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后,我们还有朋友吗?

观点 2018-11-02 12:08:23 阅读322

Wired杂志的Clive Thompson昨天出了一篇很有趣的分析文(然后也有人立刻写文靠夭反对),作者发现,网络时代看起来有email、社群网站、MSN 实时通讯软件,帮我们在繁忙都会生活中,维持住基本的人脉(human connection)。但这些的用处已经开始降低,网络让我们「真正受用」的,竟是另一种人脉,叫「机器语意人脉」(semantic connection)。

作者指出,现代人的处理数据的能力强弱,决定了他的竞争力,于是忙碌的工作生活身边不知不觉中「只剩资料」,没有人。然后我们来看看现在很多网站怎么丢给你「有价值的数据」?许多都是从「其它与你类似的人」那边得来的。比如说,书店网站可能发现我与王小姐连续点阅三本一样的书,第四本我们虽然选了不一样的书,但网站直接把王小姐正在看的第四本书推荐给我,也把我正在看的第四本书推荐给王小姐…。这类型的推荐法极为「神准」,亦不难制作,而我与王小姐素不相识,以后也永远永远不会认识,却彼此不小心的,帮了对方一个忙!在这个例子中,王小姐就是我的「机器语意人脉」。

作者的结论是,「机器语意人脉」会比「一般人脉」,扮演更重要的角色!我一边点点头,一边狂想,十年后等这些语意分析网站更强大,有一天人类说不定就靠机器语意人脉来一起工作、互相安慰、一同旅行、生小孩…。而原本的「朋友」,说不定也因生活繁忙殊于联络,被这些「机器语意人脉」军团,给整个取代掉了!

这绝不是科幻小说的情节,现在就在发生中!我们看看,小时候父母告诉我们,「学生时代的朋友最纯真」,这句话百分之百正确,但父母又说,学生时代的朋友最「要好」,这句话就不太对了。我与朋友比对后,发现一个惊人的事实──身边的中老年长辈目前最「熟」的朋友们,也就是我们小时候最常来家里拜年、最常唤来吃饭、最常与他们孩子玩在一起的那些「张妈妈陈阿姨黄叔叔李伯伯」这些,其实全都是在他们在大约25~35岁才结交的朋友,也就是大约都是在他们出社会两、三年以后才认识的朋友。

请你对照一下自己的家庭,是不是这样呢?

奇怪的是,学生时代的朋友,最后到哪里去了。不,他们没有不见,依然准时出现在婚丧喜庆礼;他们是最可靠的朋友,也是最永久的朋友,但他们却不会常常出现在身边。因为,长大以后,选择了不同的职业,就先将我们之间狠狠的拆成一半,学术派的与实作派的分道扬镳;接着,居住地点将我们拆开一半,出国的与不出国的彼此不容易再联络。接下来走入家庭,把我们又拆成一半,单身的与结婚的各走各的路;然后孩子出生,又再把我们拆成一半……。我可以想象,四十年前,我们的父母那辈看到,职业上的「朋友」,反而因为合作过一些事情,交情渐渐超过学生时代的朋友!

好几年前我步入30,就感觉到自己的交友圈正从「学生时代朋友」转换为「工作时代朋友」。不过,与父母时代不同的是,我至今已「转」了好几年,好像一个没反应的网站,上面的显示圈圈一直转呀转,转呀转,转呀转……还没「转」完。现代的职场的特性就是,大家都不再应酬了呢!大家都work from home呢!大家都用Google就可以完成了呢!无所不在的企业应用软件已经帮我们之间的交流都用软件取代,我们只要好好的透过计算机和这些软件「说话」即可!我们似乎已经没有这么积极的在结交工作上的朋友。就算一个人一整天完全不张口,也可以完成所有的工作呢。大家都像Wired杂志专栏作家说的,不知不觉的渐渐仰赖着「机器语意人脉」在过生活了呢。二十年后,我们的小孩或许需要一个「拜年网站」,让这些「机器语意人脉」来家里拜年,让我的孩子呀呀呼唤,「superman伯伯」、「angelbaby阿姨」、「yayahoho叔叔」…。

假如我们的父执辈已经证明了这点,那我们现在真的应该开始担心,二十年后,我们的朋友在哪里?

两个月前,或许是因为领悟了这件事,我做了一个改变。

well,说「领悟」或许太沉重,我也许只是想顽皮玩玩。从前,我的名片上不写手机号码,只写公司电话;我不随便给email,以防有垃圾信寄来。我更不随便给MSN账号,以免引来太热情的连环炮讯息。两个月前,我突然下定决心,开始到处直接放我的信箱,而且,我也见人就发名片,形同将我的手机号码给了5倍多的人数,另外,我同样的也将我的MSN账号,给了5倍多的人数,不一定要有什么事情讨论,或许只是问我网络、和我报点子、拍过照、访谈过,通通向对方主动要求交换MSN账号。

我默默将此计划命名为「出来谈」。坐下来谈,好好谈,私下谈。

现代人,尤其是事业佳的,愈来愈不喜欢「出去谈」。时间不够用,自然的会想办法「省时间」。而当人的事业愈好,时间肯定就愈少,当然就想会办法省更多时间。人随着年龄愈长,或许愈爬愈高(我没爬高,但身为部落客或公司执行者),好处是「自己不必往外面走」,很多事情「自己会上门」,身边人事,相对愈来愈不必主动,可采被动,但这时候「盲点」也出现了,许多透过这关系所被动得到的皆为点水即走、点头之交,这段时间,虽然认识了好多人,也因为「以逸待劳」,一无所获,到了五十岁,我可能一无所有。

「出去谈」通常是要干架的意思。我会产生这样「出去谈」的改变,一开始只是因为我们是网络公司,速度很快,昨天讨论的决定可能因为今天看到某个网站已经在做,原部翻盘掉了,在这情况下,任何制式僵化的管理模式,都会产生大量的挫折感与overhead,「出去谈」让我们效率较高,有问题随时问,有「指导棋」随时下,大家随时保持一起的进度。但,「出去谈」习惯了,我发现「出去谈」的好处了,于是,二个月前,我开始大量给出我的MSN账号、手机号码,每一样小事情,我都开始用「谈」的。有人建议,这种东西干脆直接给个问卷算了?我却还是坚持用敲键盘的,与对方聊聊聊。我发现「谈」的这个动作,对忙碌的现代人产生奇妙的「心灵交流」效果。对同事,这是一种很人性的方式来谈公事,对外面的陌生人,这也给彼此都有机会用人类的语言表达人类的性情。

「出去谈」也等于自动的帮自己筛选朋友,假如主管愿意非常坦然的谈,同事还显露出明显「不愿谈」的,通常就表示已经没什么好谈的了,「出去谈」这件事成为最好的「石蕊试纸」,此人对你的定位有多高,一邀谈就知道一二。而大量的「出去谈」,也才让我领悟到,「网络」的存在并不是让人拥有「语意人脉」(semantic connection)而已,它让我们更方便的大量「出去谈」。我发现,自从我乱发MSN后,并没有当初所想象的,可怕的一上线就被挤爆的现象;我给出手机,过年期间也没发生被简讯塞爆或被打扰到打爆,反而,我觉得我新交到好几个朋友。

突然间,我对二十年后终于有了一点信心。网络世代让我们表面是光鲜科技人,里子却被挖空,变成可怜的独居老人。现在,独居老人也可以奋力牵线,等光阴过去,我们会想起二十年前那初次的谈话,记得对方二十年前的蠢样。那份温暖,今天就可以踏出第一步,回击网络,别让网络把我们温暖人脉也机器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