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写了一篇“4A不死”,增加了600多个粉丝(没办法,唱衰的文章就是容易获得关注),但估计关注了我然后等着看第二篇的人已经愤怒的取关了,因为第二篇始终没有露面,中间还持续打广告骚扰各位。
不是我不想写,苦于没有时间。一些扯闲篇的东西很容易写,这样的文章我却要好好想想,令我意外的是,前天随便写了一篇《有人在微信把你删了》,竟然创造了本公号历史最高浏览量(目前是16万次,要知道这个公号才区区不到3万的订阅数)。
说回正题,我在上一篇中说了4A的人,说好的这一篇要写制度,那我们就从制度开始吧。
很多没有进过4A的人,非常羡慕4A完善的流程和明确的分工,常常跟我询问:这件事要是在奥美会怎么个流程?举个栗子,尊敬的甲方有一个新车上市的TVC要做,那甲方市场部会先给奥美的客户部下工作单,说明他们的需求、预算、主要想表达的点以及某些特殊要求。
然后客户部会根据这个工作单整理成一份给创意部的简报,下发给创意部老大,一般还会专门开个会来商量这事,经过各种讨价还价,这两个冤家部门终于达成某些共识:完成时间,给几个脚本,创意重点要表现的卖点。如果公司够大,够规范,同时列席会议的还有流程部门的同事(负责监督项目进度并在未来联系导演制片演员等事务),如果客户同时要有投放计划,那媒介部门的同事也会参加。
然后呢,创意总监会布置手下美指和文案一起想创意,出脚本,这一般会耗费1周的时间。如果创意够好,提案一次通过。那么接下来就需要联系第三方做拍摄方案,提导演脚本,选定演员、拍摄场地、背景音乐、服饰道具风格等等,开一次PPM(拍摄前的会议),然后开拍。
一条TVC从客户提出想法到执行完成,顺利的话2个月的时间,有的可能会拖半年。
这就是4A规范的流程,很好,只是太慢,内耗太大。问题并不在于这个规范流程,而是4A的其他制度导致了这个流程很差。
再举个栗子!比如我们有一个短期客户,三个月的工作,给你200万费用,然后,创意部有5个创总监,每个人都会带一个团队,猜猜看?客户部会下单给谁呢?最适合做这个项目的一个?目前工作量不大的那个?当然有可能,但也可能不会,客户部可能会把单下给最好说话的那个创意总监。
4A公司有一个很不好的分配制度,就是干多干少一个样。这个创意总监来了,谈的薪水是50万年薪,那不管你干多少,接多少单,都没关系了。所以有些团队本就很闲,因为创意总监很强势可以拒单,这造成了工作量分配上的不合理,却没有相应的补偿。
干多干少一个样的结果是什么?就是创意总监对接单没兴趣,或者说这喜欢接那些可以出精彩案例的客户,比如耐克就比康师傅受欢迎的多。创意总监的薪水在于职位的提升,如何获得职位的提升?在4A公司主要看名气和获奖数量,这就是那么多创意总监热衷于做飞机稿参加各种广告奖,以及去各种广告奖项做评委的原因。
因为获奖是最佳的提升名气和升职的途径,可是那些在戛纳得奖的广告,如果让总监们自己开公司,他们会给自己做这样的广告吗?不会的。比如今年戛纳广告节的这两幅金奖平面作品:是一张很好看的海报而已。但是太矫情、绕弯子、除了评委和做广告的,别人基本看不懂、没感觉。新发地菜市场随便找个卖菜的都比这帮创意总监更懂生意。
不能以实际创造的价值来支付薪水,这又导致创意总监领导的团队目标错误。因为干多干少一个样,所以创意总监也不会在乎自己带的人能不能干活,他更在乎谁是他的手下。所以一个广告公司换一个总监,基本整个团队就会走光,他会找一帮自己喜欢的人进来。如果说你这团队一年完成2000万,给你们团队100万提成?而且几个团队可以PK这个案子,那总监会不会要找点能干活的人进来呢?
我们再说另一个现象,4A公司是不打卡不考勤的(据说电通除外),这本来是创意型公司一个很好的制度。但带来的结果就是,大家都不来上班,10点钟站在金宝街华丽大厦奥美宽阔的办公室,你就会想起一句话:这里的黎明静悄悄。除了扫地阿姨,几乎没有人。10点半开始来人,11点到齐,大家刷刷朋友圈,看看新闻,也就吃饭去了。一个上午没有工作,然后这帮人居然天天哭诉说我们每天加班到很晚啊!可是你们能早点来吗,有事没事,反正没人会早到。如果按照工作量来算工资呢?会发生什么情况?4A可以养一个年薪几百万,天天在吸烟室抽烟的老外ECD,我常常在想,要是我自己开广告公司,除非神经病了,我才不会干这傻事呢。
我在另一家广告公司的时候,有一次从青岛去德州出差,因为没有青岛去德州的飞机,行政给我的解决方案是,从青岛坐飞机到济南,然后打车去德州。我对这种天才的安排有点疑惑,为什么不能坐火车呢?后来我才知道,我们公司从不坐火车出差,而且从不买打折机票,你相信这是一个十年来在中国几乎从未盈利的国际广告公司干出的事吗?
广告公司这种商业模式,跟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咨询公司一样,都是极端依靠人的行业,不能规模化生产,不标准化,其实更适合做成小而美的公司。一旦做大,就会遇到执行能力下降的问题,因为找不到那么多优秀的创意人才(除了蓝色光标那种像菜市场买菜式的收购扩张)。以人为本的公司,从目前看来,合伙人制是最适合的制度,你看其他那几种公司就都是采取的合伙人制,毕竟你的收入都来自你的业务量。
还有一件事,这是只有在中国才会发生的。国内4A的人事制度创造了史上最繁复的职位名称,比如从一个AE开始,你会经历AE,资深AE,客户经理,高级客经理,助理客户总监,客户总监,资深客户总监、客户群总监、业务总监、区域客户总监、中国区客户总监、副总裁、高级副总裁、执行副总裁、总裁、高级总裁、总经理、业务合伙人、董事总经理、大中华区总经理、董事、执行董事、首席执行官等各种头衔,关于头衔的层级,也许这是4A做的最好的一个创意,业内人士请自行添加其他职位。
这两年,我从行业新闻里看到4A在做着各种不靠谱的实验、提出了让人眼花缭乱新名词新体系,就是没有看到牛逼营销案例。4A的人才其实不错,可惜制度给搞坏了,他们拿了一副同花顺,可惜没出好牌。
以上,说的有点乱,也不是一棍子打死,还是有很牛的,只是少数。
提出了问题,没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