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逐渐成为营销人眼中最具影响力的族群,创始品牌策略顾问公司的Carol Phillips认为,品牌在美国大学生心中是很重要的,大大影响购买行为。她利用在大学教书与学生接触的机会,做了十项观察。
营销人总是钟爱千禧之子(the Millennials),因为他们是今天重要的市场,而且随着他们毕业、就业、结婚、成家,这个市场只会越来越大。
许多市场调查都显示要如何与千禧之子做有效沟通。例如:他们只看杂志不看报纸;品牌只爱有个性的Apple,而摒弃所有太「大公司」的品牌;随身带的是iPod及手机,而不是CD随身听:沟通用Facebook而不写e-mail;新闻事件则从脱口秀得知(The Daily Show)。这群孩子成长的环境被媒体密密围绕,而他们将逐渐成为营销人眼中最具影响力的一群。
但事实真是如此吗?以下是Brand Amplitude品牌策略顾问公司创始人Carol Phillips,对大学生营销观念的十个观察,以及给营销人的十个忠告:
1.大部份产品的诉求对象不是大学生
大学生是很自我的。任何一项方便的产品功能或幽默的广告沟通方式,大学生都会认为自己是这些产品的主要诉求对象。即使是像威拂(Swiffers)轻便扫把或低脂肪微波冷冻食品也不例外。
因此,如果广告主的产品诉求对象是大学生,不用太担心是不是与他们切身相关。如果产品好用,他们会自动认为那是专为大学生设计的。
2.美国平均家户收入不足以请一个钟头女佣,或买一只手机
全美大约只有5%的家户聘请钟点女佣。但大学生的预估是30%的家户请得起。当他们得知全美家户平均所得只有5万美元时感到大为吃惊。同时他们也自认是「贫穷的大学生」,即使大部份的大学生都有新手提电脑、最新的手机,及可播放影片的最新版iPods。因此,不需要把产品定位为奢侈品,因为他们「很穷」。
3.美国的老年人比年轻人多
也许是美国大学生每天处于年轻人充斥的校园,所以当他们知道,18到24岁的年轻人只占全美人口的10%,且72%的美国人比他们老时,感到非常震惊。营销人可放心地向其它目标众沟通,用不着担心大学生会因此觉得被背叛。
4.社群网站Facebook是由广告支持的商业网站
大学生认为Facebook社群网站是为他们的社交生活而生,不带任何商业色彩。即使后Facebook提供实时新闻,并开放Facebook给高中生及任何有电子邮件的人申请,这些迹象在大学生眼中也不具任何商业意图。Facebook是民有、民治、民享的。营销人应以Facebook为依归,化商业于无形。
5.服务业营销不只是一杯拿铁咖啡加一个微笑
大学生对于附加在产品中的服务费是毫无查觉的。可能是习惯使用学校内的免费设施,大部份学生认为服务是免费的。学费、信用卡循环利息、教科书的加价、网络订机票旅馆的手续费,在他们眼中都不是服务的价格,因为服务应该是免费的。因此,可以学学聪明的星巴克,把服务的价藏在产品价格里。
6.订定产品价格的是零售商而非制造商
大学生很惊讶制造商对于它们自己产品的定价没有多少控制。他们以为零售商只是从转手产品中赚取微小的利润。产品售价定得太高或太低,被骂的或被感谢的只有制造商。
7.在广告里说谎是违法的
大学生们自动假设广告里的产品功能都是被夸大的。所以这群天生的怀疑论者自动略过广告讯息。他们也相信广告都经过精心设计以影响人们的浅意识。营销人员不用再费心想会被略过的产品诉求了,倒不如花时间思考如何增进产品与大学生的关连性。
8.98%的置入性营销是要付钱的
置入性营销在2006年成长了48%,产值约有30亿美元。大学生对于厂商要为置入性营销付钱感到讶异。他们的确有注意到谁在剧中穿了、用了、吃了什么。他们对剧中一个接一个出现的商品并不感到奇怪。不像广告,这群天生的怀疑论者对于置入性营销照单全收。
9.手机与iPods是新媒体
德勤(Deloitte)顾问公司在2007年的一项调查中发现,千禧之子在实时通里的通讯名单平均有37个。而所有调查母体的平均才只有17个。千禧之子花在讲手机、听iPods及网络的时间远比看电视多。不过千禧之子并不认为他们在使用新媒体,他们只是在与人沟通。也因此,他们痛恨任何妨碍沟通的广告在YouTube或其它个人沟通工具侵入。除非营销人员提供诱因,例如免费服务,不然就不要在个人沟通工具上放广告。
10.品牌影响购买行为
大学生认为自己是理性且对价格敏感的消费者。他们拒绝相信自己会受品牌的影响。当被要求举出最喜欢的品牌时,他们只能举出一、两个,例如Apple、Nike、Adidas等。不过事实是,他们并不知道自己的行为多受品牌的影响:学校的选择、买计算机、听演唱会,甚至到哪里吃午餐。在这些行为的决策过程中,一个接一个的品牌都在他们心中被比较过了。(作者 : 桃贵,取材自AdAge.com)
文章来自台湾最具影响力的行销人指南《动脑》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