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企业家们可以大展拳脚的纽约,Facebook向250位市场和广告业人士展示了三个广告计划:
第一是“社交广告”(精准广告)广告商可以基于Facebook用户个人资料上的内容提供广告,比如,年龄、 性别、兴趣、婚姻个人状况、读书和音乐偏好,电影以及电视节目。在Facebook的新闻稿中介绍说,“Facebook一直推动用户来分享自己的资料,而Facebook的广告,将这一努力延伸到了网站的行销信息中。Facebook用户只会看到与朋友分享信息有关的广告。”我认为这会让很多Facebook用户将敏感性的内容从个人信息中删除。而且市场调研公司也会绞尽脑汁的想办法如何将这么广泛的个人品位与不相关的品牌选择结合起来。
接下来的一个是“Beacon”: 广告商可以在Facebook上公司页面放置widget广告。Mark Zuckerberg宣称有10万个公司/组织/乐队在Facebook上注册上线。这个想法源于很多人希望做品牌大使,而且骄傲的将自己对Pepto-Bismol或Kenny G的喜好放在了自己的网页上。而“小通告”又会将这种爱好通知给他的朋友,让他的朋友也加入进来。
如果用户对某个事物感兴趣,他可以做为可信的推荐人将这个信息与其他的朋友分享。Facebook用户可以加入评论和在公司的留言墙上留言来直接与品牌公司互动。用户的每个行动都会通过“小通告”传播给自己的朋友,这可是Facebook很受欢迎的产品。
最后,是允许广告商掌握用户资料。
Facebook已经给了行销人员在网站上的对品牌的宣传和展现。而Facebook对活动的数据进行了研究,包括粉丝的人口统计,广告效应以及流行趋势,这些都可以帮助行销人员改善在Facebook上的固有宣传内容以及调整广告的针对人群。Facebook数据分析对所有Facebook页面和广告都是免费的。
对我来说Beacon更值得关注。一方面的原因是,我相信有热情的品牌大使的宣传对品牌是至关重要的,另一方面,我认为这只对大品牌有效应,因为已经有很多志愿者默默的为他们宣传,比如Apple。好比TechCrunch的Eric Schonfeld所谈到的。
只有Facebook的CEO Mark Zuckerbergs认为这些品牌广告有很高的相关度,因为它们与朋友的推荐类似。比如,我选了一部非常喜爱的电影,我的所有的朋友都会通过小通告了解到,而小通告可以显示朋友群的喜好。如果这样,并不是Facebook所跟踪的。
消费者是否真正想成为某个产品的行销人员又是另一个问题了。对一个品牌的认可是对用户本身身份和领域的展现而并不只是推销一个产品,那么如果品牌可以达到这样的程度,人们便会积极拥护。但是广告商需要非常小心,因为如果这些广告太像广告,人们会因为这个而远离那个传播的人。那么这个只图一时高兴的消费者也会对网站憎恶之极。
访问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