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0年前,就陆续有台湾杂志界进军大陆办杂志,但多半都是铩羽而归,尚未有佳音传回,不过童再兴却准备上亿资本额创办商业财经类杂志,他凭的是什么?
在今年元月,台北市杂志公会举办的会员大会中,担任副理事长的商业周刊社长俞国定,在报告之前向台湾杂志的同业说:「上一次我在这跟大家报告时,告诉大家,为了在大陆投资的《全球商业经典》杂志,我举家迁到上海,今年我全家又搬回台湾了。」
此话一出,让在场许多杂志经营者猜测,是不是《全球商业经典》已经收山打烊?还是已计划转手他人?据了解,从筹备到现在,《全球商业经典》在大陆已经缴了1亿新台币的学费。
随着台商纷纷西进,台湾杂志经营者近年来也陆续登陆,但是绝大多数在大陆市场发展的台湾杂志,不是转手、就是退守台湾。在大陆办杂志真的那么难吗?有哪些教训值得学习?
细数前仆后继到大陆办杂志的台湾杂志社还真不少,其中包括PCHOME集团在10年前就曾有几本杂志在大陆发行,另外远见的《东方企业家》、《阶梯英语》、《经理人》杂志、及这两三年进入市场的时报周刊《爱女生》、《商业周刊》的《全球商业经典》等,这些杂志有的转手易主、有的则在艰困中求生存。
这些在大陆市场中转手、撤退的杂志,不乏是台湾首屈一指的指标性刊物,因此令人好奇,这些台湾经验、台湾杂志人才为什么反而在大陆行不通了?是市场的差异,还是本身的准备不足?经过这些失败的经验之后,为何原富传媒执行长童再兴,仍愿意投入新台币一亿元的资金,在大陆发行新杂志,他是从中学得了哪些启示?
资本革命带来技术革命
根据童再兴的观察,2002年大陆媒体是最后一块投资处女地,因此许多企业开始投入资金,开发这一块「黄金市场」。
不少大陆本土创办的新兴杂志,或是较具规模的杂志,在质量或是获利上,都在这几年快速成长。童再兴提到,大陆爆发的能量相当大,在这段时间里,完成许多阶段的革新。
在2002年之前,大陆杂志的资本规模都较小,因此影响到杂志的制作能力。要让杂志美轮美奂,又具备有质感的视觉效果,首要条件,就是设备是否齐全,技术是否先进。
当时大陆各企业纷纷捧钱办杂志,在硬软件设备的门坎上,也就容易跨过,而技术也是「一年生、两年熟」,2006年后,把大陆和台湾的杂志摊开一看,无论是视觉版面的美感呈现,或是精致度上,已相差无几。
时机对却仍撤退
童再兴指出,在大陆杂志飞跃期之前,就进入市场的台湾杂志也不少,这看似选对了时机,又卡位卡的好,为何它们还是受挫而回?最主要的原因是,台湾杂志经营者小看了大陆市场,也小看大陆的竞争对手。许多台湾杂志经营者在进入大陆市场时,准备的资金不够,没有一线的人才坐镇,于是在资金、人才、技术等方面的不足下,造成台湾杂志无法「落地生根」。
资本领先,虽然不能保证绝对成功,但如果能善加利用,又在对的时机进入市场,挖掘一流人才就不是问题,其它困难也容易克服。
叩关大陆的重重困难
不只如此,当大陆杂志的「硬件」水平和台湾相当时,「软件」的在地化优势,就成为台湾杂志难以突破的关卡。
人脉:台湾人在大陆,要人脉当然比不上在地人;另外,要弄清楚在地企业的各种经营模式、重大变革,哪个又是产业龙头等问题,并非三天两头就可以培养,因此要挖内幕,要抢新鲜,可能大陆人老早就得到第一手资料,台湾人还在探头探脑的摸不着方向。
