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与电脑的差别
电脑的技术含量要高于电视,很奇怪对于电脑我们会自己拆机装机,某个配件坏了,我们可以买一块配件,只需要安插上去,又可以运行了,而电视相对来说技术含量没有电脑高,但是如果电视坏了,我们通常没有能力自己维修,要到专门修电视的维修部门送修。
这是因为电脑是一个模块化的商品,而电视却是一个一体化的商品。我们的电脑(台式)你可以自由地拆箱,而电视机通常有一个封条,告诉你拆机不保。要到专门的地方送修才行。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电脑行业的确不是个高科技水准的行业,电脑基本是由六大模块部分组成,你只需要把它组装起来就成了,那专门做CPU、或者做主板的才是真正的科技领先板块。许多人都能自己组装电脑,我们要感谢戴尔公司的创始人——迈克尔.戴尔。正是有了戴尔的不懈努力,电脑才成了模块化的商品,戴尔本人的目的并不是着意要把电脑模块化,他的目的是为了满足更多个性化的电脑配置需要,他通过定制化的模式提供给消费者更高的的消费者剩余。所以他需要将电脑模块化,按照用户的个性化需求自由地组装。最终电脑以六大模块呈现给我们。
由于使用电脑的千差万别的需求,有些人需要很大的硬盘,有些人则需要更快速的处理器,而电视的需求则是单一的,对于电视,我们更多个性化需要是通过选择不同频道来完成,而不是通过电视本身,这就造成了我们对电视的需求是单一的,电视也就失去了模块化的需要。
何谓模块化与一体化
摆在我们面前的电子电器,有两种,一种是自由拆分的——模块化商品;另一种是不能拆分的——一体化商品。
最初商品的模块化和一体化可能并不是为了快销化,但模块化与一体化本身对于商品的快销化是有影响的,决定了我们要对商品的模块化与一体化做慎重抉择。
对于商家来说通常有两个销售机会,第一个售卖机会是卖整机;第二个售卖机会是卖配件,或者卖服务。象苹果这样的公司,所有的商品都是一体化的,他们都是通过溢价很高的整机获取利润,而象戴尔这样的公司,很明显是在售卖配件组合。
苹果的机子电池是不能拆装的,内存也不能加装的,苹果机子卖得是一个整合的概念,而不是功能的性价比。HTC的手机是可以更换电池,自由配置内存的SD卡的。因为HTC售卖的功能性价比,一样同样配置的手机,苹果的机子要贵很多,但照样有人买苹果的手机,那是因为人们购买并不完全冲着商品的性价比,而是冲着苹果机子的标准化所代表的品牌价值而购买的。
对于注重商品配置,注重商品性价比的消费动机来说,你的商品模块化可能更打动人,戴尔就是这么干的。他们通常对此类商品比较了解和关注,这决定了他们更斤斤计较。如果他买的商品坏了,他们能想到的不是重新换一台,他们想到的更多的是换掉某部分,重新使用老产品。对于这样一群消费者,商家的机会恐怕在卖配件上更合适。
单反相机与傻瓜相机的差别就在于此,对于摄影关注度较高的摄影玩家来说,他们通常会选择单反,而单反相机就是一个典型的模块化商品,因为摄影玩家有很多个性化的需求,这就决定了单反相机生产商,必须模块化自己的相机,所以单反相机就有了那么多行行色色的长短不一的镜头。这样对于商家来说,就可以根据你对摄影的入迷程度,需求的个性化,可以重复地把镜头卖给你,对于单反的消费者来说,其最佳的销售方式是卖配件的机会,而非卖整机的机会。并且单反厂家设计好了品牌轨道,就是一旦你选择了佳能单反,你可能永远就进入了佳能的品牌轨道,在这个意义上来说单反的产品设计不但是重复购买的问题,更有品牌之争的壁垒构建。当我选择了佳能的单反后,我得配佳能卡口的镜头,当我拥有了好几个佳能的镜头后,我再换机身,就必须用佳能的机身,因为别的品牌的机身就不兼容了,于是如此我就进入了佳能的品牌轨道。这同样是一种品牌忠诚的维系。在这里顺便插一句,单反相机的模式可能是日本电子商品里最有想像力的了,以致于单反相机领域被日本企业所垄断。
而傻瓜机就完全没这个必要了,傻瓜机是针对的那些要求不高人群,无差异化的要求决定了傻瓜机没有必要模块化,傻瓜机与单反机相比,更象个快消品,一部傻瓜机能用几年就不错了,即便出了点问题也没必要换配件维修,因为新款的机子也用不了几个钱。所以傻瓜机所走的是整机销售模式。
我们无法判断是走一体化还是模块化的获利更大,周期更短,但至少说明对商品关注度的不同的人群,我们应该考虑不同的快销化方法。
一般来说价格高的商品,消费者的关注度都比较高,对于某一部件坏了,消费者所能想到的解决方法是,修理一下就能挽救整个商品,所以对于价格较高的商品模块化可能更贴合消费者的使用方式。
