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们许多人来说,“中国制造”的标签很少产生正面的联想。但是,如今中国正愈发关注解决环境和社会问题,这会改变我们对中国的一向看法吗?
地理声誉—产品的生产国与产品质量之间的联系—对消费品来说历来重要。例如,看到巴黎制造高级服装和比利时巧克力等标签,许多人会即时联想到同类产品中的最好产品。但是,对中国制造而言似乎有所不同:仅1/8的欧美消费者认为中国制造的产品质量上乘(Synovate,2005年)。
更重要的是,对中国的成见不仅是面对某个产品或品牌,而是覆盖了整个国家的商品。“中国制造”深深扎根于许多全球性消费者的心中,因此,应对这个挑战刻不容缓。
跟随我们的脚步
那么,中国迄今为止取得了什么样的进步呢?在过去3年里,,。
,如减少过度包装来解决废弃物问题(Packwebasia,2009年)。他们尝试禁止使用塑料袋(Worldwatch,2008年)。中国还以北京奥运会为平台,将回收提到环境议程的前列,成功回收了95%的钢罐、90%的玻璃瓶、89%的铝和60%的纸张(Packwebasia,2009年)。更进一步来看,清洁技术市场出现了增加投资的趋势,让中国成为仅次于德国、在清洁能源上投资额度最高的国家(Climate Change Corporation,2008年)。这些事实显示中国在应对挑战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展,昭示了中国领导人已经将环境和社会议题提上议程。
更重要的是,在环境问题上政府不是孤立的。中国消费者的环保意识排名世界前列,70%的中国消费者希望为后代子孙留下一个更美好的环境(Greendex,2008年)。这个转化成行动的结果是:在14个国家中,中国消费者在对绿色产品的倾向性排名第一(Greendex,2008年)。
西方国家需要做点什么吗
有些人认为,。我们对中国制造的许多产品习以为常,所以我们需要采取些什么行动吗?
科学杂志《地球物理研究快报》(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最近公布的研究数据显示,从2002年到2005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的1/3来自制造业产品的出口,特别是出口到英国和美国。这些排放量在2008年的时候达到令人晕眩的程度,并让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排放源。
其结果是,在2008年冬季,中国在哥本哈根被迫签署对削减排放量具有约束力的协议。但中国是否应该承担为海外市场生产商品而导致排放量较大的责任?如果中国不生产商品,我们将不得不在西方世界自己制造这些商品,而这意味着我们自己的排放量将急速上升。那么对这些温室气体归属的争议又该如何处置呢?
例如,英国因其减排力度大(自1990年以来已经达到18%)而备受称颂《卫报》,2009年)。但是,由斯德哥尔摩环境研究所(Stockholm Environment Institute)2008年出版的研究报告指出,只要进口货物算在碳排放的范围内,那么出口和国际运输等因素也应纳入计算。这样来看,英国真正的变化是它的排放量一直在增加并超过了20 %。解释这一点时须联想到中国,中国碳排放量的9%来自于为美国生产的商品,6%来自输往欧洲的商品(《卫报》,2009年)。
如此看来,我们需要做点什么。不仅是帮助中国减少其对环境的影响,还要改变我们自己对“中国制造”标签的成见。更重要是,首先要意识到我们承担的责任。大型企业如沃尔玛已经开始采取行动了。沃尔玛跟踪其供应链的每个环节,要求中国的供应商在2012年时达到节能30%的目标。沃尔玛还承诺95%的产品届时都将来自环境和社会得分最高的工厂(Tree Hugger,2009年)。
中国企业正在带头行动
、中国消费者的绿色需求和来自全球的压力,这些因素结合起来推动着中国企业在环境议题上采取行动。一些企业通过紧跟环境法规的步伐做出回应,另一些则专注于环保创新。
中国内地的电脑制造商联想,在2007年绿色和平组织发布的14家电子公司环保排名中独占鳌头,一时招来市场议论纷纷。联想以其回收客户不想要的所有电子产品并将其作为零部件重新使用而获得赞誉,这种做法同时兼顾经济和环境效益—这正是商业战略家的梦想之事。另一家有着良好环境信誉的内地企业是中国移动,它在2008年加入气候组织(The Climate Group),现在对外公布其碳排量。香港的企业如Panter和Wilson Garment Accessories则对外宣传其生产绿色产品的能力(香港贸易发展局,2009年)。
中国企业和西方企业都跟随着相同的环保趋势,但全球消费者不太可能因为一些积极的环保故事就改变对中国企业的想法。英国消费者总是会记起,中国制造的美泰玩具有1900万件因其不符合安全标准而被召回(《独立报》,2007年)。,2007年)。那么,中国要怎么做才能改变我们目前的看法?
