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留遗憾——专访互动通控股集团总裁邓广梼

业界 2018-11-02 12:08:23 阅读431

员工眼中,他是一位"严肃"的老板,事事高要求,他戏言自己是一个"完美主义者",因为他认为只有高要求,才能出好成果。

公众面前,他是正直敢言的代表,我们经常能看到他的犀利发声。犹记得,2015年中国广告与品牌大会现场,对当下的程序化购买,他上演了一场慷慨激昂的演讲,批评业界的不规范运作,他说这是爱之深责之切。

他就是邓广梼,互动通控股集团总裁,一个已经将大半辈子都奉献给广告业的"",而今继续燃烧着自己的光和热。

邓广梼,起步于香港、中途转战澳洲、而今扎根于上海,三十余年的广告生涯中经历过无数的挑战和精彩。

HongKongCitiAd时期,左起:邓广梼(GeneralManager),PamelaMcDonald(AccountDirector),RobertCave-Rogers(ManagingDirector),RaymondLee(ProductionManager)

而今,已过耳顺之年的他,回首往昔,他对这个挚爱行业的认知有着什么样的改变?展望未来,对这个为之奋斗一生的行业,他依旧保有最初的速度与激情吗?

他亦是一位老师;甚至不久前,仍是一名在校学生。

他是如何做到在多重身份之间游刃有余地自由转换?

阅尽人生无数的邓广梼,又是如何看待人生和生活?

有梦就去追

2015年3月的中国广告与品牌大会上,邓广梼就程序化购买发表了"不可让程序化购买任性到底"的振聋发聩的演讲。此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我们完全听不到邓广梼的声音。习惯于他醍醐灌顶的人们,相互都在询问着邓广梼去哪儿了?

原来,邓广梼于2007年开始进入北京大学学习,攻读传播学博士学位;而此时的他,正"隐身"于北京大学的校园内,全身心投入在他的博士论文撰写中。

已过耳顺之年的邓广梼竟然在为了获取博士学位而努力着。听到这个消息后,我们除了由衷的钦佩之外,更多的是疑惑,为什么?

邓广梼与10位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老师合照

"这是为了追逐自己的一个梦想。"邓广梼说道。

原来,出身于香港的邓广梼,年少时家境并不富足。但是养育他的姨妈,总是教导少年邓广梼要努力学习。同中国无数寒门一般,他们相信知识的力量,希望少年邓广梼能通过学习改变人生命运,奔个更好的前程。彼时,学习和追求知识的种子已经深深地扎根于邓广梼的内心深处。但是,由于家庭的经济压力,毕业后的邓广梼便步入社会,开始挣钱养家。

继续深造的梦想因为现实而不得不暂时搁浅。但梦想依然留存在邓广梼的心中。

终于在一切成熟之际,邓广梼迎来了实现自己梦想的机会。2015年,他获取了北京大学的传播学博士学位。

"于我而言,未来如果当我离开人间时,也许我会感到不留遗憾。"

而在采访中,我们更意外地发现,邓广梼其实一直处于学习中。

当邓广梼在澳洲Mojo/MDA工作时,公司领导交给他一项重任:负责组建和运作公司的电脑部门。彼时,邓广梼对于电脑知识可以说是"略懂",而为了更好地工作,邓广梼利用晚上的时间,在悉尼科技大学(UTS)学习计算机知识,最终掌握了COBAL及C两种计算机编程语言。

而当他个人的事业发展十分顺利之时,邓广梼向公司提出辞呈,理由也无其他:去学校攻读全日制MBA课程,主攻财务方向。原来,在组建和运作电脑部门时,对于广告公司的各个环节他已游刃有余,但是财务方面却是自己的一大空白,而他认为学习是弥补空白的最好办法。

"细想起来,我可以算得上一直处于探索知识之中。学习可以让我跟这个时代不脱离。不停地学习,让我们永远都会有新的东西。而我们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其实决定着我们的保质期。"

MojoMDA

"我叫'Michael',也叫'小麦'"

对于邓广梼,或许圈内人更习惯亲切地称其Michael。采访中,邓广梼向我们讲述了他这个名字的由来。

原来,当年在香港读小学时,从三年级开始学习英文。而英文的第一节课时,老师会让没有英文名字的学生出来排队分自己的英文名。而排到邓广梼时,恰好是Michael。

"第一次老师点名Michael回答问题时,我还很好奇,左顾右盼地想看看这个人到底是谁。最后却发现Michael原来就是我自己。"邓广梼哈哈大笑地说道。

一次不经意地"分名字",却成就了如今广告界一个最具号召力的名字之一。

而邓广梼的另一别名"小麦",其来历更是有点神乎其神。

2007年邓广梼进入北京大学攻读传播学博士学位时,开学时同级的十八个博士研究生聚会。在聚会中,一位自称能"通灵"的李欣频同学,说道他们十八人在400多年前早已是一家,家在青海而且是富户人家,而邓广梼当时是家中最小的孩子、也是最受宠的一个,当即便被亲切地称为"小麦"。

