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W创始人李三水:相比奖项,我更希望作品成为行业标准

业界 2018-11-02 12:08:23 阅读709

谈起大卫奥格威和奥美,会想到他的无数作品

——劳斯莱斯“在时速六十英里时,最大闹声是来自电钟”、穿Hathaway衬衫的男人……

谈起李三水和他的W,自然会想到一年来被疯转的作品

——《霸王黑客William重出江湖,你的手机从此只需要一个APP》、《九步之遥》、《不停联想的人》、《一步一步看清韩寒》、《这个陌生来电你敢接吗?》、《我们之间就一个字》……

图为W作品(部分)

李三水,是品牌策略顾问,也是创意总监。2014年,创立W。他作为公司的唯一创始人,带领团队服务腾讯、淘宝天猫、大众点评、嘀嘀打车、一加手机、西贝、雪碧、首草、苏泊尔、The North Face、Smart、New Balance、联想等客户,创造了年度全案、社会化营销案例等多项让人疯传的网络广告。

初见三水,一身深色衬衣,圆框眼镜,沉稳儒雅,与之前想象的张狂创意人形象大大不同。

三水有着及其丰富的经历。从设计logo开始,他从业过多家4A,几乎经历过各个岗位;除此之外,他开过中药厂、餐厅,当过服装店老板,也去过电视台打杂……这些复杂而交错的经历构成了三水别样的生活体验,也让他对甲方有着比别人深刻的认知。

在采访过程中,你会发现三水的回答极富有逻辑性。他喜欢给答案设立次序,第一点第二点第三点,有时候如果离题太远,他会自己拉回来。这种逻辑性同时也映射在他的作品上,三水不认为自己是一个创意人,他把自己定位为营销品牌的战略咨询者。万物都有其逻辑,想清楚品牌的逻辑,后续的一切,你按照这个逻辑去走,其他的只是展示形式而已。

三水认为大众点评的品牌核心是,基于口碑而生存的泛生活化平台,将吃喝玩乐集中,解决了一定程度上人与人之前的连接问题。后推出“聚”字系列主题推广,引发热议。

学法律出身的三水,“规则感”和“逻辑感”在他身上有着很明显的体现,,他认为创意不值钱,因为创意评价不能被量化。中国的广告行业还未发展得很成熟,行业标准不清楚,从业者鱼龙混杂。三水希望他能够做一个先行者,自己的作品后面能够成为行业标准,就如一个演员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成为演艺的教科书。

当每个人都在谈点击,谈ROI,谈作品获奖的时候,“建立行业标准”这一愿景显得有点特立独行。在先行的路上,充满坎坷。甲方的不理解,来来回回的拉锯战;大众点评黑客系列引来了众多质疑,甚至有人破口大骂。在这个过程中,似乎“本能心”就变得异常重要,不要偏离自己的初心。

这个躲在角落的温吞匠人,他对广告业的贡献如何,时间自会分辨。

|关于W团队

Q: W自称为野狗,这是一种怎样的性格?

A:野狗(Wild Dog)是我心中的W精神。比如,往地上丢块肉,那些摇着尾巴抢肉的是家犬,像哈巴狗,但路边的野狗不会这样,虽然它又脏又臭,但你丢骨头给他,它不屌你的,就是这种感觉,是我想要的。

我个人认为广告公司有几类划分。第一种,往死里加班的公司,拼命的熬,斗狠。第二种,贱的公司,价格贱,姿态贱,能给回扣就给。第三种,灵活的公司,客户要什么给什么。不管是4A,热店,或是其他,都属于这三类中的某类。那前三种,都是我们看到的其他狗类,藏獒啊、拉布拉多啊、金巴啊……但野狗不一样,野狗有一个特点,就是耐饿,它有Say No的自信。你可以看不惯他,但他就不屌你,不愿意讨好你——因为它不屑于吃你的东西。

Q:怎么理解W的创作理念“本能心,思无邪,当面说"?

