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韩寒团队如何把APP做成一种生活方式

业界 2018-11-02 12:08:23 阅读435

  2010年7月6日,载着韩寒“文艺复兴”般期待的杂志《独唱团》发行。由于被有关部门认为是以书代号,这本杂志从面世到停刊只存活了两个月。

  我个人很喜欢杂志里面那个“所有人问所有人”的栏目,它验证了“六度空间理论”在现实生活中的可能性,也鼓励读者,去提一些非常有趣的问题。

  这两天我翻一个APP的工作室微博,惊讶地发现这个互联网产品目前已不再只是个APP,越来越成体系,甚至有从一个互联网产品过渡到一种生活方式的可能性。

  而在这个转换过程当中,一个APP的工作室尤其注重以走心式的文案去跟核心的目标群体文艺青年们交流,并且,他们推广自己的方式也独有一套。

  今天就来搬一搬他推广时的部分文案,顺带理一理这个产品的基本成长脉络,顺便也让我自己可以“走心”一次。

  首先,一个APP工作室非常注重对重要节点的结绳记事。

  比如在[one·一个]500期和用户突破1000万的时候,他们都以长微博的方式给关注者们做了提示。

  这种长微博图文并茂,富有设计感。

  加上一句句对世事常态以洞悉、对青春理想以缅怀、对未来生活以期待的文案,轻而易举地就能触动文艺青年们心里边那个柔软的角落。

  在[一个]出了300多期后,团队开始顺势推出[一个]书系。

  从互联网产品到实体书籍,从线上走到线下,[一个]团队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

  而[一个]书系每一辑的书名也特别有意思,轻轻读出来,讲的都是人话。

  用他们的话说,这甚至是“一个凄美的故事”。

  “很高兴见到你。”
  “去你家玩好吗?”
  “想得美!”
  “不散的宴席。”

  很遗憾没有找到《去你家玩好吗》的预热长微博。

  我个人很喜欢《想得美》预热文案里的那句,“请不要只是买回来收藏,被阅读是它诞生的意义”。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一个]书系在线下做巡回签售的时候,也不是干巴巴地让书里边的作者们到点过去,而是先让这些作者在微博上提前跟自己的关注者们互动,并且每一次签售,搭配着书的内容,都有一个鲜明的主题,各有各的风味。


好事成双(成都&重庆站 很高兴见到你分享会)


最后一枪(很高兴见到 上海收官会)


愿你已踏上自由的旅途(辽宁站 文艺分享签售会)


孤独的人总会相逢(上海站 文艺分享签售会)

  聚集了规模用户,挖掘了优质作者,[一个]团队开始适时地以监制的身份来推广包装他们。

  也正是这些优秀青年作者群的存在,让[一个]在线下,尤其是高校的青年群体中影响力越来越大。

  “她不吃凯撒沙拉,她就是凯撒”,一句巧妙的文案,就直接呼应了“女王”这个名头。

  如果你有兴趣,可以把[一个]团队包装这些作者的文案拿出来对比看。

  你会发现,他们对每一个作者都做了不同的定位。

  除了上面说的这些之外,[一个]还跟设计师合作,拓展出一些非常有意思的衍生产品ONE PLUS。

  比如下面的这个金句系列,我只想说,你还能再懂我们2鱼座点么?


ONE PLUS金句

  从[一个]理念,到[一个]互联网产品,再到[一个]书系,一群优质作者,一系列衍生产品。

  也许,你已经看出来了,[一个]不仅仅是在做生意,而是坚持走在文艺这条战线上,以自己的方式,向更多文艺到呼吸频率都相同的人传递着自己独有的生活方式。

  最后,给自己来一句鸡汤:当你一直专注于去做某一件事情时,适当的时候,它一定会开出很多花儿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