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说一层秋雨一层凉,但整个荧屏来看,却似乎一直停留在春夏两季--一大批新兴节目犹如雨后春笋,各档节目之间的收视之战犹如骄阳炽夏,尤其是文化类节目的集体强势回归,不得不让人眼前一亮,然后再多问几个为什么。
比如综合定调方面,不久前,央视力推中国首档青年电视公开课《开讲啦》、"文化寻根"类纪实节目《客从何处来》等传递文化主流价值观的节目,开始在节目的人文担当和文化内涵上寻找自我价值。
比如各地卫视频段,河北卫视的《中华好诗词2》、河南卫视的《成语英雄2》、贵州卫视的《最爱是中华》等,除了益智答题类节目以外,还新增了人文纪录类节目、话剧类节目等多种文化形式。
还有像类似《中国谜语大会》、《中国成语大会》等跟主流文化相关的节目也乘势而上,大有以"文化担当"为名为节目拉票造声之势。
更不用说诸如汉字英雄、汉听大会、爸爸回答吧,等等热门节目,良好的口碑加上政策的扶持,活得似乎一天比一天"滋润"--像诺亚舟优学派《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已经发展成为教育部门推荐、全民"集体追剧"的一场文化盛宴。
文化回归:不仅仅是"提笔忘字"
最近有个词很流行,叫做"泛娱乐化"。光听着概念有点晕,就拿一些当红主持人来举例吧--快嘴"加多宝"华少、《非诚勿扰》的孟非和乐嘉、《职来职往》的李响、《快乐大本营》的何炅等等,打开电视,点击网络视频,收听广播节目,走进婚庆典礼,跨入歌厅舞厅,甚至在商场的展销台,某汽车的发布会上,你都可能看见、听见他们,有的装扮个性,有的举止夸张,有的词锋犀利,有的风趣机智,当然也有油嘴滑舌和不着边际的。
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身份,即,娱乐节目主持人。这些个人们十分熟悉的主持人,这些个人们熟悉的节目,已经成为大众日常的生活话题,久而久之,已经不知道是主持人带火了节目,还是节目火就了主持人。这一个个比演艺明星还明星的主持人,其言谈举止也已经成为街头巷尾的谈资。这个行当目前发展迅猛,一方面明星辈出,影响不可小觑,另一方面,庸俗化倾向也不容忽视。
为什么?中国所处在一个"泛娱乐化"的时代。一边明显觉察泛娱乐化降低了人们的审美品味,一边又享受着这种能够不动脑子就轻松化"被娱乐"的感觉,最终形成一种矛盾的欲罢不能心态。
所以,为了修复和引导人们文化生活的价值导向,当环境广电总局"限娱令"和"限歌令"的政策落地实施后,一边是娱乐化节目的重新适应和调整,一边是空档期和大环境亟需另一种荧屏生态出现--这时候,文化类节目便应运而生,不,应该说是,强势回归。
前面提到的诸如诺亚舟优学派《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这样的节目为什么能够走红,"提笔忘字"的情结导致,但光一个"提笔忘字"怎么能让教育系统的"官方"轻易下令让"民间"学习?所以,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人们在被"泛娱乐化"时代形形色色的娱乐节目不断"包围"和"洗脑"之后,对真正意义上的文化的强烈渴求和鉴赏甄别能力的不断提高。
当然,再说得冠冕堂皇一些,像汉字听写大会这样的文化类节目增多和走红,进一步说明我们国家的软实力提升了,国人的自信回来了,需要通过对传统和现代文化的重新定位和复兴传承来体现。
无论怎样,聪明如诺亚舟优学派和央视,借助《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机会把握和切准了这根"大动脉",迅速适应和精准定位了市场和口碑,这才有了文化血脉在舞台和荧屏上的重生和流淌。
百家争鸣:收视率才是硬指标
长期以来,收视率和社会影响力这个指挥棒一直左右着电视节目的生死,导致形形色色充满商业气息的综艺、选秀娱乐节目,以及各类十分火爆的情感相亲节目,霸占了各电视台的黄金时段。这些娱乐节目在带来经济利益的同时也在无形中削弱了文化价值。
著名文化学者、批评家朱大可认为:"观众对快感的狂热追求,成为拉动社会消费的动力。这些电视选秀狂欢并未给文化本身增值,却制造出大量消费泡沫,弥漫在零度价值的空间。"
这,也就是笔者所说的"泛娱乐"现象带来的负面效应。
相关报道显示,由于文化类节目不是拉动收视率的主打节目,在收视率和收益率两大杀手锏的操控下,一些综艺娱乐类节目仍然占据着主流时段。文化类节目的编排时段不得不挪到晚上11点之后或午夜,以致给人造成电视台在人们睡觉后才开始播放文化节目的印象。
但是,无论怎样,放眼全球,收视率和收益率,依然也必须是电视节目生死存亡的"杀手锏"。不需要整得那么无欲无求或者冠冕堂皇,有本事自己养一个节目试试,当你背负起整个团队百十号人的饭碗和责任时,便会真正明白这两大"杀手锏"的意义所在。
所以,文化类节目的优劣和突围,也必须遵从这两大原则。如果通俗点说,就是怎样"活下去",然后再去"发展好"。
