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尔斯黑屋
困扰了人类200多年的费马大定律被英国人怀尔斯给破解了,当有人问怀尔斯中间的心路历程的时候,怀尔斯说,就像经历了一连串的无数黑屋子,当我进入到第一间黑屋子时,我必须把整个屋子摸了个遍,才能找到开关,我打开开关,豁然开朗,也就找到了通向下一间屋子的门,然后我打开下一个屋子的门,又是一团漆黑,我又得继续摸下去,然后,终于找到了这间屋子的开关,打开,豁然开朗,看到了通往下一间屋子的门.......
在经历了无数这样的黑屋子体验后,我终于解开了费马大定律。
怀尔斯形象地给我们描绘了解题的摸索过程,而这个体验让我感同身受,非常像我们今天对微营销的摸索过程,以往的营销体验是全景的,可以鸟瞰的,不能说胜券在握胸有成竹,也可以说是八九不离十的,你可以把你的计划分解成几个步骤,一步步地推就行了,可是到了微营销时代,你就一头雾水了,你只有推到那一步才知道下一步会面临什么问题。这就如同执行一个军事计划一样,指挥员必须在当时特定的情景下做出判断,而不是完全根据当初的计划。而你当时做出判断依据的信息也是纷乱的。所以做微营销是变化的计划。
所以,当有些微营销大师告诉你怎么做微营销时,你竟然会相信?因为他都没有自己做,他仅仅是从观战层面获得些感悟,并且这些感悟也是不真实的,或者看了黎万强和雷军的书,有了些感悟,而不是自己真正参与了,他要做得好的话,他就不用跟你讲了,直接闷声发大财。他们真的不知道直接从微营销上赚钱,但他们很清楚地知道从傻瓜身上赚钱!他们行为逻辑仅仅是“博傻”逻辑。只要找到更傻逼的人,他们就有办法赚钱了。不需要自己去开创什么。
所以微营销未必给那些真正创新的人盈利,但却能给这批吹牛逼的微营销大师赚钱的机会。他们利用微营销的热炒机会,对那些趋之若鹜者拦腰斩一刀。这才是他们真正的“伪营销”。
通常我们看不到他们盈利的逻辑,但我们会看到他们“晒单”,“晒交易”,“晒生活”,“晒屌丝逆袭”,各种晒,傻逼们是不相信抽象的逻辑,更相信实在的,白花花的银子。他们不愿意动脑去思考,
真正的微营销,谁也不知道,雷军黎万强只给你提供了一个可以借鉴的模型,以及他个人的感悟,粉丝、体验、参与、口碑,可这只是最终呈现的要点,你要拿着这些“果”的部分去入手,一定感到无处下手。
说白了,微营销连马化腾张小龙也不知道,他们也很纠结,他们要是知道他们就告诉你了,就像淘宝、天猫,马云会清清楚楚地告诉你怎么做,并且把游戏规则也订清楚了。谁怎样了就罚款。马化腾他还真不知道,他只能给你弄个微店,给你弄个支付,至于怎么干,您就摸索吧!否则微信就不会频繁地改换自己的功能和游戏规则,你可以说他们在调频,你也可以说他们还没弄清楚。
我们看看我们这些“古生物”在互联网时代活得是多麽地笨拙,你不能说这些古生物不能活,由于在过去那个时代物竞天择的历练,这些古生物毕竟演化出了过硬的捕猎本能,在新时代下仍然能继续扑腾。就像恐龙在白垩纪末期仍然可以捕杀哺乳动物一样。但随着冰川纪的来临,恐龙迟早是要绝迹的。或者像如今的百兽之王老虎,竟然成为了国家保护动物一样。
坑了朋友坑自己
这是古生物常用的伎俩,,直接杀鸡取卵地忽悠自己的亲朋好友,买自己的东西,有了微信这个工具,就可以随时利用自己的亲朋圈,大肆宣扬自己的商品,这种方式其实是安利与卖保险的网络版,记得曾有一个朋友从事了安利这伟大的事业,见面后所有的话题最终都导归到安利的使用体验上,太过健康正能量了,结果日久大家都避若瘟疫。跟这样的人你有一个经验判断,那就是他以友情为名跟你散布的都是软广告。最后图穷匕见要卖东西。不是我们无情,因为在我们判断里,他已经开始无情了,他一开始就在利用友情之名罗织一张广告和推销的大网,我们可以买他的东西,但这只是碍于面子,但不会永远碍于面子的,交易的一次次达成,友情的一次次衰减。如果说友情无价的话,此人推销安利是付出了巨大的交易成本。
推销保险的更恶劣,只要你把保费缴了,他那边就直接提成,10%-30%不等,算起来你们的关系还是挺值钱的。你缴纳一万块,他提成三千,友情挺值钱,这样算起来,他的交易成本就相对低了。
而今这些做法都被搬上了微信,古生物遇到了新工具,本能地就直接套用了!