A: 这是我们的方法论。

本能心基于品牌战略,因为公司的定性是“立足于全案的年度整合营销公司”,偏向于营销和咨询管理。

思无邪基于创意,是由创意发想的一套思维体系。

当面说是贯穿于创意和战略的全程沟通技巧,这关系到与甲方之间的合作。

它不是教条,在未来,我们会把它变得非常多。希望在公司工作满一年的员工,可以把他们的创作理念,浓缩后写在一面大墙上。这不是为了装逼,以后上墙的这些理念,不是我的,也不是W的,而是这家公司所有人的。希望在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有做事准则,带着相信的信念去做事情。

W工作室中的9字墙"本能心、思无邪、当面说"

Q: 截至目前,你最满意的W作品Top3是……?它们和数据上最强Top3一样吗?

A: 这个问题超难答的。我可以借这个问题装下逼,比如回答“我们的Top一定是下一个”。(笑)

相对满意的作品:《我们之间只有一个字》、New Blance的新TVC(即将出街)、《首草》。

数据上不太一样,刷屏率刷到匪夷所思的作品,比如《未接来电》、《黑客》(大众点评的Appmixer)、《爸,我想你了》。我自己都觉得奇怪,为什么很多人喜欢这东西。

作品《爸,我想你了》,是W为大众点评的电影订票项目所做的H5页面。作品以生肖照相馆的形式,将父亲与孩子联系起来,是朋友圈刷屏级的案例,疯转一时。

其实,在新媒体环境下,传播数据与品牌传播力度不成正比。这可能因为很多人不是拿看广告的心态去看推送,大部分的评判标准是“好不好玩”、“够不够炫”,不去care品牌。

(插问:对于新媒体数据的精准度你怎么看?)

新媒体上,现在的内容混乱,标准无界定。我认为目前在新媒体端,打着“大数据分析”旗号的人,大多数是不够专业的,因为分析注意力导向大部分与品牌脱节。可能微信平台的数据还可以,它能提供更多可供分析的数据接口。

|关于团队成员

Q: W团队的核心成员都是哪方面的鬼才?

A: 我们的成员,以往有待过很多公司的经验、也有创建组织公司的经验。W和别人不太一样,我们的行政妹子可以做公司的网页,我们文案/策划有时会对接客服,我们的美术也可以写文案。当然这不是说明我们是家血汗工厂(笑),而是说W知道它的优势,这样效率更高,作品品质也高。因此,在W不存在细分工作。讲白了,你会让一个完全没有Art Sense的文案,去想有画面感的文字么?

Q: 在一起撸活的过程中,哪一个案子让你们最嗨?

A: W很冷静,都是逻辑思维非常强的一帮人。我们不是艺术家、不是疯子、不是自嗨型的团队,而是基于逻辑导向、策略导向的。当一切东西都是建立在策略思维下的时候,一切就有标准,可量化,就不可能有争执,也不会太嗨,当然不是说沉闷。

Q:团队配合大过天,Wer是如何协调,才能保证执行美、创意赞、团队成员最大限度的发挥所长,同时又和谐相处?

A: 第一,公司的战略决策层不会超过3个,总思路确定下来,我们就按部就班的分解去做。

第二,我们开任何一次头脑风暴,人数不会超过3个人。人数一多,创意会就是在捣糨糊,浪费时间。

另外,W会给人信任和尊重。你可以离开这家公司,我们也充分尊重你的选择,但你离开之后,你一定不会再创作出有W风格的作品——我们就是通过这种方法去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Q:W曾对外叫嚣两个观点,其一是“任何人都可被代替”。能解释一下吗?

A: 任何人都是可替代的,包括我。因为你在W看不到大牌(金牌设计师、金牌程序员),W很低调,汇聚的都是世界顶级创意机构或公司的“普通从业者”,他们更拼,更有自己的坚持,更像野狗。因此,能让一家公司可复制,可成长的并不是一群人,而是公司的体系和信念——本能心、思无邪、当面说。

|关于团队作品

Q: W两个观点的另一个,“创意不值钱”。能结合案例具体说说?