还是用诺亚舟优学派《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来举例,这个暑假已经是播到了第二季,而且依然火爆。这究竟是一档怎样的节目呢?来看看它的背景。《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是中国电教行业龙头企业诺亚舟优学派联手中央电视台、国家语委于2013年推出的大型原创文化类电视节目。大会邀请来自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在内地受教育的港澳台学生160人,组成32支代表队,以独特竞赛形式构成多场紧张精彩的晋级竞赛框架,制作成时长为120分钟的13期电视节目,在CCTV-综合频道、CCTV-科教频道周五晚8点并机首播,每期节目在上述两个频道的重播,目前已经超过6次。
笔者回顾了一下,在首届《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播出的时候,中央电视台各个频道滚动播出其宣传片超过了3000次!《新闻联播》居然也对这个仅有13期的节目先后进行了8次报道!在国际主流媒体方面,日本NHK进行了全球连线的直播报道;《华尔街日报》以亚洲版头条大篇幅报道了节目的决赛;、《德国世界报》也均以专版形式,对此节目进行了深度报道。抛开外媒不说,可以说,定基调的央视,是倾"全台之力"来塑造了暑期一个最大的电视热点。等于说,有了央视的大力支持和推广,无论是基调还是前期的造势,汉听已经打牢了基础。
再看后期的收视率。2013年暑期,《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在CCTV-科教频道播出时,共有2.9亿不重复的人收看,在CCTV-综合频道播出这个数字达到3.8亿。也就是说,全国有超过6.7亿人收看过这个节目。等到了2013年10月18日,《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总决赛在CCTV-综合频道、CCTV-科教频道同步播出,收视率共计达到了2.59%,一度超过了浙江卫视《中国好声音》总决赛2.31%的收视,在当周全国所有电视节目中排名第一。
我们来分析一下汉听的竞争对手们。2013年的诺亚舟优学派《中国汉字听写大会》首播是在周五晚间的黄金时段,"占位好",没有问题。但前有省级卫视《小爸爸》、《辣妈正传》等多部家庭类高收视电视剧,后有《中国好声音》、《快乐男声》等多个品牌类卫视高收视季播节目,中间还有《天天向上》等老牌高收视综艺节目在同时段集中播出。如果再加上中央台少儿频道、卡酷及金鹰卡通同时段特排的高收视动画片,诺亚舟优学派《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竞争对手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可谓强强围攻。可就是在竞争环境如此之激烈的情况下,诺亚舟优学派《中国汉字听写大会》首播平均收视率硬是助推了平时在抢夺"黄金时段"业绩平平的CCTV-综合频道,夺得了同时段全国排名第1的成绩!
这档节目贡献的还不仅仅是央视,在诺亚舟优学派《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开播之前,科教频道2013上半年同时段在全国上星卫视排名第33位;诺亚舟优学派《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开播之后,以比重7%的播出时长,贡献了频道31%的收视,科教频道同时段在全国上星卫视排名由此提升到了21位,变为第13位,成为全国市场中上升最快的频道。
到了2014年,《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第二季,这次的火热从全国海选就已开始。诺亚舟优学派联手各地教育部门,全程支持《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第二季全国选拔,从乡镇街道到县区再到市、省,诺亚舟优学派《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从海选开始就渗透到中华大地的每一个角落,取得了巨大的影响力。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总监制金越介绍说:今年"汉听"的海选阶段历时5个月,开展初赛4700余场,涉及全国34个省市自治区、1700个城市、30000所学校,参与海选人数超过1200万人,"不管是从参赛规模、参与范围还是影响上,都超过了迄今为止的任何一档电视节目。"
这样的一个成绩,可以说创造的不仅是文化类节目,即使是在文娱双品类节目里,也是一个奇迹。
所以说,不要小觑文化类节目的收视突围,即使不靠大明星、大话题来吸引眼球,只要有类似诺亚舟优学派和央视这样的"有心人"深刻挖掘其自身价值,"随便认真"一下,其它节目便被杀的"片甲不留",老祖宗传下来几千年的东西,坏在了时间太久烂了包装,好在了宝贝就是宝贝,即使时间再长,卯足了劲儿把古老和现代每个环节呼应起来,再把概念流行化地延伸,就能有意想不到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