广交朋友套近乎
自己的亲朋圈毕竟有限,所以为了获取增量,这些古生物也有进化趋向,那就是到处加人到处拉人,突破原有的朋友圈子上限,但是跟这些新交的朋友关系不熟,建立不了信任关系还是没法做生意,你就慢慢培养嘛,但又不知道对方的喜好怎么办?那就发问候,发心灵鸡汤,一大早还没吃早餐,就被人灌了一碗又一碗的鸡汤,油腻得吃不下,其实还不如发广告呢!因为我们习惯了广告,还不太习惯鸡汤。
鸡汤也好,节日祝福也好,他们都是批发的,不费钱,如果你当真他们对你有真感情,那他们就赚了,因为有感情的这层信任基础,他们就可以找机会向你兜售东西了。用科技的力量批发情感,建立信任,这笔账他们算得很精,可是用不久,多数人像我一样,胃口不好,喝不了这种油腻货,腻歪了,就直接拉黑滚蛋。
傻叉的媒体人
传统媒体人开始玩微信了,他们的本能反应就是做个电子杂志,反正大家在微信上阅读比较方便,跟做安利做保险的玩微信是一样的,他们还是按照自己过往的经验,照搬到微信上,不可否认这些人具有强大的采编能力,选取的内容也很吸引人,获取的粉丝量也很多。也正是因为有很多粉丝进入关注,他们就更有信心这么干下去。获取关注就等于获取了资源,微信也适时给出了新政,只要粉丝超过十万就可以当流量主了,这就更激化了媒体人的信心,传统纸媒实业了,就可以在电子媒体上重操旧业。多么完美的无缝焊接。所以他们的以为获取了10万粉丝,就可以继续传统玩法的春秋大梦了。我实话跟你讲,信息碎片化后,多数人看帖子也是马虎的,你还指望他看帖子后面的广告?当广告主渐渐明白了这个道理后,你粉丝一百万他也不会在你这里继续花愿望钱了。即便是点击付费,点击了也不买,连比较系统都没有,我凭啥正在津津有味地看帖子的时候,突然接受你的广告推介变成了买东西?广告,屏蔽你还来不及。要真有需求,就京东上天猫上比价啊!还在新时代延续过去的梦。
张小龙也是旧时代过来的,他也一头雾水,他也傻叉地延续过去的惯性。
好,继续延续你媒体人的梦想吧!可关键是在互联网时代你搞这些过剩的信息,不还是添乱吗?其实你别看这些人粉丝量挺大,可他自己一点都不懂,他只懂编辑,他干的就是知识搬运工的角色。美其名曰平台化,可是在信息泛滥的时代,冒出那么多电子杂志不是添堵吗?你如果是原创,我觉得还是很有意义的。像罗胖的罗辑思维一样,有很大启发。很多人也就是标题党而已,内容实在惨不忍睹。我不反对标题党,但你的内容的身子得撑得住标题的大头。时间久了信息平台与读者就没了信任关系。在刺激的标题都不敢相信,因为知道你是个骗子。
还有些公众号,从哪里搞来些巨搞笑的视频,的确很多人点击,但是这跟你有嘛关系?看文还是不会关注你。当然你也可以不停滴搜罗一些搞笑的视频,就跟微博的上那个知名的“冷笑话精选”一样,获取了不少粉丝,但意义有何在呢?没有一点商业价值,(当然咱也不是一味地强调商业价值),最后也很难支撑下去,现在很少看到那个“冷笑话”了。
再说阿里与微信
我说过了多少遍,阿里系玩的是“人与物”的关系,我们就是赤裸裸滴追求性价比,我们不管对方是谁卖东西,我们也不想认识他,我们的焦点就在物上,而在电商的世界里,世界是平的,相同的东西,你便宜一块,就都买你的了,最后是赢着通吃,也就是说大多数做淘宝天猫的都是炮灰,成就了少数几家。如果你的商品再没有点差别化,你就是在上面跑空车。
微信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们在上面感兴趣的是人,你老在上面推销商品,人们就兴趣全无,没错!我是在微信上花的时间很多,远远多于天猫、京东,但是这并不代表我们就能接受在微信上直接卖东西,在以商品为焦点的时候,还是京东、天猫来得实在,可以有更多选择,可以比价。而很多在微信上做微营销的他们看不到人的价值,看到的是人头,我能不能每个人头一份。出发点其实还是商品。
犹豫了一下,还是说了吧!微信营销的根本就是大家一起玩,大家玩什么都不重要,而是跟谁玩才重要,如同吃饭,吃饭本身已经不是个事儿了,而是同谁吃饭。那些富人圈子玩高尔夫一样,本身不是高尔夫有多好玩,而是打高尔夫可以认识名流,进入某个圈子。高尔夫只是个话题,不是目的。在微信上营销也是一样的,买什么不重要,而是跟谁一起玩!买的那个东西只是个话题。你如果不买那个东西,你就跟大家没话题了。这样微营销就回到了“人”本身,而不是“物”。要是冲着物,还是天猫淘宝合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