值得注意的是大多数商品并没有像单反或者苹果的商品一样是绝对的模块化和一体化,更多的商品是介于二者之间的。例如多数手机商品就是模块化与一体化的折中,手机的电池部分是可以自由拆卸更换的,而手机的其他内部构造则是一体化的。
模块化是为了一体化
我们再来看看电脑,我们发现现代的电脑逐渐由模块化朝一体化发展。这可能因为电脑的主流由台式机朝笔记本发展的结果,另一方面我想最主要的原因是电脑越来越象快消品了,摩尔原理从最初的十八个月到现在的十三个月,以后可能会以更短的周期发展,当一个商品的产业发展得足够成熟,商品的单位成本就足够低,产能足够大,这时的商品就需要我们常说的“薄利多销”来消化更大的产能,而“薄利多销”首先在价格降低的前提下,消费者重复购买的门槛被打破,相比于换掉某模块的维修,如果重新购买的门槛较低,消费者就极易通过重复购买来取代维修。如此,此类商品就方便用一体化的方式来满足消费者。一体化让商品变得越来越快销化。
我们都有过类似的体会,当我们的笔记本电脑的主板或者屏幕出现问题时,在保修期内我们就不说了,而在1-2年的保修期外,我们要付出2000块的维修成本时,我们就会犹豫这台电脑还值不值得修,因为市面的电脑才4000块,在1-2两年后,即便我们花了2000块换了屏幕或者主板,电脑的其他配置也完全落后于同期的电脑,也就说我们花2000块修好的电脑是一台落伍的电脑。这时我们只需多花2000块,就可以得到一个全新的,配置提高一倍的电脑。我们通常就会选择咬咬牙多花2000块,买台新的电脑。这是我们当下的体会,试想如果电脑的成本更低,进步速度更快,电脑将被设计成完全一体化的商品,坏了根本就没必要修理,直接扔掉。因为没有修的价值,同时商家出售给我们的不止是商品,而是一个质保期限,例如一年或者两年,那时你就发现商家出售给我们的不是一个具象的商品,而是一个商品的使用期限。
当然,如果你运气好在质保期限之外仍能继续使用电脑,算你中彩,但也好景不常,因为电脑的进步速度太快了,人家以更低的价格就买了一台远超过你现在使用电脑的配置,那么比较之下你就很容易厌倦自己的电脑,你可能不等把它用坏,就买了台新的了,软件系统都升级了,网速都提速了,你用老电脑都跟不上趟了!多数情况下,我们不等老电脑用坏就开始换新的了,我们的购买已经不是基于解决问题,而是基于更好的享受而购买,这时的电脑无论如何都没有理由模块化,它只能走一体化的快消品模式。
看看前几年还流行的修笔记本、修手机行业,很快就经营惨淡销声匿迹了。因为维修行业本身就是阻挡商品快销化的障碍,它在拖延商品重复消费的周期,从本质上来说是对生产力发展的一种障碍,而最终必然被取代。
我们发现,在笔记本电脑时代,戴尔照样领先,电脑的模块化只是方便了戴尔公司根据你的需要量身定制一款性价比更高更贴合你的电脑,而不是为了维修而模块化,笔记本电脑的模块化将不再象台式机一样,对消费者敞开,而只是方便商家根据你的个性需要进行方便的组装配置,方便商家面对全球化生产的管理与协调,但电脑最终的成品展现在消费者面前的是一个一体化的商品。这也正应了迈克尔.戴尔的初衷,并不是为了让消费者自由拆装才把电脑模块化,而是为了量身订制地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提供更高的消费者剩余,让消费者更多地购买戴尔的电脑才是戴尔的初衷,如果由于电脑的模块化而导致了电脑可以重复维修并使得电脑的使用周期漫长,这并不是戴尔所愿意看到的。
而现在模块化是针对生产企业的,一体化是针对消费者的,二者看似矛盾,其实一点也不矛盾,生产企业正是通过商品的模块化生产的分工,大大降低了整机的生产成本,而整机的生产成本决定了商品零售价变低,只有更低的零售价才能保证消费者重复购买的门槛变低,才能保证一体化商品的快销化。可以说,商品生产的模块化保证了商品销售的一体化。
愚蠢的核心技术
在一个新生的行业,通常商品的单位成本较高,商品的售价也相对较高,想让消费者重复购买的可能性不大,而如果要想做到快销化,你就很难从整机上去做快销化,你只能从模块上进行快销化,某个部件坏了,消费者就花钱换掉某个部件,就可以继续使用。
而随着商品的模块化,将有更多的模块分工企业,把每件模块的单位成本做到最低,这时整机的成本也将最低,整机的零售价也就大大降低,也就降低了消费者重复购买的门槛,所以无论商品的模块化还是一体化都是商品快销化的一种方式,只不过因为商品所处的阶段不同,所采取的快销化方式不同而已。当然这样的例子并不适合所有电子电器类商品,对于象单反相机这样个性化专业化的商品,消费者的需求是有差别的,无论发展到何种地步都适宜于模块化的商品。而IT领域则很生动地帮我们解读了商品的模块化与一体化问题。
