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入歧途的营销人,底线去哪儿

业界 2018-11-02 12:08:23 阅读447

前两天有一条视频在网上疯传,从PC端蔓延到移动端,微信朋友圈里很多人发出来,是怎样的视频让大家都去转发呢?是两个女模特在上海地铁中脱衣的视频,视频中很多人围观,中间硬性插入了一个洗衣公司的广告,看得我心底拔凉拔凉的!

这算是创意吗?这算是一个好的事件营销吗?

你如果说无底线无节操的搞事件,很多人关注了,通过推手、水军把视频炒热,之后各大媒体关注了,这算成功的话,我真是无语了。

当我看到朋友分享后,我回复了四个字:“恶俗至极!”

想了许久,今天写篇文章说说我的想法,不是替他们炒作,是希望现在的营销人和未来想做营销工作的学生们,能够看清如何做营销,不想我的学生们也误入歧途,以为事件营销就该这么玩。

此视频已经遭到很多人、媒体的谴责,警方也介入调查,类似这样的事件作为营销者有没有预料到呢?

做营销事件都是为了出名,出名就一定好吗?你是引来骂名,这也是出名,之后的事情就是品牌损失,在用户心中的污点需要花功夫抹去的。

通过这样的嘘头炒作一个品牌,拉低了品牌档次,如果说的极端点,未来有人走到你的企业门口会指指点点说:就是这家搞的地铁脱衣,恶心,不要去了。

你说用户不关心这些吗?这个不会绝对,但是当用户有多个选择,且你的知名度并不高,出名又是这样无节操的噱头时,在选择服务时肯定会有权衡。

在互联网时代,传播迅速,粉丝经济,眼球经济,你用各种噱头吸引关注,引来大流量,但是这些不是粉丝,是游客,如何把游客变成粉丝是企业做事件后需要深度思考的。

微营销做事件的思路没有问题,但是事件营销如何做却是很关键的,也是大家需要思考的,这个案例很重要的一点是没有摆正自己的心态,企业太急于出名,急于获得社会的广泛关注,“不择手段”的策划事件就影响了品牌,有多少企业因为不当的策划让品牌大打折扣,事件营销有四点注意:

第一, 心态:摆正自己炒作产品的思路,通过公众脱衣的这样方法真是很难让大家赞叹,营销中很多会用到情色,这确实是个不错的元素,车展也多请女模特比基尼上阵,确实这两者有所不同;

第二, 法律:营销人多少学一点法律,很多夸大或者造谣的营销人已经身陷囹圄,而通过露肉低俗博眼球扰乱公共秩序的,是不是也会受到法律的制裁,这要看警方如何处理,;

第三, 道德:在马航失联的当天有某位知名人士发微博推荐保险,一定会遭到道德的谴责,对于地铁美女脱衣对企业、对模特都是一次负面的“演出”,视频传播越大,负面越大,得不偿失,营销人要有基本的道德底线,这个你若没有,营销就没法救了,很多营销不是照葫芦画瓢,人家国外在玩地铁秀,你也玩儿,不过味道就是不一样;

第四,技巧:事件营销是可以掌握一些技巧的,从“惊喜”两个字解读就可以把事件营销学到,“惊喜”是事件营销参与者、策划者最后希望得到的结果,超出预想最好。那我们先说“惊”,这里就指意外,也就是和一般人的做法不同,或者从来没见过,比如加拿大西捷航空公司圣诞节的那个事件营销,做足了“惊”,很多人在屏幕前说出心愿,没想到下了飞机,传送带上出来的就是自己的礼物,这真是“万万没想到”,那随之就是“喜”,很多人因此而兴奋、开心,甚至喜极而泣,那之后是什么,就是深深的喜欢这个航空公司,爱上这个品牌,成为他们的忠实粉丝,把自己的喜爱传递给更多人,这就是事件营销的“惊喜”。

“惊”的感觉这个脱衣事件做到了,确实很惊人,但是“喜”呢?没有了,成为了怒或者其他,总之没有“喜”,从传播量或者话题上来讲,看是事件营销是成功的,那只是表象而已,如果营销人可以这样欺骗自己,总将会令品牌走向灭亡。

关于事件营销如何做,在我的《数字营销战役》这本书中有写,其中一篇《从刘烨抢沙发谈事件营销》,其中就剖析了“抢沙发”这个事件的链路,值得参考学习。

一个品牌的营销可以正能量去做,这个社会需要企业肩负起这样的责任,你向外界传递的是什么?只是自私的为了自身的出名么?车厢里老人、小孩都有,若有家长带着孩子在场,他该如何教育孩子呢?企业做事件营销真的别无他法吗?你如果是做洗衣的企业,是不是可以做一个为清洁工、拾荒者洗衣的事件呢?可以邀请美女模特去收衣服,这个事件不用摆拍,就是光明正大的一次招募,这样的事件我想很多人愿意传播的,也愿意点赞的,一个企业的品牌形象很容易树立起来,这是正能量,社会需要,粉丝更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