A: 关于创意不值钱。因为创意没标准,无法被量化。因此,我们是创造者,创造模板,比如写出某品牌通用的表述方式,美术风格。拿《首草》来说,对于它,美术就没有炫技,因为品牌的高端属性与价值沟通不需要这样表现。

     


作品《首草》,用“爱妻”的逻辑,大篇幅文字的陈列形式,借产品对爱人告白。

Q: 那W的创造,会被量化吗?

A: 会。现在已经有非常多的人在模仿我们每一个案例。从玩法、机制到美术风格。但思维方式模仿起来比较难。

Q: W的新作《霸王黑客William重出江湖,你的手机从此只需要一个APP》,火遍全网,能还原一下当时的创作背景吗?


作品《霸王黑客》,是W为大众点评制作的全新形式广告。它主要介绍了一款由黑客William开发的Appmixer,此款APP可合成任何APP(如嘀嘀+Uber=嘀嘀呜,可同时打两部车)。由此诱导用户下载该“Appmixer”,推送大众点评的“霸王餐0元吃”的活动。

A: 开始做这个时,就是赌一口气。我要证明我们除了做H5,做其他的也能得到关注和讨论。这是我做Appmixer的出发点。
再来,基于大众电评母品牌,本来它的形象很混乱,没有一个品牌基调,只是跟着话题走、跟着实事走,跟着大众审美情趣走。这样一来,和糯米、美团没有质的区别。那我们首先就给它定一个调。所以我们给大众点评合为成一个可变质的形象——基于口碑而生存的泛生活化平台,通俗说,就是吃喝玩乐全包。由此推导出的逻辑,就是,有了大众点评,你手机里的其他app都可没有。也就是“一个就够了”,所以在这一波的战役中,我们用了(Appmixer)这样一个形式。

Q: Appmixer案例引人热议,其中也不乏质疑声音,你有想到吗?

  

上图为网友给W团队的一封邮件,描述了自己“被骗”的心情。——因为他以为Appmixer是真的,下载后发现只是大众点评的促销信息。

A: 真没想到,因为我们故意做了很多PS痕迹很重的照片。


左一为黑客William,文章中所显示的Appmixer开发者。然而,这张合照为PS图片。

Q: 你也对网友的质疑邮件回复,请问你如何看待作品利用人性弱点赢得关注这一现象的?

上图为三水对该网友的回复(节选),他强调“好作品无需讨好每一个人,但至少别无谓的伤害每一个人。”

A: 这也让我们有所反思。由于我们现在不做非年度协议框架下的H5了,过于急切的想有新形式下的突破,所以这会带来某种程度的利偏,可能会让我们变成我们非常讨厌的人。但还好,这类作品是第一个,它给了我们警醒。未来,我只能这样说,像这种利用人类弱点的善意的玩笑,我们会继续开,但至少不会以这样一种形式。

Q: 你认为利用人性的弱点去营销,是对的吗?

A: 这是对的。因为广告的原罪属性很强,究其本质,广告是一个推销技巧,它迷惑你,让你产生幻觉,甚至让你买下你根本不需要的商品。而原罪背后,其实也代表了商业社会下消费者本身的欲望泛滥。只要有欲望,就有弱点,这也是这个行业所让人唏嘘之处。

但是,糟糕的广告,哪怕它广受业内好评,但它一定是把原罪完全展露在消费者面前。

伟大的广告,即使是低成本的,但也让人相信并在短时间内产生正确的选择。

Q:很多时候,甲乙双方都认为彼此“难搞”。比如甲方希望LOGO放大再放大,乙方则觉得这不必要。W在创作时遇到过这种问题吗?你们又是怎么化解的呢?

