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观“去XX”引发的公关营销盛宴,都看些啥?

业界 2018-11-02 12:08:23 阅读483

这两天的热点头条应是前新浪执行副总裁兼总编辑加盟小米和与之对应的各种新闻及分析在朋友圈被刷;但前几天的头条则是互联网旅游行业的文案激战,及与之对应的一篇《好一场久违的互联网方案狂欢大战》被刷屏。这些发生着的吸引人的事一直不断。看着热闹,与朋友聊天探讨,一些内容分享,以对话体呈现,希望能够有所帮助。

再啰嗦的简要介绍一下背景,文案大战起因是原淘宝旅行推出独立品牌“去啊”及独立域名alitrip.com,引起去那儿、携程、京东旅行等加入,后来越战越勇,大战从旅行逐渐延展到相关行业,如出租车公司与酒店等。

醋哥:去XX引发了81家企业参与公关营销战并引发围观,为什么现在公关战越来越多?

深喉:营销、营销,都是营销惹得祸。只是形式变了,不过核心思想还是没有变。早在1898年,当时美国的广告学家E.S.刘易斯就提出了一个法则,叫AIDMA模型,A(Attention,引起注意)、I(Interest,产生兴趣)、D(Desire,培养欲望)、M(Memory,形成记忆)、A(Action,促成行动),被称为营销界的一个圭臬。后来在2005年,针对互联网的变化,日本最大的广告与传播集团电通集团根据此模型提出了一个新模型AISAS,如下图所示。还有中国互联网研究中心基于些提出了一些模型,但,最开始的A和I一直就没有变化。

在前几天,罗辑思维的罗胖子在南京演讲中提到(可搜索文章,人人都是XX小姐),现在营销思维是“浪”,想一个营销点子不难,但持续造浪很难,一波浪一波浪的更难。去XX就是造的一波浪,也就是小米黎万强说的天天上头条。核心就是Attention。

醋哥:听你讲了这个理论,但不少人说这些理念要过时了,你怎么看?

深喉:只能呵呵了,这能说是一些营销培训师为了培训而创造的引起"Attention"的“浪”吗?。不久前被称为“微博教父”的杜子建与被称为“中国打假第一人”的王海在微博上关于营销造假打过一仗。老杜从来没有否认过经典理论,他自己是研究学习了传播学、营销学、心理学等营销相关的学科,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实践总结了一套能够让没有理论基础的人更容易学会更直接使用的体系,用来培训。培训体系肯定不象这些经典理念,会有问题和漏洞。另外,还曾经因为老杜借为阿里提供过一次小小小小小的服务吹牛过了头,被阿里CMO王帅不点名讥讽并提醒过。老杜提到的营销九宫格,如下图。

其中“听说”置疑最多,没有“吸引”那来“听说”,所以还是先有吸引。即使在社交媒体时代也一样,你不被“罗辑思维”吸引,怎么能听说罗胖子卖月饼,然后再花钱购买。另外,这里面还“驯养”一词,现在信息都相对对称了,,消费者还被你”驯养”及“还我要你要才重要”。

个人修改了一下这个图,如下所示,一起探讨。

醋哥:这么多想造浪的,有的成功,有的失败,怎么样才能比较容易成功,象这次去XX更是如此成功?

深喉:想要造浪,一要有渠道,二要有内容。钱少的借势,钱多的直接造势。“去啊”的后面是阿里,内容和渠道都有,阿里一直在TMT产业的浪头,非常容易造浪;一起玩的如“去那儿”后面是百度,携程,京东旅行等,也都是强者。但这个浪,不一定每个都能借好,如果参与的企业多了,对没有钱的小的企业,效果自然就不好了,有人统计81家参与了,你记住了那几家?

醋哥:你说有这样的机会,那么做这事是能够免费吗,因为互联网被很多人一直认为是免费?

深喉:只能再次呵呵了,只要产生“成本”的地方,都得有人买单,你能让别人买单,不然就只能自己买单,可是别人凭什么给你买单。

友情提醒一下,“免费”是个坑,作锤子手机的另一个罗胖子已经试了,所以现在在电梯里打广告了。当然,不信的也可以试试。

好吧,希望以后我们也能上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