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台的忽悠营销还能支撑到多久?

观点 2018-11-02 12:08:23 阅读378

现在,相当多的新闻调查发现,广播电台的很多所谓专家、医生和患者、患者家属,不过是广告发布者所雇的“托儿",他们就是一伙的。只是分头扮演不同的角色,合伙蒙骗公众和消费者。在一个真相调查中,到某电台做嘉宾的某专家,被记者和调查者当场发现,原来只是一名被雇来的20多岁的无业人员,而这名假专家却在广播中以专家身份大谈某某病如何治、要服用哪种药、找哪位专家看。这些真相是听众和患者无论如何也发现不了的。

更重要的是,广播电台的广告双簧戏可信度,似乎比较高明,也更能迷惑人。

其一,这样的广告有广播媒体的招牌支撑,公众很难不信广播电台的消息。其二,这些热线交流还打着专家和医生的金字招牌,尽管其中不乏真的专家和医生,但相当多的医生和专家的身份值得怀疑。

这种口头上的专家既不需要验明身份,又不需要专门的知识和专业技术,就凭他们之间云山雾罩乱说一通,还夹杂一些连他们自己也弄不清道不明的术语来糊弄听众,就更可能拉大旗做虎皮。

遗憾的是,对于这类“双簧戏",在全国愈发有兴旺发达之势,如今,越来越多的民营医疗机构、医疗器械、医药保健品往往包下电台中节目时段15分钟、20分钟、30分钟运作所谓的专题节目,正是借助这种所谓一对多、点对面、互动式的冠以科普教育“演戏"方式而蒙骗更多的消费者。

相对于电视、报纸来说,,相对来讲风险小更安全,因此,他们更加有恃无恐,讲的内容愈发离奇可笑,许多善良的老百姓尤其是中老年人,因为他们有更多的闲暇时间收听广播,由于这部分目标消费人群本身年老体弱,慢性病、常见病、多发病长期与他们做伴,因此就被企业和电台安排的“托儿"搞迷糊了,看起来一个个象真的似的。其实不知葫芦里到底卖的是什么药。那些专家的忽悠、托儿的煽情,构成了产品宣传上不择手段、急功近利的圈钱诈钱骗钱游戏,事实上,问问电台节目的广告费来自哪里,很多都是这样唱“双簧戏"背后的企业,除了北京外,,看来,现在也到了该整顿的时候了。

 点此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