我们之所以没有在上一章里继续谈电器的快销化的问题,就在于无法跨越模块化与一体化的问题谈电器的快销化。很多电器难以做到模块化,不能象电脑一样自由地插拔,而是象我们看到的电器维修工一样,用一杆焊枪把电器的各个部件粘在一起,电器不同于电脑,它不是一个模块化的商品,无论在生产面还是在销售面,电器都更加的一体化。这种一体化并没有错,错在于电器的生产一体化使得核心技术在品牌商手上,而不像电脑一样,核心技术不在惠普、戴尔这样的品牌电脑商手里,而在因特尔这样的CUP模块生产商手中,苹果的核心部件也不是自己生产的,而是由日韩的三星这样的企业生产,例如显示屏。而苹果关注的是如何把这些部件进行有效的组合,这才是苹果所谓的核心技术,苹果更象是一个优秀的组织者,想想看,苹果才是真正的创造者,鼠标、显示器都不是苹果发明的,但因为有了苹果,有了乔布斯,这些东西才真正大放异彩。
如果一个一体化的电器,核心技术在品牌电器商手里,而不是在模块化的配件制造商手里,由这些模块化配件的制造商分工完成更为精细更能批量生产的核心模块,那么可想而知,这些核心模块的成本将是居高不下的,如果有更多模块是由品牌电器商自己生产研发的,那么整个一体化的品牌电器成本是高昂的,一体化的品牌电器成本高昂,终端零售价也是高昂的,而电器高昂的零售价,是消费者重复购买的重要门槛,消费者在满足了电器的基本需要外,对于新电器多出的那些功能,并不愿意通过高昂的重复购买来实现,一台空调对于我们来说,制冷制热的基本功能满足了我们百分之八十的需要,而多出来的光触媒、除甲醛功能,不足以让我们再花大价钱去重复购买。
电器只有做好模块化才能做好快销化,如果都象某电器品牌所诉说的一样,核心技术在自己手里,那将是一个坏消息,这意味着这家企业将牢牢地把控住核心技术,不会给予别人,尽可能地让自己利益最大化,当然这样做也有其自己的道理,在商品尚未普及的“抢人头”时代,消费者解决问题的基本需求旺盛,愿意为高昂的价格买单,企业尽量把控住核心技术环节,能最大化地获利,在这个历史时期,品牌电器商掌握着核心技术是件好事;但在“人手一份”的普及化时代,人们的重复需求滞后,过高的单价障碍了人们喜新厌旧的欲望。这个时候需要的是大大降低单位生产成本,来打破人们重复购买的门槛,这时的商品模块化就是分工理论的应用,只有分拆成不同的模块给不同的制造商才能促进他们发挥专长,一方面他们能大大地降低模块的生产成本,一方面又能提高模块的性能。这样品牌电器商就可以以更低的成本去组装一台性能更高的品牌电器,想想看,苹果并没有在那个核心模块上有特长,而是在这些模块的组合上设置着技术壁垒。当一台价格更低,性能更优越的电器出现在消费者面前时,消费者基本上就没什么耐心修老电器了,或者老电器还没坏,就忍不住换台新的了。电器制造商执拗地掌控着某些技术环节,使得电器不能模块化地分工,就无法大大降低整个电器的成本,也就无法做到象松下幸之助所说的,让老百姓象买白开水一样地买电器。这话没错,如果你真的能让电器象白开水一样便宜,这本身就是快销化。而电器行业不象电脑行业一样开放,执拗于某些所谓的核心技术,也就无法模块化,也就无法大大地降低成本,自然也就无法让电器象白开水一样便宜,更何谈快销化。跟IT行业相比,电器行业是个非常封闭的行业。比较一下模块化的电脑,与一体化的电器,那个技术含量更高,当然是电脑,随着模块化分工,电脑的成本大大降低,就在若干年前,一台电脑还是天价,而现在一台高科技含量的电脑的价钱比技术含量低得多的电器还要便宜,而电器商品,这都多少年了,有什么大幅度的技术进步吗?你有什么理由让我再花钱换台新的?
赶走维修工
电器模块化,还有一个重要影响,那就是驱逐维修行业,维修行业延续了老电器的寿命,而阻碍了新电器的销售,如果电器模块化后,大大降低了每个人的维修门槛,每个人都可以动手自己装配,就不用维修工用电焊焊接了,等彻底驱逐了维修行业,当电器遇到了问题时,人们自己维修的能力有限,而商品的一体化让我们束手无策,大大增高了我们的维修成本,相比于更廉价更高配的新款商品,我们不但觉得维修不划算,还觉得失去了享受新品的乐趣,而二者相比,重复购买更为划算,也就解决了电器商品的快销化问题。
当然无论如何电器商品的快销化,都无法与IT行业相比,因为IT行业还不仅仅是一个模块化的硬件推动,IT行业还包含了可以无限升级的软件系统推动。这两方面的因素导致了IT业是一个瞬息万变的行业。家用电器由于暂时跟信息业平台互联网没有直接关系,所以无法仰赖互联网公共平台来推动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