A: 所有的撕逼、争执都来源于,品牌主不能接受我们超前的创造,所以对它排斥。但W用创造去影响真正能影响商业模式的品牌主, 而不希望是一个技术导向的公司。

当然,W去影响品牌主,而不是去说服,谁都不能说服谁。只能让他自己去判断,我们给的决策是否更有效力。如果遇到开两次会还谈不拢的情况,坦白说,这个客户就被Fire掉了。

|关于三水本人

Q: 我们了解到,在成为文案之前,你做过许多工作,从最早的设计,到后来的行政、客服、策略、制片等等……能谈谈之前的哪些工作经历成就了现在的你吗?

A: 我确实干过广告公司的每一个工种,连会计也干过(笑)。我觉得我做这么多工种,不是为了去取得某种成就,而是去学会从不同角度说服人心。虽然我也说过,人不能被说服,但可以被感动。广告很大程度上,就是在理性的说服,和感性的感动中,找到一个度。而这个度,恰恰是各工种之间,协调并存的理由。

Q:你在4A的经历,它的体系所酿成一种思维方式,比如说Big Idea,Concept,这些理念对你的影响大吗?

A: 我觉得广告公司给我的东西不多。因为,国外的广告业传播学至少是近百年的,具有文化和商业逻辑的积淀。而中国的广告行业发展时间短,还处于人浮于事,门槛过低的状态,且很多东西都是舶来品,照搬的,人才的成长都是速成型的。

在4A等国际顶级的一线工作里做,在这里头存在很多时候就像一个异类,因为我的思维方式跟他们不太一样,他们大都在讨论这个可以投一个什么奖,这个没有什么人做过就可以了。

我觉得真正让我受益匪浅的是那些非广告公司的经验,比如我开过中药厂,开过服装店、饭店,也在电视台打杂过。另外,在创业初期,我在贵州开广告公司,客户多数是中小型企业主。那时候,我陪那些老板去上山下山,喝酒抽烟打牌,见过他们因为业绩下滑,而抱头痛哭的样子。这些对我的影响还是蛮大的,比在广告公司的创意方法论有用。

所以说,是我很早就养成的甲方思维促成了W今天的这种风格,因为我一开始就能站在甲方的角度去想事情。

Q:你平时用哪些方法激发创意?

A:第一,去想这个品牌的CEO,他到底心里想要什么,先把这个问题先想清楚,他想要的这个东西是对的吗?是可实现的吗?

第二点,要去想如果我要去实现这个事情的话,我在现有平台有哪些素材,最好跟他面对面去沟通。

我觉得这是我们的一些创意的方法,我自己也没有发现我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大概我好奇心比较重,什么都喜欢呗。

Q: 你平时必看的网站和书吗?

A: 没固定的,我上网不多,看的书也常常换。但有套漫画常看,《剑风传奇》,其实是无聊的。

Q: 有什么推荐文案必看的书目吗?

A:文案可以去看《圣经》,这一定是世界上现存的,真正意义上文案集锦,里面全是金牌文案。《圣经》讲通了所有的罪与罚,原始欲望,和可被解脱的方式和方法,其实背后有更深的思维。

(——突然)哦!还有更好的,我想起来了——《资治通鉴》,24全本。这本书给我的帮助太大了, 他教的不是怎么写文案,而是怎么懂人心。里面全是大型的Campaign(战役),帮皇帝想创意,想解题方式。

其实,我觉得文案可以少上点网,因为网上东西浪费时间,有价值的太少,都是些口香糖,嚼烂了,网上转来转去的都是些什么鬼。

Q: 现在,广告业并不是鼎盛时期。那为什么你愿意继续待在广告业?

A: 因为命中注定。

最后,关于W的将来。

Q: W是否会扩展团队规模,还是会坚持做一个小而美的团队?

A: 我们现在一共16个人,计划2015年控制在25个人上下。但在将来,我们会像腾讯、谷歌一样增加体制内创业,就像母细胞里的子细胞,子细胞分成小组,一家大的W下面,有无数小W。

图为W工作室一角

采访人:彭旭艳, 梅花网小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