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要想熟练玩弄不比你傻的消费者的心理,你就必须懂一些他们的心理 — how consumer psychology works. 当然你如果是从佛罗伊德、荣格他们那些人开始,扎进心理学的深渊,那就未免就是掉书袋了。有这么几个人几本书,大概需要读一下。如果你是广告公司的,那这些书一定能帮你在客户面前捞到一点credit. 这里先说那本最有名的吧。
《Tipping Point》,中文译名《引爆流行》,近年很热的商业作家Malcom Gladwell的成名之作。他花了大量篇幅引述很多案例进行剖析,洋洋数十万言,其实就说明一个简单的道理:社会化流行表面上的无理性、随机发生的,但后面又有其规律 — 任何一次流行首先要有那种深刻抓住大众的内心情感和欲望的“具粘性”的内容(这一点我相信中国那些专业从事揭露谣言的网管人员,一定感受颇深),还要有具广泛社交连接性和活跃性的“传播者”(这一点用现在的话说就可以说是那些大V,或是KOL)。
《Tipping Point》里面有一个小案例还挺有趣。90年代在美国,不知为何Hush Puppies这个牌子的鞋就流行起来了,潮男潮女们突然开始买这种要型没型,要样没样的鞋子。你一定以为是厂家搞的成功营销吧?别美化他们了!当时的Hush Puppies公司在美国可以说是一个有它不多无它不少的小公司,鞋子的卖点除了一个“舒适”之外什么也没有,离“时尚”这个词少说也差了好几条街。
好奇的作者于是开始一通研究,终于发现,Hush Puppies流行的秘密 —- 很抱歉,其实没有什么秘密。要说有,也无非是“偶然”二字。纽约除了华尔街的精英,还有一些没什么钱的年轻人,混个艺术圈什么的。这些人穿厌了球鞋,就买Hush Puppies这种不怎么贵,很舒服,而且看着挺与众不同的鞋子穿(大约因为他们没钱没车,纽约又那么大,一天要走很多路,所以“舒适”对他们很重要吧?)但偏巧这些人爱聚在Greenwich Village那些小酒吧里泡,一瓶啤酒能聊一个晚上,还放浪形骸高高翘着双脚。偏巧Greenwich Village又被认为是嘻皮范的乐土,另类时尚的发源地。于是这帮年轻人无心选择的鞋子一传十十传百,被人们争相模仿,成就了Hush Puppies这样一个酷牌。
说到“谬误”这个词,就要说说开篇提到的《清醒思考的艺术》这本书。说实话这书吸引我毅然从多看里付费下载下来读的直接原因,是它的插画。下面剽窃几幅,让各位透一口气。
这本书的作者也是一个对人们司空了见惯的行为非要穷追不舍的人。他写这本书的宗旨,就是要揭露大众思维和行为中的“偏误”,也就是那些显然不符合理性、逻辑、科学,以及“事物最优原理”的思维和行为方式,特别是那些大家都在不由自主,想都不想就已“系统性”的发生的错误。作者在自序中指出,一旦认识到这些每一个人都不同程度地practise的“谬误”,就能在商业和个人生活中避免失误,清醒思考,达至成功的彼岸。(对不起,最后一句是我演绎的。)
当然对广告这类商业传播而言,最有直接关联的还不是上面说的这个偏误。有一个叫做“游泳选手错觉”的谬误,几乎就道出了广告的本质。一个身材肥胖的人决定开始健身,他很容易就会选定游泳作为锻炼方式,原因很简单 — 游泳教练们身材个个肩宽臀窄性感无比,这就说明只要练游泳就能拥有这样的身材。但事实却远非这样玫瑰般地美好。在正常情况下,游泳训练决不会将一个肥胖的大叔转变为健美的型男。大叔选择游泳的原因,其实是一个错觉:游泳教练们通常天生就有良好的运动基因,自小便有系统的训练,才有一副骄人的身材。没有一个游泳教练是原来肥胖的大叔变过来的。将游泳教练的因果关系强加在作为肥胖大叔的自已的身上,从而获得某种幻想,这就是一种“偏误”。
有意思的是,广告的基本逻辑里,充满了这样的谬误。化妆品自然要美女代言,女性消费者就不自觉地认为只要用这种产品,就能变成美女那样;车界当然流行各种广告代言、公关合作、品牌大使之类,让人们有一种强烈的错觉:只要开上这部车,就能成为广告里这样光鲜靓丽的名人明星。这些都是广告说服和影响消费者的基本技巧,你当然不会说它们都是欺骗,因为广告所运用的大众心理,是一个普适的存在。
也许广告的本质,就是一种谬误。品牌越强大,越是让人不由自主地去花费本不需花费的银子。好在谬误的广告与品牌,存在有它的合理 — 因为我们的本性之中,就有很多说不清道不白的谬误所在。如果如《清醒思考的艺术》的作者所言,(By the way, 他是一位德国人),当人们参透了所有的谬误,变得理性而清醒地生活和消费,这个世界会不会变得了无生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