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008年报业格局:洗牌仍在继续

观点 2018-11-02 12:08:23 阅读487

    目前,《北京晚报》的发行总量依然占据着北京都市报市场的老大位置,而总量位列第二的《京华时报》则在零售市场上略胜一筹。“《北京晚报》的发行还包括远郊区县,但我们只做城区,可以肯定,我们在城区的覆盖率绝不低于《北京晚报》。”《京华时报》考评中心主任黄东江说道。对此,,在早报零售市场上,《京华时报》已经占到70%以上的份额。

    尽管有业界人士表示目前《北京青年报》的零售市场份额和利润正在下降,但戴自更表示,《京华时报》、《北京晚报》、《新京报》、《北京青年报》这4家报纸在北京都市报市场上仍然处于核心竞争地位,其发行量和广告份额均占到了市场总量的80%以上。据戴自更介绍,《新京报》从去年开始盈利,2007年的税后利润已经达到3000多万元。

    “《法制晚报》的发展势头也不错。”《华夏时报》总编辑水皮说道。毕昆也表示非常看好《法制晚报》。据了解,尽管最初有不少人对《法制晚报》的前景并不看好,认为其根本无法撼动《北京晚报》在晚报市场上确立的稳固地位,但从创刊近4年的情况看,《法制晚报》在发行上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零售量突破20万份,居零售市场的第三位。而在广告方面,《法制晚报》却始终未有大的突破,经营状况并不理想。

    与《法制晚报》的平稳发展相比,同年创刊的《竞报》就可谓曲折多变了。《竞报》的创刊借助了奥运会的契机,奥运背景、体育特色、着重图片是其最初的定位点。然而,作为一份都市类综合早报,《竞报》的经营状况始终不理想。“《竞报》实际上是一份非常可惜的报纸,开始是做体育报,可没有明确地坚持下去,后来改成都市报就是一个方向上的错误,特色都没有了。可能做体育日报还是早了一点,奥运之后推出会比较合适。”水皮分析说。据悉,此次全新改版,《竞报》内容定位基本延续了之前“都市生活报”的思路,突出图片张力、体育特色,希望随着奥运的临近,能够利用奥运资源提供更多奥运相关的信息和服务,回归其创刊初衷的体育竞技特色。有业界人士认为,改版究竟能否让《竞报》搭着奥运快车取得成功,还有待时间的验证。

    在2007年,《北京娱乐信报》的转型可以说是北京报业市场上最值得关注的案例。《信报》于2000年创刊,并迅速以娱乐特色占据了相当的市场份额。然而,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信报》的生存空间被逐步挤压,自身管理的混乱也使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到2004年京报集团接管时,《信报》不仅拖欠印刷费、纸张费,还有巨额应收账款收不回来。尽管此后集团对报纸也进行了一系列整顿,但始终未能彻底扭转报纸亏损的局面。2007年11月27日,经过调研论证和精心准备,《信报》转型为京城独家地铁报,每周一至周五早晨的7∶00~9∶00向地铁乘客免费派发。

    有业界人士认为,转型后的《信报》并未展现出很好的广告吸附能力。对此,毕昆表示,《信报》的转型还是比较成功的。“转型让《信报》甩开了地面同质化竞争的圈子,进入了一个竞争不充分的新领域。从运营3个月的情况看,经营方面的情况还不错,目前的广告签约量已经占到全年任务的40%。报纸内容也基本得到了读者的认可,在70个地铁站的派送量已从最初的7万份上升至25万份。”

    一直在积极变化的还有《华夏时报》,2007年这份报纸的变身也最为彻底——在都市报的大框架内几经周折后,《华夏时报》最终选择退出,成为全国发行的财经类周报。

    总编辑水皮告诉记者,所有行业都有一个“三分天下”的特征,也就是老大可能吃掉了市场的一半份额,老二可能吃掉了30%,老三可能吃掉10%,勉强够温饱,再往下分,老四、老五差不多就都是半饥不饱了。“用来衡量北京的都市报也是一样,无非是老三都没有吃饱吃好,老四、老五更是嗷嗷叫,处于饥荒状态了。因此,从投资的角度、从现阶段的北京报业市场现状来看,再做都市报都是不明智的。更何况,在短时期内我们看不到《华夏时报》在都市报市场有赢利的可能,这意味着我们要把《京华时报》和《新京报》这两种类别取向的报纸都打掉,但可能性不大,这也是我们决定不再做下去的主要原因。”

    据了解,在改为财经报的半年里,为迅速造势、确立品牌,《华夏时报》策划组织了CEO年会论坛、机构投资年会等30个活动;现金广告做到了500多万元,再算上换来的广告,广告总额达到1000万;发行量突破12万,其中征订4万多份,零售近8万份,在北京市场的财经报纸中位列第二。

    “量变是个过程。,之所以会有那么多报纸在2007年进行调整甚至转型,完全是几年来激烈竞争的结果。

    对此,《新京报》社长戴自更也表示,尽管各报进行调整都有其具体情况,但激烈的市场竞争压力肯定是一个主要原因。他认为,北京的报业竞争比广州要弱一点,可相比其他城市还是很激烈的。尤其是最近一两年,市场竞争更趋激烈,竞争的难度也更大。

    “这种竞争的激烈和难度首先表现在办报空间上。”戴自更认为,宏观的办报空间会对报社的办报手段产生制约和影响。“在北京办报是很不容易的,特别是办一份时政性较强的报纸,受到的压力就更大了。《新京报》创刊四年多来,我们已经感受到自己所处的是一个怎样的办报环境,会考虑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话要讲到什么程度,这些在我们最初登陆北京时是没有考虑到的。”

