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4A刷简历or小公司历练?广告新人的正确升级之路

业界 2018-11-02 12:08:23 阅读766


今天我们的话题来自热心听友发在公众号后台的困惑:

到底应该去大公司刷简历还是去小公司历练?

转眼毕业季又快到了,一茬茬的广告韭菜,啊不,新人们,也该到了收(bì)割(yè)的时候。 

这意味着……一年一度的纠结、郁闷、摇摆不定的关键时刻又双叒叕到啦!不止是广告小白们,就连从业已经几年的广告新人,也不知在这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上徘徊了多久……

随着创意热店的崛起,“4A已死”的传言,让“大公司VS小公司”的争夺战,又蒙上了一分神秘的色彩。甚至是资深的老鸟都说不清楚:“到底是大公司好,还是小公司好呢?”

于是这期「CD没教的事」,就请曾经混迹于大型4A多年,后来又创立了自己的小而美公司的刀神(现任Renuf梅森麦喆互动创意行销CEO&ECD,拥有20年广告营销经验),来系统比对一下大公司和小公司的利弊。仔细听好,这些干货你的CD也许不会教。

 Part 1. 定义:

如何界定大、小公司?

比较大公司、小公司的优缺点之前,让我们先明确一下他们各自的定义。

按照普世概念,广告界的大公司,一般泛指4A公司,当然,一些不属于4A行列但是公司规模很大、实力雄厚的公司也在此列。

他们平时以小组模式作业,等级制度森严,从最基层的设计、文案到美术指导、创意总监再到执行创意总监职位层层递进。

服务的客户多以大型公司为主,看一眼客户列表,都是些耳熟能详的大品牌。接到Brief后变身“提案六(个)组”,分头行动,力求将不同客户各个击破。

小公司相对更好理解,也更简单。体量小、人数少,多指一些创意热店,新形态的广告公司,Social公司等等

相比于大型广告公司,小公司存在的意义也许就在于创新和为行业注入新鲜的血液。

不同于大公司制式的服务,小公司的“不按套路出牌”,往往能带给甲方不一样的Surprise,分分钟让你惊喜

由于人数限制,小公司接到case有可能呈现“全家齐上阵”的状态,干完一票大的,喂饱全公司的人。

 Part 2. 差别:

大、小公司有何异同?

清晰了大公司、小公司的基本概念,我们再来谈谈他们内部架构和资源上面的具体区别。

大公司:一个萝卜一个坑

VS

小公司:我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

一个基本认知是:大公司普遍架构清晰,职责规划清楚,你来应聘设计,就不会让你写文案。

而小公司因为人少,常年缺人,遇到大案子急案子,就很需要大家一起集思广益解决问题。

大公司架构清晰是没错,大型广告公司,光是设立的部门一只手都数不过来。毕竟广告是一件专业的事,而信奉“专业的人,才能做专业的事”是大公司的基本认知。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任务的增加,同样的人手不足以应付繁重的工作,于是大家开始心照不宣地模糊起“专业”这个概念。

——大公司变成了流水线,每个人用最快的方式做完手上的工作,只做分内事。但却很少有人花费时间、付出精力去完成了。

反过来说说小公司。

常年缺人虽然看起来是短版,但也大大降低了扯皮、互相拉锯的可能性。

活儿就摆在那,人也摆在那,最后总是要由这些人把工作干完,与其互相推诿,不如大家目标一致,效率地完成任务比较重要。

这里要明确的是,大公司架构清晰具有很强的优势。

因为人的精力有限,在一定时间内,如果配合完美,小组里每个人尽到自己的职责,再统一到一起,那是最好不过,然而大部分情况下,现实不如理想中美好。

所以,在大公司里,也许更适合发展专精的技能,而小公司则容易锻炼全面的能力。

对于广告这个特殊的行业来说,有时候,专业是好事,而专精却不一定了。

大公司:大平台、客户多

VS

小公司:缺资源、客户少

首先要澄清一个误区:大公司的客户是多,但是“公司服务的客户”不等于“你服务的客户”,这之间的逻辑关系,需要仔细考虑清楚。

有时候,大公司与客户的服务关系可以持续非常长的一段时期,如果你所在的小组持续服务长期客户,那么意味着3、5年内,你的服务对象都不会发生任何改变。

这当然没有不好,俗话说熟能生巧,但一件事干的久了,难免产生倦怠感。

上周Dalson在营享家的分享会后,一位来自某知名4A公司的同学就提到,说自己陷入了职业瓶颈——所在的小组一直服务于同一个客户,大家做项目的套路也很熟悉了,一般就是碰个头很快地想出方案,再反推策略,却忘记广告的本质是帮助客户解决问题。

小公司听起来似乎接触的人比较少,其实不然。

可能因为一不小心就集体作业的关系,公司接到的项目,基本等同于你可以参与的项目,这些客户可能来自各行各业,覆盖各种类型的品牌——从快消到金融再到教育、旅行,不一而足

