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口碑的电影不一定有高票房,这不是什么稀奇事。不过《绣春刀》与以往那些叫好不叫座的电影不同,不光在专业圈内收获赞誉,其观赏性也得到了普通观众的认可。可惜,不怕神一样的口碑,就怕猪一样的营销,一部本来有黑马潜质的片子,最终却栽在了自己人手里……
毫无存在感的宣传
说《绣春刀》死在自己人手里,一点都不为过。该片8月7日上映,可此前在主流媒体中,除了平淡的新闻通稿和毫无特色的常规物料,就再无其他可提之处。虎嗅网上的陈昌业老师曾撰文表示《绣春刀》的类型、题材和主创阵容对任何宣发团队来说都不好操作,这点我认同,但是不好做不代表没法做,更不是宣传不力的借口。如果一部电影本身就明星大牌云集,题材劲爆,那还要你宣传团队做什么?
真要拿电影类型和主创阵容说事的话,《绣春刀》不如比较下今年年初的《白日焰火》。文艺片类型明显的更加难操作,可《白日焰火》却让廖凡连续在《我是歌手》和《天天向上》中曝光,同时又把影片类型定位为“犯罪惊悚+爱情”,成功吸引到观众。
如果说《白日焰火》还可以认为是女主角桂纶镁的影响力对票房起到了推动作用,不能和《绣春刀》相比的话,那么我们不妨再看下近期的《京城81号》。首先看影片类型:“国产惊悚片”,好一个“山寨脑残”的代名词!再看主演阵容:吴镇宇+林心如,这两位的票房号召力与“张震+刘诗诗”相比可能也就在伯仲之间(当然吴镇宇因为《爸爸去那儿2》人气回升属于撞大运,但这单一因素不足以拉开两部电影票房4倍的差距)。可《京城81号》的宣传不是抱怨客观条件,而是在类型上强化“大制作+爱情”的概念,摆脱“山寨脑残”的既定印象,同时频繁发起线下的粉丝互动活动,主动制造话题,将自己的工作做到最好。
别提苦劳,只看功劳
随着《绣春刀》的口碑发酵,网上对于其宣传营销的质疑也越来越激烈,导演路阳则很义气的表示这对宣传营销的同事很不公平,因为“我们的宣传同事在很努力、很辛苦的工作”。可惜,这番言论反而凸显了《绣春刀》票房不利的根本原因——主创团队不职业!“很努力很辛苦”就可以为工作失利来开脱吗?虽然电影业相对来说更加个性化也更加江湖,但这终究还是一个职场,职场之中,不看苦劳,只看功劳!宣传再努力再刻苦,天资不足,不出成绩,难道你就养他一辈子?何况,《绣春刀》的宣传真的足够努力了吗?
要我看,《绣春刀》的营销和宣传确实有诸多不利因素,如果他们真的只是没有玩出足够多的花样,那我们最多也只能说是经验不足,天资有限,可以理解。但实际上,《绣春刀》的宣传和营销不要说没有玩出些锦上添花的东西,根本就是连基础工作都没有做到位,这就不能不让人质疑其态度和专业度了。
抛开新闻通稿平淡、无话题点、无落地活动、影院宣传物料不足、主演明星缺乏宣传曝光这些“可以找借口推脱”的点,只说两个宣传团队逃不开的分内事。首先电影正式上映前为什么没有安排点映场和媒体场?对于本身质量过硬的电影,安排超前专业点映场是性价比最高,最能传播口碑吸引关注的手段。想想看,如果陈思成、管虎、高群书、姚晨这一众大腕在电影上映前就交口称赞,而不是现在排片已成定局之后才出口相助,观众和媒体的关注度和兴趣是不是会更高?其次,片方放出的宣传物料也是质量堪忧,一众海报中规中矩毫不起眼,几款预告片剪的支离破碎,山寨感极浓,不但激发不起观影欲望,更是把不少好奇的人赶跑。反观《白日焰火》和《京城81号》的预告片,前者靠极其有限的动作和情欲镜头打造出惊悚悬疑的感觉,后者则做出了灵异大片的气质。相比之下,《绣春刀》的宣传规划和制作水准,就逊色了许多。
与存在感如此薄弱的宣传团队相比,反倒是一众粉丝网友们自发给出的宣传建议比较靠谱:“三个屌丝公务员的仕途之旅”、“明朝大虎记”都是不错的传播思路。片方自己没有好的点子,难道不能从这些网友的建议中找寻灵感,打造诸如“古装职场片”、“张震新片再学新技能”、“三个好基友”、“明代冷兵器考究”一类的话题吗?不要和我说什么不想让娱乐化营销因素冲淡了片子本身的严肃内涵, 把警察局的官微玩的花样百出,也没见哪个群众因此质疑警察叔叔们的专业度。更何况你自己选择了暑期档,面对的主力观影人群就是学生,针对学生群体不适当运用娱乐因素,而是自己摆出“高冷”的姿态,那票房不利就怨不得谁。
片方如何正确的勾搭院线
随着《绣春刀》的口碑大好,影院在专业影人和大众的呼声下也适当提升了排片,这让《绣春刀》的制片人和导演有了底气。制片人王东辉在某些采访中开始抱怨院线不积极排片,没有给黄金时间的场次,说实话,这就有点恃宠而骄,自我为中心了。
在我看来,《绣春刀》片方抱怨资金有限,抱怨制作时间紧张,都可以理解,唯独抱怨院线排片不利,这是说不通的。我查了下《绣春刀》上映首日的排片率,高达18%,位居全国第二,这对一部前期宣传几乎为零的电影来说,已经极其豪华了,要知道前期做了大手笔宣传的《京城81号》当初的首日排片,也只不过是13.5%。至于《绣春刀》第二日开始排片大幅下降的原因,说白了还是第一天的上座与票房太低的市场选择,而导致这个结果的根源,还是落在了片方自己的前期宣传不足。
如果有圈内的导演或者制片觉得委屈,认为“优秀的电影能靠口碑吸引观众回流,所以影院应该多些耐心给自己,不要太功利”,那么我们来做个形象的比喻。一个男生和女孩说我很爱你,然后就既不约她,也不给她打电话,她生病了也不去照顾,最后女孩和男生分手了,男生质问她为什么不给我多些时间去证明对她的爱,你们觉得有道理吗?院线就是那个女孩,而片方就是男生,当片方没有让院线看到自己做出任何提升票房的动作时,你让院线如何对你的电影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