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庸置疑,苍井空是日本AV圈转型非常成功的一员,尤其是在中国市场苍老师的成就感应该更强。性感经济也必将成为电商系统一道别致的风景。苍老师进入到内衣电商市场,博得其实并不是错位也不是出位,而是真金白银的彻底转变,甚至可以说是上位。互联网时代已经单纯地从眼球经济不断地延伸,无论是性感经济还是粉丝经济,都在成为一种现象,那么透过这些现象又能折射出什么互联网经济发展趋势?或者说对于企业而言,什么样的互联网经济才是需要的,又是什么样的互联网经济才能刺激到用户,进而给自己带来发展的真正基石,此外我们也发现,无论是性感经济还是粉丝经济,其实也是一种文化经济。
性感经济卖的不仅仅是性感
媒体在研究苍老师的内衣电商,并给出一个非常性感的名词叫做性感经济,颇有意思的噱头是苍老师内衣居然半数买家是男性。有人也想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需求结构错位?毋庸置疑的,苍老师对于中国网民来说的熟悉程度不亚于任何的演艺名人,甚至体育名人。这种名人效应无论是通过什么渠道获取的,起码中国网民知道了有这么一个人,并且在某种程度上还认可了这种现象。这是颇有点意思的。
如果说把苍井空内衣定位到单纯地性感,相信很多人并不以为意,甚至或者还会有人嗤之以鼻。但是需要挖掘的是在内衣背后刺激的到底是什么?一种认可?一种回味还是一种纪念?甚至说也是一种颠覆,一种反叛,尤其是对于新生一代来说,更在意的是一种另类文化。当然,毋庸置疑的是,苍井空内衣的背后必然有推手。无论是商家还是厂家,都希望借助这种效应达到预期的商业目的。这也无可厚非,任何可以寻找的卖点或者痛点,都有可能被挖掘到商业应用中去,尤其是在互联网经济时代,这种手法更是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各色的名人都开始自我价值和品牌的塑造,我们也看到很多体育和演艺圈人士早已开始创建个人品牌,并且不断地进行商业试水和包装,虽然在电商系统相对较少一些,但也并不是没有,甚至一些艺人还进入到风投、天使基金序列,也包括一些歌手都开始涉足电商,都说明在这个品牌林立,个性彰显的时代,任何的刺激点都可以成就商业企图。进而实现商业运作和收益梦想。
因为苍老师的行业特殊性,推出个人品牌有一定下赌的味道。不过,当车展成为肉展的时候,刺激点成为商家不断寻找的“源泉”的时候,任何可能出现的卖点也必然会被挖掘。因此涉足到这个相对搭界的领域,对苍老师的迎合也是一种豪赌。我们在关注这种现象的时候,也看到商家很聪明地引入了饥饿营销模式,以及苍老师本身的微博互动等等营销手段介入,都刺激了市场关注度。进而拉升人气,尤其又进入到天猫序列之后,扩散的外延被进一步打开和延展,单纯地从关注度开始,苍井空内衣电商之路就开了一个好头。但本身又存在着尴尬宣传趋势,尤其是广电总局的封杀令的波及面以及未来定位等等问题,也都会存在着一些变数。
粉丝经济玩得是什么?
对于粉丝经济来说,目前玩得最好的有两个典范,一个是苹果,一个是小米。当然可以说小米借鉴了很多苹果的做法,也难怪雷军有雷布斯的江湖诨号。对于互联网市场而言,真正的粉丝经济或许是苹果的专利。我们看到,从iPhone问世以来,苹果每一款产品的推出都会造成极大的轰动。无论是乔布斯时代还是如今的库克时代,虽然市场的预期和质疑也一直相辅相成,但是果粉的热情一直高涨,并且能够持续地保持着一定的热度,这是其他的产品很难望其项背的。也正是因为粉丝的这种疯狂,才造就了如今苹果的市值霸主位置。
有一点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如今的性感经济和粉丝经济其实都是一种文化经济。无论怎样定型这种文化的类别,但不可否认的是互联网的发展坐实了这种快速文化,或者是快餐文化的蝶变。有人会问粉丝文化玩的是什么?在互联网时代,尤其是进入到移动互联网时代之后,简单地说,粉丝经济追逐是认同感,参与感,互动性,新鲜度以及一部分炫耀性。
诚然,粉丝由来已久,各种疯狂甚至是癫狂的背后都存在着一定的盲动性。如果说在以前,仅仅是一种追逐,是一种盲从,而进入到移动互联网时代之后,这种盲从被扩大后形成大众跟随效应,尤其是苹果的粉丝文化就是这样。通过产品绑架了用户的认同度,进而延伸到产品模式切换,让用户不忍遗弃,这是另一种高明。当然,在这方面,小米走得是另一种粉丝经济,追逐的是价格体系中的共性和认同度。而苹果粉丝已经形成身份,地位,炫耀,甚至张扬的外在体现。
当然,无论性感经济还是粉丝经济,最终厂家寻求的还是利益。各类经济的噱头只是聚敛人气,形成良性人气和互动的基石,最终还是要把这种关注度转换为本身的产品购买力,并带动一定的群体效应,进而延伸到更多的领域。当然性感经济目前还很难达到这种高度,只是在一定区域和品类中寻找个性刺激,并以此带来延伸产品迭代,最终也很容易出现昙花一现的困局。而苹果的粉丝经济显然就少了这种顾虑,因为产品渠道的永恒性在一定程度上会反哺产品的创新以及拓展,只有当江郎才尽的时候,才能最终陷入死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