    其次,戴自更表示,平面媒体市场出现萎缩也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竞争难度,使竞争加剧。“北京的都市报比较多,再加上《环球时报》等其他类型的报纸就更多了,因此,北京都市报面临的竞争压力之大可想而知。此外,在网民数量成几何倍数增长的冲击下,如今的都市报市场需求基本处于停滞或略微增长的状态,广告也不像原来那样以百分之十几、二十几的速度增长,在整个市场的蛋糕没有做大、却有这么多报纸争食的情况下,竞争加剧成为必然,也难免会几家欢乐几家愁。”

    此外,戴自更坦言,随着新的办报人将新的办报理念逐步引入北京的报业市场,各报不仅开始注重强化各自的特色,还试图相互借鉴、为我所用,并对不足之处进行调整和改进。“一些都市报的办报质量跟两年前相比已经有了明显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大了竞争难度,使竞争更加激烈。”

    对于激烈竞争最终引发报纸进行调整这一观点,《北京娱乐信报》社长毕昆也表示认同。但他认为,都市报市场之所以竞争激烈,同质化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2000年以后,北京都市报发展迅猛,不断有新来者进入市场,最多时报纸数量甚至达到了10家。然而随着读者需求的日益多元化,各报在发展中也反映出一些不适应。比如,报纸经营对读者群的细分就要求得越来越高,但都市报作为综合性报纸,它对读者的要求是一个总量概念,而不是细分概念,说不清它的主要读者群到底是谁。可如果没有细分,必然形成同质化局面。


     从北京报业市场看,除《京华时报》和《新京报》具有比较鲜明的特色外,其他报纸的趋同性越来越强。

    “报纸同质化,读者各取所好,对报纸来说就是你好我坏,最终你死我活,因此说,同质化的过程就是优胜劣汰的过程。。对此,毕昆也坦言,报纸都差不多,读者习惯买哪份报纸,其他报纸可能就不需要了,这种情况对报纸的经营必然带来困难。“面临这种形势,报纸要生存发展就必须有所调整。2007年,京报集团对《竞报》、《晨报》、《信报》等所属子报进行战略调整,就是希望实现差异化经营。”

    2008,洗牌仍将继续

    “报纸进行调整是大势所趋。”戴自更认为,从主观上看,这些报纸进行调整是希望通过变革寻找突破。因此,随着竞争更趋激烈,接下来很可能还有报纸继续进行战略、战术上的调整,洗牌的格局还会继续下去。

    毕昆认为,北京的早报市场上有两三份报纸比较好,晚报市场上有两份比较好,但从目前情况看,都市报的数量仍然比较多,竞争加剧在所难免。随着竞争越来越激烈,北京报业市场进行调整的动作也会越来越大。对此,水皮也表示,北京都市报市场上还有“垃圾”,因此,在2008年清盘还会继续。

    2008奥运在即,对于这场众媒体期待掘金的盛宴,,奥运其实是件很简单的事,对每家报纸来说不一定都是契机,也并不是救命草,尤其在报业市场总量仍在萎缩的背景下,奥运之后,好报纸只会越好,差报纸只会更差,一些生存能力差的报纸很可能加速死亡。

    尽管在2008年仍有报纸会进行调整、转型甚至退出,,北京报业的市场格局通过2007年的调整已经露出端倪。“2001年到2006年的市场竞争是一个此消彼长的过程,到了2007年已经演变为你死我活的过程,经过调整,市场格局也基本成型,现在的格局是什么样,到2008年就基本是什么样。”

    “《新京报》是我们唯一有荣誉的竞争对手。,2008年《京华时报》依然会占据北京零售市场第一的位置,而2008年和2009年的北京报业市场竞争也一定是《京华时报》和《新京报》之间的竞争。黄东江也表示,奥运之后,就看《京华时报》和《新京报》的较量。

    纸价上涨可能吃光利润

    进入2008年的门槛,纸价上涨似乎成为报业最关注的话题。毕昆告诉记者,去年买纸时是4600元/吨,现在涨到了4900元/吨,最近又接到通知说要涨到5200元/吨,据说还要涨。“纸价的大幅上涨无疑加大了各报的经营难度,对苦苦挣扎的报纸来说又是一个灾难,对我们这种赠送的报纸也是个不小的问题。”

    据毕昆介绍,像《信报》这样的小报,8个版一个印章,一个印章单彩印刷费用是0.18元,一份报纸一般是7个印张,也就是56个版,光印费就是1.26元,再加上纸张费、人工费,一份报纸的成本差不多是一块五六,每天发行30万份就要消耗40多万元。再加上奥运报道的需求,各报的用纸量大幅增加,发行成本势必提高。

    “即使盈利的报纸也会因此被吃掉相当一部分利润,更不要说那些本来已经亏本的报纸了。”毕昆认为,这种形势下,2008年都市报面临的经营形势还是非常严峻的。

    “优势的可能会更加优势,像《北京晚报》、《京华时报》可以凭借资金支撑,进行改版、调整或者细化发行,使自己的优势更加巩固;处在亏损边缘的可以通过吸引社会资金改善这种状况;而处于劣势的报纸如果没有资金支持,将很难支撑下去。”

    对此,戴自更也坦言纸价上涨势必会对报纸的经营产生相当大的影响,加大经营压力。“纸价上涨15%,就意味着发行费用要多支出1500万元,这还不包括人员成本的增加、发行量的增长,发行量涨了会更麻烦,有2000万的利润才可能维持。如果年底纸价上涨到20%,吃掉的利润就更多了。”戴自更表示,纸价上涨将使得报纸的竞争更为激烈,有些报纸可能因此“死”得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