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是手段 品牌才是目的(下)

观点 2018-11-02 12:08:23 阅读347

  在通路策略上最常犯的错误是,经营者依赖增加通路或销售区域来提升业绩,这在幅员广大的大陆市场更是屡见不鲜。
 
  大家却不清楚,许多物流及渠道费用都是固定的,消费品又不像B2B产品,业务人员并接触不到终端顾客,沟通成本是必须的。
 
  在一个渠道或区域,若销量达不到基本的经济规模,损益就极可能长期见红,若因此而必须另开发不同的产品线则更将雪上加霜。许多经营者都是打着做多少花多少、有赚钱再做广告的如意算盘,这无疑是画饼充饥。
 
  在进入新的渠道或销售区域之前,经营者必须先仔细盘算通路及沟通等各种费用的规模,这些费用都是必须的,低知名度会是业务团队的恶梦,启动之前就必须先准备好这些粮草,为生意的良性循环创造有利条件。
 
  至于该不该发动攻势,则取决于估算的战利品是否足以支撑各项开销,若是合算,则应设法在短时间之内就达标,以避免开销大于销额的局面持续太久,打击士气。
 
   沟通不能省略 如何有效是功夫!
 
  在沟通策略上,最困难也是最重要的工作便是新品牌的知名度与偏好度建立,品牌若默默无闻,就算大力举办了产品试用活动以及促销活动,消费者也会兴趣缺缺,但在通路卖场举办活动所要缴交给大卖场的费用却是固定的,活动的效益便会显得事倍功半。
 
  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品牌,注定会坐困愁城,因此,沟通是经营品牌的必要成本,不能省略。最忌讳出现沟通范围小于产品销售所覆盖的通路与区域,业务团队将会寸步难行;当然若沟通范围大于产品销售所覆盖的通路与区域,这将会让沟通费用的投入产出比出现失衡。
 
  再者,另一重点是如何确保沟通讯息本身是有效的,许多的企业主都是一厢情愿,或许为了省钱或是省时,通常都欠缺检视沟通讯息有效性的客观标准,误以为只要花了大笔的媒体费用,消费者就会自动上门。
 
  当然最不好的例子就是,经营者欠缺USP(独特的销售卖点, Unique Selling Proposition)的沟通概念,一口气就向消费者强调了三个甚至于五个产品利益,试问谁会记得住呢?
 
  另一工作重点是,必须巧妙连结产品功能与消费者利益之间的关系,以让消费者产生切身性(relevance)之感觉。
 
  早年保洁把海飞丝的去头皮屑功能,转换为免除消费者的社交尴尬,以及SK2把保养品的除皱功能转换为熟女欣然让别人靠近,都是非常经典的传世佳作。
 
   切记:告知不等于说服(Telling is not selling)
 
  从消费者的角度,沟通的另一重点工作是,如何有效建立讯息的可信度(credibility),特别是一个全新品牌。
 
  若以AIDA沟通原理而论,沟通新品牌的最困难之处,其实是如何能引起消费者的注意力(attention),如何透过借力使力,以达到爱屋及乌的效果就成为最主流的操作手法之一,以致名人代言的历久不衰。举办活动(event)也是另一常见手法,当然还有一堆其它的手法,重点是不得不做。
 
  沟通工具的准备与有效性确认,必须在产品上市之前就先行完成,这是经营品牌的前题,不能等到大军已近,才开始到处去张罗粮草与後勤物资,这将会缓不济急。
 
   透过累积作为强化品牌印象
 
  在洋葱理论最外层的「累积」工程上,最为关键的作为就是如何确保团队的稳定性,再优秀的新人免不了都必须经过漫长的熟悉、适应与认同期间,经常走马换将的团队,注定凡事将会事倍功半,品牌一致性与资产累积的进程势必都会受到影响。当然类似保洁内部升迁的政策,不易在一般企业实现,但这个品牌组织发展的核心精神却是值得被发扬光大的。
 
  其次,如何坚守既定营销策略与原则也是另一项大挑战,经营事业不免天天会面对业绩压力、获利挑战以及各种市场诱惑,如何随时随地不忘打造品牌的初衷,在进行任何的决策关键时刻时,都能先反问团队以及自己这个决定符不符合品牌战略,如此,老品牌才不致晚节不保,唯有念兹在兹的经营者才能最终实现品牌建构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