故事有血有肉,仿佛由不得听众不信。而此时已过知天命之年的邓广梼,能被人亲切的称为"小麦",自己也感觉到别有一番情趣在其中。邓广梼便欣然接纳。

自此,"叫我小麦吧",便成为邓广梼在和他人交流中时常出现的话语。

"我希望我是一名'医生',能让'癌症病人'好转起来"

在澳洲Mojo/MDA工作十年之后,彼时公司被收购,邓广梼面临着留下或离开的选择。这时的他,认为中国内地广告市场会有巨大的发展空间,邓广梼便毅然决然地选择来到中国大陆。

起初,在上海,他同两位美国人合伙经营一家"形象工场"的线下服务(below-the-line)公司。两年后,公司被WPP集团的智威汤逊收购,邓广梼被任命负责上海及北京"形象工场"的管理和经营。

但一次北京的见面和谈话,改变了后来故事的发展。

在北京,时任智威汤逊亚太区CEOKevinRamsey找了邓广梼交谈关于北京智威汤逊的经营状况十分不好,Kevin希望邓广梼能接手并运营北京智威汤逊。

但是,由于"形象工场"在被收购时,买卖双方签订了五年对赌协议,邓广梼一时分身乏术。后来智威汤逊亚太区CEO承诺,只要邓广梼能用一年时间将北京智威汤逊扭亏为盈,原来的对赌协议可以取消。一向喜欢接受挑战的邓广梼,欣然接受这次挑战。

可是,回到上海后,当年上海智威汤逊总经理的老大唐锐涛(TomDoctoroff)不同意邓广梼的决定。作为"形象工场"的收购方,他要求邓广梼的职责应该是继续经营好"形象工场",而不是去已经"无药可救"的北京智威汤逊。

为此,两人间上演了一段经典的交流:

唐锐涛:"这是一个沉下去的船,已经没办法浮起来。"

邓广梼:"我希望我是一个'医生',能让'癌症病人'好转起来。"

……

最终两人"不欢而散",邓广梼接手北京智威汤逊。

在北京智威汤逊的日子,邓广梼的工作很繁重。客户服务部人才流失、客户流失……

而且,一个特别大的问题是,当时北京智威汤逊创意部无人可用,由于受到业界各种负面传闻的影响,难以招到合适的创意总监。

后来,邓广梼主动找到时任北京Grey的文案专才沈虹,启用她作为北京智威汤逊的创意总监。而这在当年,算得上是一个大胆之举。因为在当时,大家更加喜欢启用国外或者港澳台的人士担当创意总监,但是邓广梼认准了沈虹的才华,尽展所长。

图:JWT(智威汤逊)去沈阳与东软集团开会。右四是邓广,右二是沈虹

就是这样的"大胆",再加上全体同事的不懈努力,一年之后,奇迹终于发生。

这艘"没办法浮起来的船"开始扭亏为盈。

治愈"病人"之后,不久,邓广梼认为是时候该离开了。而此时,在上海,两个"仇人"邓广梼和唐锐涛又再相见。没有想象中的"怒目圆瞪",两人相视一笑"泯恩仇"。

已升任为智威汤逊中国区老大的唐锐涛更是主动给邓广梼写了一封推荐信,内容详细陈述了当年两人的不同意见,及之后的经营状况改善,不仅认可邓广梼在智威汤逊工作,更是感谢在危难之际他对北京智威汤逊的帮助。

随后,邓广梼进入当时情况同样并不很理想的灵狮广告(LoweWorldwide),继续着挑战,继续着一颗"医生"治愈"病人"的心。

情定互动通

2004年,带领灵狮中国欣欣向荣之后,邓广梼再次选择了离开。此时,互动通创始人郑斌找到邓广梼,游说邓广梼加入。而双方都认为数字化广告是未来的方向,因而一拍即合,同年十月,邓广梼正式进入互动通。

而这次的牵手,一直风雨无阻地走到今日,更是成就了一个中国领先的数字广告平台。

其实,互动通于2000年便已成立,基于技术上的优势,他们研发出很多有趣的产品,但是苦于一直找不到一个健康的商业模式,无法实现盈利。

邓广梼建议将互动通的产品和广告搭上关系,将互动通打造成数字化广告公司。邓广梼表示,由于广告行业的不成文规定,一家广告代理公司不能同时做两个或者以上的竞争品牌。因此,为了尽快做大,他们将互动通定位成数字广告平台,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支持所有的中国广告代理公司。

为了支撑这一目标,他们将服务作为了互动通的核心。以技术见长的互动通,除了给代理公司提供最好的技术支持外,当时的代理公司缺乏数字创意,他们开始成立数字创意团队;代理公司需要数字媒体的支持,他们就创立媒介团队……