名气:大陆重视「名牌」,一本从台湾来的杂志,在没有任何名气或是名人、名企业背书的情况下,很难一开始就被接受,口碑也难养成;尤其受到通路的影响,需要更多时间。尤其以一本台湾杂志,和一本大陆杂志相比,哪一个会有较大的优势采访到国际型的大企业?童再兴认为,大陆的优势显然比较大。
内容拿捏:台湾杂志要进入大陆,最怕就是移植台湾的内容。而大陆人偏好的内容,不外乎大陆本身与国际话题;大陆相关议题是他们所关心的,但当他们脖子想往外伸时,绝对不是伸到台湾,台湾为主的内容无法受到大陆读者的青睐,欧美等国的内容他们才有兴趣。另外,以揭弊或内幕等的主题,,台湾人较难拿捏什么是可以写,而要怎么写才能踩到边缘,又在灰色地带中不受政府管制?童再兴提到,这可不是开玩笑的。内容有问题,后果很可能就是被遣返台湾。
通路复杂收款困难
通路复杂:在台湾,杂志通路属商业行为,不必太花脑筋,只要和通路商或总经销商谈妥条件,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困难,只要商品好,通路可以最快反应成果。童再兴指出,大陆幅员广阔,发行体系既复杂又没效率,光上海就有四大系统,不同城市之间又有不同的系统,因此就算商品好,还是很难从通路上看出市场反应。
收款困难:据时报周刊副社长,现在在上海负责《爱女生》广告业务的沈显家表示,在大陆经营杂志最大的困扰是广告费收款不易。不只是大陆本土企业的广告费,经常拖欠一年以上,连国际性广告公司及媒体代理商也会拖到一年后才付,甚至广告刊出后不付广告费的情况也时有所闻。
许多杂志经营者常觉得,台湾市场又小又困难,大陆市场大,只要卡个位,分得一杯羹都能获利,不过《天下》杂志副总梁晓华认为,媒体需要自由的环境,所以天下目前还没有经营大陆市场的打算。
梁晓华也指出,除了要克服政府管制等环境的困难,还要经营出「在地特色」的内容。大陆进步快速,尤其现在已经存在很多出色的杂志,台湾人过去,能抓到符合大陆人需求的内容吗?目前既然都没有听到非常成功的例子,他们也不会轻易放弃台湾市场,仍然对台湾有高度信心。
两个致胜的关键
「到大陆发行杂志,荷包要满、子弹要够。」是童再兴观察过去的经验后,认为的必备条件,也就是这趟学费的费用相当高。俞国定也在2007年接受大陆媒体采访时表示「没有5,000万别在大陆办杂志」。而Vogue在大陆也已投下上亿的资金。
不过已经累积这么多的失败例子,童再兴依然决定,最晚在2008年北京奥运之前,会在大陆发行商业财经类杂志。
这不禁让人好奇,就算失败的经验可以为他带来借镜,但他要怎么站在前人的基础上,在大陆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
他表示,会秉持着「财务规划保守」、「延揽两岸顶尖人才」这两样致胜的关键,企图在还没有指标性龙头刊物的商业财经杂志市场中,发行令人惊叹的刊物。
童再兴指出,「财务规划保守」就是针对资金的准备,不会掉以轻心,根据过往前人在大陆的经验,他们起码会准备新台币一亿的资金投入。
另外,在「延揽两岸顶尖人才」上,因为杂志内容要拼大陆题材,编辑人员就会以大陆人才为主,人脉就不需要从头累积,除此之外,台湾将作技术支持的后盾。而业务方面,童再兴认为,台湾的广告经营早已朝向综合企划发展,因此会引入台湾的经营经验,但以大陆人才为经营主干,这和过去台湾杂志进入大陆市场最大的不同是,在大陆不是寻找经营团队,而是一群顶尖的「创业团队」。
作者 : 孙于庭
文章来自台湾最具影响力的行销人指南《动脑》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