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辑思维”分家:自媒体的分水岭?

业界 2018-11-02 12:08:23 阅读419

“罗辑思维”分家了。在过去的一年多中,由罗振宇和申音联手打造的“罗辑思维”一直被看做是自媒体运作的典范:他们一个负责内容,一个负责运营,为“罗辑思维”赢得了200万微信用户,视频超过1亿人次观看,罗振宇个人微博粉丝超过50万。

“‘罗辑思维’一直在讲自由人的自由联合,只有大家觉得自由的时候,彼此间的连接才牢固;如果大家觉得不自由,就没有安全感,彼此连接就会变得很脆弱。”在分家之前,创始人之一申音曾表示。可以确定的是,由于两位创始人“对未来发展方向各有想法”,罗振宇未来将独立运营自己的自媒体节目。

分家之后,“罗辑思维”是否还能维持昔日风光?自媒体在商业模式和合作方式上面临着什么样的困境和挑战?创业合伙人如何能走得更远?

分家在五月

在新媒体研究者陈永东看来,二者分手必然会各伤元气。“如果罗振宇没有申音,或者申音没有罗振宇,二者都不至于从此一蹶不振,但是有的人一旦放弃就可能再难遇到。更何况,还有一个天时及地利的问题。”“罗辑思维”粉丝暴涨的这一年多恰逢微信平台的高速发展,优质内容借势而上,虽然期间遭遇微信公众账号的波折,但还是成功从一众自媒体账号中脱颖而出。

山东网络广播电视台副总经理董崇飞认为,此次“分手”罗振宇的损失会更大,因为没有好的推广营销,在信息过载的大时代里,好内容也会被湮没。“自媒体要真正做大做强,最终还是会走回到专业化团队运作之路上,相当于传统电视节目运作中的主持人中心制、制作人中心制或导演中心制迁到了体制外。”

在“分手”不久前,申音曾发文《“罗辑思维”的五个教训》,坦言双方已经开始有了新的合作模式。“‘罗辑思维’开始是一个明星和一个经纪人的模式。这个模式是工业时代的模式,它有很多的问题,其实是在彼此捆绑,希望用一种契约的方式,本质上有一种不安全感的东西。”而这种模式在申音看来,直接导致了明星和经纪人容易互相抛弃。

罗振宇和申音同是“罗辑思维”运营公司独立新媒的创始人,其中申音占82.45%、罗振宇占17.65%。有媒体透露,最终选择分道扬镳是因为利益分配不均。北京瑞莱公关顾问有限公司CEO李东楼认为,随着罗振宇及“罗辑思维”的个人影响力越来越大,平台的作用就在减小。“申音在‘罗辑思维’的发展过程中所能起到的作用已经微乎其微,因此罗振宇提出分家自然理直气壮,这和大多数艺人与经纪公司‘决裂’的原因相似,在‘罗辑思维’成就了罗振宇的明星光环的同时,分手早就成了定局。”

自媒体的困境

罗振宇的“理直气壮”有其根源。自去年首次试水付费会员制,在6个小时内罗振宇便从粉丝的口袋中“捞”出了160万,在第二次社群招募中募集800万元也仅仅用了一天。天使投资人王冠雄在募资结束后第二天首次披露了在VC圈对《罗辑思维》的估值上限已达1亿。自媒体的盈利模式能完全依赖用户吗?

新徽商联盟品牌公关顾问宗宁认为,“罗辑思维”的社群模式违背人性,过于理想化,志同道合四个字随着人数的增多唯有三个结局,宗教,党派,利益共同。前两者是禁区,利益则是最终落脚点,而显然文化人在处理利益的能力上,远不如创作作品更娴熟一点。“最终证明的并不是人有问题,而是模式有问题。”

根据宗宁的观点,如果要做会员社群,单线人少志同道合才有基础。“志同道合的人一千就已经是管理的极限,其中活跃分子不过三百,也是人可以交际的极限,这也是kk的一千粉丝理论。之前大家都在算能从一千个人身上收多少钱,却没人去想想为什么是一千,不是一万。超过这个数字我们就需要团队管理,就会有方向分歧。”

未来的模式

李东楼认为,自媒体人更像艺人,演艺圈的发展模式或许更值得参考。“就自媒体人而言,会写文章只能算是单一发展的艺人;能捉笔写文章,还能在播音室里侃大山,又能在摄像机前讲故事,就相当于是“影视歌”三栖全能艺人。”在李东楼看来,将自媒体人看作明星,那么自媒体发展趋势及盈利模式也就清晰可见。

“罗辑思维”最初的形态是一档知识型视频脱口秀,而后靠办活动、出书、招募会员、社群征婚、C2B订制等一系列创新的形式提升自身影响力,并借此笼络了大批会员。罗振宇在此前接受采访时表示“会员十万封顶”,因此自己不需要定位。在罗振宇眼中这个社群是,“他们只要喜欢我,这就是最大的特征。”但随着“队伍”的壮大,如何经营自己,培养和管理他的“铁杆粉丝”,是罗振宇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罗辑思维”分家为其他“在路上”的自媒体带来的最大启示莫过于:对于中国合伙人来说,创业初期的利益分配显得更为重要。已经走过这段历程的新东方是一例,罗辑思维也不例外。董崇飞表示,亲兄弟明算账,必须放下知识分子、文化人、媒体人的“耻于言利”,即使是新商业新媒体的合作探索,也要在合作之前把利益分配按照各自的贡献率以契约化的形式,讲清楚,分明白。“丑话说在前,才能走得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