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9日,微信近日在部分公众账号中添加评论功能,目前该功能仍在内测阶段,整体上线时间未确定。
“骑行西藏”是此次参与评论内测的公众账号之一,用户点击该账号的最新文章,已经可以看到显示在文章最下方的评论区。点击“写评论”按钮,页面跳转到评论发表框,并以个人微信公众账号的名称发表评论。根据提示,用户发表的评论由公众账号筛选后,才能对所有人显示出来。
此前用户若想对公众账号内的文章发表观点,只能以发表对话消息的方式提交。内测中的评论功能,除了方便用户反馈观点,提升互动性,也有助于用户之间的信息共享。
据了解,目前该评论功能仅针对部分媒体账号开通,进入内测名单中的账号除了骑行西藏,还包括南方周末、广州日报、企鹅智酷等。拥有该权限的公众账号,运营者可对单篇文章进行关闭或开启评论功能,并可将用户发表的评论添加进入精选评论后公开显示。
微信公众账号添加评论功能,将是继7月上线阅读数和点赞功能后的重要功能升级。微信内部人士称,将根据内测结果来决定最终的上线计划。
微博的运营者曾经吐槽微信的公号是一个信息不对称的结构:公号运营者能够看见用户反馈,但用户和用户之间,彼此不可见。这种机制非常像伯特的结构洞理论。这位社交网络学者这样写道:
个人在网络的位置比关系的强弱更为重要,在网络中的位置决定了个人的信息、资源与权力。因此,不管关系强弱,如果存在结构洞,那么将没有直接联系的两个行动者联系起来的第三者拥有信息优势和控制优势,这样能够为自己提供更多的服务和回报因此,个人或组织要想在竞争中保持优势,就必须建立广泛的联系,同时占据更多的结构洞,掌握更多的信息。
在过去,很多公号运营者其实相当喜欢这种结构洞,比如说做导购服务的号。订阅者如果被坑了,也不能发个差评以示报复,现在,则隐约出现了这样的可能。而一个差评的确会影响其他用户的判断。
新媒体观察者魏武挥认为,评论区的出现,会适当减轻这种结构洞。所谓适当,就要看这个评论区的机制是什么。
第一种简单粗暴的做法,其实最终结果,是大量公号会被迫打开开关。因为如果选择“不显示评论”,有“心中有鬼”的嫌疑,会遭到用户退订。
第三种做法,关系链好友可见,依然会一定程度上弭平结构洞。更进一步,当我发现我的关系链好友给了一个差评,导致我对该公号的不满会大概率上增加。
现在看看第二种做法。也是目前看上去最有可能的。
第二种做法加大了公号对自身运营能力的要求:每条评论审核,不是一个真正的个体自媒体号能完全负担的。如果将来微信公号是这样一种评论机制,运营能力的强调,将大幅超过对原创能力的强调。
故而,有两种公号是一个利好。
其一,编辑号。由于内容生产几乎没有成本和精力,它有大把的时间来运营。如果微信的评论显示还能显示公号运营者的回复的话,运营能力的彰显,就更加淋漓尽致了。
其二,机构号。团队机构有人,总是有能力去运营的。
评论区,对个体原创号是一个噩梦。它会裹挟着你去处理评论,要么,在中国今天平均160个人就拥有一个公号的浩瀚账号中,湮灭不见。个体原创号需要机构化、团队化。
地下生意会多一种,除了刷阅读量和增粉以外,出现提供机器人评论服务。
微信公号这个东西,或许意味着博客重生了!
梅花网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