中国将定义自己的路线
环保人士想当然地会说中国只是刚刚开始做出改变。有人曾经提出,中国将遵循我们的脚步,但现在看来更可能的是中国将确定自己的环境路线,逐渐地改变我们的观念。
中国尚未充分发挥其潜力。以可再生能源为例,中国的水力发电普及率正在上升,2008年时,已占能量输出的16.4%(清洁技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年)。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公司(CTGPC)已与中国东部浙江省的三个地方政府签署协议,致力于发展风力发电场(《中国日报》,总裁圆桌,2006年)。
非政府组织也在推进中国的环境议程:世界自然基金会(WWF)正在推进一个低碳钢生产项目,鼓励企业减少温室气体排放(Textile.com ,2008年)。此外,碳信托(The Carbon Trust)最近与中国节能投资公司( CECIC )亦已签署联盟协议,为中国生产的产品贴上碳足迹标签(Accountancy Age,2008年)。这些举措已经超前许多欧洲国家所做出的行动。
不仅如此,中国正试图从关注孤立的可持续性战略,转变为关注整个城市发展中如何降低环境影响力,即所谓的“生态城”。虽然对生态城功能性和实用性的争论将继续贯穿2009年始末,但我们不能不承认中国正在雄心勃勃地努力构建生态居住的解决方案。毕竟,2030年中国的城市人口将达到10亿(The 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2008年),中国的战略对于全球的环境解决方案都是至关重要的。
东滩是中国提出的生态城建设项目之一。它邻近上海,被称为“世界上第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这个雄心勃勃的环境解决方案试验品,吸引决策者的同时也吸引了希望为城市的未来建设做出杰出贡献的工程师。然而,4年后,该项目仍未启动。该项目的许可证和建设资金目前掌握在中国领导人的手里,但由于时间的延误,参与该项目的英国公司已开始一个个退出(Ethical Corporation,2009年)。许多人在猜测,是不是中国走得有点过快了?
中国其他地方的生态城确实展现了一线希望。在中国北部的日照市,99%的城市家庭和30%的郊区家庭已经安装了太阳能电池板。许多家庭的炊具和学校及街区的照明也是利用了太阳能(Ethical Corporation,2009年)。日照市展现的是转变中国现有城市使用能源的潜力,而不是从零开始建立一个完整的生态城。但无论哪种方式,中国正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行。
中国还设立了很高的目标。在中国北部,天津滨海新区有一个生态城市项目(《China Daily》,2008年),另一个项目则在上海的周边城市杭州。两者都将超过正常的建设标准,并包括创新政策,如免费的公共自行车(《Xinhua Zhejian》,2008年)。中国无疑正朝着成为世界舞台上可持续发展领导者的方向迈进。
最终的解决方案
“同一个星球,同一个家园”,是我们所有人都要加入的潮流。但是,人口规模仍将是实现这一目标最具挑战的障碍。中国接受了严酷的现实,即控制其人口规模,这也许会为可持续性生活提供一个小的启示。中国著名的独生子女政策已经卓有成效地发挥着稳定人口增长和维持性别差异平衡的作用(China Sun,2009年),而它是否预示着中国在将来也能解决环境问题,这还是个饱受争议的问题(经济观察报,2009年)。
解决中国社会和环境问题的最终方案并不仅仅取决于人口的稳定,还取决于怎样处理我们关心的各种各样的议题。、消费者、企业和城市的行动来看,很显然,中国正在正确的方向上采取行动。加之有国际社会的支持,中国在环境议程上可能会成功地超越其他国家,并完全改变我们对“中国制造”标签的既有成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