件事,就是那个媒体对面的人,无论他面对的是什么。我们什么都不应该反对,因为形式没那么重要。
作 者:胡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