而当你面对的不是那么单一的职责时,可能作为最新的小创意,你也要接触客户,直接跟导演、摄影师等等合作伙伴沟通想法,甚至在视觉呈现上也有你的话语权,这些确实是大公司不会那么快带给你的(也许在大公司需要花费更多时间)。

当然,大公司一定是有光环的。

但凡去到公开场合,只要身在大公司的你把Title亮出来,别人立刻会对你有一个基本的认知和信任感——建立在对你公司的信任上。

一个人人都听过的大公司,愿意给你这样的Title,那就是对你能力的一种认可,确实如此。 

小公司呢,真的就是要靠自己了。公司名字说完,对方心里的OS可能是:“什么公司啊?没听过。”

这个没听过就相当于不加分不减分,接下来,能给你的接触对象留下什么印象,让别人觉得你的能力、人品等值不值得结交,全凭自己本事。

有趣的是,从业这些年,这两种情况Dalson都经历过。

“我发现,有些广告人会把公司的光环误以为是自己的光环。这个在最开始的阶段是难免的,我也经历过一段,因为名片递出去之后,对方本能的投来的赞许的眼光,真的挺容易上瘾的。”

不过过了这段蜜月期之后,广告人还是要清醒的认识到,哪些是对方给你的尊重和认可,哪些是对你公司的。

对于公司的那一部分认同,随着你和公司关系的变化,很快会消失。

大公司:高情商好做事

VS

小公司:只看事不看人

这绝对是对大公司和小公司的双重误解。

大公司需要高情商是真的。

道理很简单,面对的人多,顾忌的面儿就多,但这并不等于只要是个人精,就能做好事情。

由于内部结构繁杂,跨越部门接触的人很多,自然需要小心行事。如此一来,难免有些“畏手畏脚”,造成本该被释放出来的能量难以发挥。

小公司的确人少,但是也需要所有人齐心协力,发挥出每个人的最大能量,而这个时候,才更考验情商:你在团队中扮演什么角色?如何让团队顺利地运作下去,避免不必要的争端浪费时间,都是需要每个人去探索去思考的事情。

当然所有问题都不绝对。

大公司要注意的问题多,能不能锻炼到职场软实力却是另一个问题,跟不同的公司文化也有关。

同样都在大公司工作的朋友,有的认为公司人物形形色色很有趣,而有的则会抱怨,自己永远学不会那些表面一套背后一套的事。

说到底,你的情商能否得到锻炼,跟大小公司关系不是特别大,公司文化才是核心。

从概率上来讲,在小公司工作,用在情商上的脑细胞相对可以少很多。而大公司,一旦你发现自己不适合这个公司的公司文化,那真的蛮痛苦的,有的时候心理的压力甚至会多过工作压力,这时你就要注意了。

 Part 3. 选择:

大、小公司,何去何从?

1、清楚自己要什么

与其在大公司与小公司之间纠结,不如先问问自己:

你在人生的哪个阶段?

你的职业方向是怎么样的?

刚毕业,和工作3年内,工作5-7年的广告人,想要的东西一定不同。

你想要锻炼自己全面发展的能力,当然应该去小公司被当砖来搬。

若你想去大平台见世面、打通人脉,大公司会是一个好的选择,那里的资源、人际,都将是未来迈入更大舞台的敲门砖。

如果你不介意职业之路慢一点发展,但希望自己的每一个作品,都是“慢工出细活”,那么大公司也许不错,毕竟他们拥有足够大的资源背景和优质的平台。

若你是个有十足冲劲和“野心”的人,但却不太善于勉强自己适应“条条框框”,那么有可能小公司适合你。

2、去你了解、他们也了解的你的公司,无论大小

说到底,找工作就像恋爱一样,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

对公司的文化是否适应,能不能和同事相处融洽,很大程度决定了往后日子的幸福指数。

寻找职位之前,尽可能通过网络、朋友、业界前辈多多咨询,多多打听。

比公司大小更重要的,是你和那家公司的“气场”是否合拍。企业文化、核心价值观、直属领导,这些因素都决定了你日后的职业发展。

有时候,一个好的boss在3个月内教会你的,可能比其他地方3年教给你的还多。也有时候,公司福利虽好,但是Leader却让你分分钟想递出“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辞呈。

结合你之前想清楚的“你要什么”,再去了解一个公司是否适合你。

3、你可以给公司带来什么,比公司给你带来什么更重要

当我们在“审视”公司时,别忘了自身的能力是否与之匹配才是最关键的。

正所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多想想自身拥有的能力,只要现在所在的地方还有你搞不懂的事情,还有做事比你强的人,那就虚心学习,直到自己站到更高的地方。

有一天,我们的能力所向披靡的时候,大公司、小公司都会任君选择了。

最后祝大家最终都可以实现广告人财务自由的最高等级:大公司、小公司选择自由。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