"互动通一路走来,帮助过很多公司成功,当他们上台领奖的时候,其实背后的技术等方面都是我们在支持,这是我们的一个基础,为了能做好,我们一直强调服务和品牌意识。"回顾互动通的成长,邓广梼自豪地说道。

而对于数字广告平台,他也有着自己的理解,"基于广告这个核心,我们需要很多基本的理论去支撑,如同建造房屋,需要足够牢靠的地基。当然技术也非常重要,但它只是一个平台"。

传播从来没改变,传播永远被需要

发展到今天的广告业,我们时常能听到"广告已死"的言论。而作为一名"",邓广梼并不认同这一观点。

"广告行业其实是传播的一个部分,传播从来没改变,传播也永远是刚性需求。只是在现今的时代,传播的形式发生了一些变化。所以很多人说广告已死、公关崛起,我认为这种言论过于武断。对于我们而言,真正要思考的问题是,我们应该要使用何种传播方式,让受众接受和知晓信息。"

邓广梼进而谈论到传统和新事物的关系。他认为,伴随着技术的发展,传统的东西会有落后的方面,但是它仍旧有其优势。比如纸质书籍,不管时代如何变迁,它都有存在的价值,在电子阅读大行其道的今天,纸质书籍不仅仅给读者提供的是内容,更有一种美学上的体验。

"现在我们坐在房间内,由于天热,我们打开空调来降温。但是如果外面有风,我打开窗户让风吹进来。是风还是空调会让我们感到更舒服?"

"我依然热爱着广告"

审美疲劳是人类共同的心理。再美好的事物,当经历最初的速度与激情之后,人们都可能退却那份内心的热爱。

而邓广梼,已经浸淫广告业三十年有余的时间,我们很好奇现在是热爱还是习惯支持着他继续前行。

"我对这个行业仍旧保有激情,我依然热爱着广告。在我看来,广告业是一个他人埋单、自己学习的行业。在我们帮助客户进行广告和营销时,当客户成功我们能学习成功的经验,当客户失败我们也能汲取失败的教训,我暂时想不出还有哪个行业是这般。每当我们拿到一个新客户时,就是一次全新学习的机会,进而能利用这个经验去寻找更多的客户。"

当然,当下的广告业,也有让邓广梼感到不吐不快的方面。

他表示,价格竞争是现在存在的最大问题。所有的客户在最初都会要求高质量的服务,但是到最后,代理公司的选择却总是以价格来决定。为了获取客户,各家大打价格战,但由于成本的压缩,最终出来的东西难以让人满意。因而,给这个行业带来的只能是恶性循环和名声的败坏。

"另一个是在数字营销领域,客户经常不付创意费用而只付媒介费用。但是其实一个活动最终能否达到效果,创意其实至关重要。而业内有些公司竟然默认客户的这种做法,从而给行业带来很不好的影响。"

工作其实是生活的一部分

生活不是童话,生活是真实的柴米油盐酱醋茶。为了生活,我们奔波劳碌;为了更好的生活,我们不经意间会感到压力和辛苦。

邓广梼坦言,原先在香港和澳大利亚工作时,他也有着相同的感受和体验。繁重的工作,会时常让他感受到一股莫名的压力,辛苦之感难以言表。

但是,后来这一切都发生改变。

当管理北京智威汤逊时,他突然顿悟,自己不应该将工作只是当成工作,工作应该归为生活的一部分。而这种心态的转变,让他充满力量,并丝毫感受不到压力。

"如果不是这种心态,也许在智威汤逊时,我可能无法支撑下来。"

而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邓广梼更是身兼多职,不单是一名学生,同时担任互动通总裁和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外聘老师职位。

三重身份!

如何兼顾和平衡?

"当你把学习和工作当成生活的一部分,你不会感到辛苦,你的心态自然会放松;当你喜欢一件事情的时候,你会主动地去努力,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你就不会心理上感到辛苦。"

后记:

做过创意、干过策划、从事过客户服务、成立计算机部门、经营管理……可以说邓广梼精通于行业内所需的各种文武技能。但是其实在此之外,他更是博学多才涉猎广泛:师承太极名家吴阿敏老师、中央音乐学院李祥霆老师授以古琴音律、喜欢收藏登喜路烟斗、虔心参禅礼佛……

在外人眼中的他,其实早已功成名就、名满江湖。但是他自己从没想过已经爬到最高峰,而是一直在走路。博士毕业梦圆后,他说他要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用在互动通,考虑公司未来的发展,对得起每一位投资人和公司同仁。而这,正是在海外工作多年的他所学到并奉行的人生哲学:正直、守信。他们不能辜负最初每一个人对互动通的信任。

邓广梼说他喜欢收藏有创意的马克杯子,而每一个杯子都有一个故事、一种寓意。听邓广梼侃侃而谈,用不同的杯子喝茶,我们也仿佛在体验不同的人生。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