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儿童

观点 2018-11-02 12:08:23 阅读352

发现儿童

我女儿今年两岁,开始像个小大人一般地有主见,我也慢慢学着从她的角度考虑问题,观察周遭的世界了。我们远一点出差、旅游都带着她,所以她也算是去过不少国家和城市,自然也就有个对比。印象最深刻的是,中国很多社区、公共场所、消费场所都不重视儿童的需求,甚至完全忽视儿童的存在。面向京沪外籍人士的英文杂志《城市漫步》上曾经有一篇文章警告将要到上海来的外国妈妈们:上海可不是一个儿童友好(children friendly)的城市,不要说专门的活动设施,很多地方可能连一块可以安安全全地让孩子们撒野的空地都找不到。老一些的社区不用说,很多新建的小区却也好不到哪里去。例如,北京我们住的小区是一个业界有非常好的口碑的地产商开发的项目,很多细节上都很下工夫,儿童乐园却非常寒伧,一个沙坑,加上一个单滑道的滑梯而已。滑梯上面的玻璃半球形坏了,一块木板一封,居然就算了事了。更悲惨的是上次去丽江。名头那么响的一个旅游胜地,偌大一个古城,我们居然就找不到一个能让孩子快快乐乐玩一会儿的沙坑或滑梯。唯有古城入口处的大水车,稍微让孩子惊奇了一阵子,算是勉强与她的需求擦上边了。

国外类似场所的儿童设施却每每总能让人惊喜。坐芬航的飞机,空服人员每次都给我们发了一套他们为小朋友准备的小礼品袋,里面一本塑料书,一个小褡裢,一个小玩具之类,惠而不费,孩子非常开心。从赫尔辛基到斯德哥尔摩坐邮轮,我们正担心怎么才能让孩子玩得开心一点,一上船就发现我们的舱位旁就是一个非常专业的儿童乐园,海洋球、滑梯、小推车、各种玩具,还有纸笔、动画片和图书,应有尽有,甚至还有一个专职工作人员陪孩子们一起做游戏。我们要做的,只是买一杯饮料,坐在旁边看看海景而已。还有,同样照看孩子,在那边感觉总是比在国内要更省心一些,因为一般公共场所上的各种设施都尽量从小朋友的安全的角度考虑,很少有容易碰倒的物体、尖锐的突起物、坠落的缺口等潜在的安全隐患。

法国这方面做的也不错。如很多人所言,法国的确是女人和儿童的天堂。有意思的是在去年夏天在巴黎的一段小经历。卢浮宫旁的杜勒里花园中有两个几十米宽的两个大水池,夏天很多人都喜欢围着水池坐一会儿,软风拂面,感觉是一种莫大的享受。孩子怎么办呢?池子边有一个年纪挺大的老头,给孩子们提供出租帆船模型的服务。船模的船身用铸铁做成,非常专业,船帆则用各种各样的颜色的小碎布缝合而成,每一艘的颜色和组合都不一样。船模没有动力,靠风力推动,因为池子是圆型的,风吹着船模走,一会儿往往就触岸了,怎么办呢,老头给孩子们每人发一根一米来长的竹棍,两头包上黑色的橡胶,用来捅自己的船,让它改变方向,重新回到池子中去。想象一下,十几个孩子,一人一根棍子,围着池子大呼小叫,追逐自己的小船的那副快乐图景吧。我们给女儿也租了一艘船,挑了一根最短的棍子,她立即就无比兴奋地加入了这个也许最无厘头却又最有意思的小小舰队中去了。

在中国拥有2000家餐厅的肯德基的成功的“秘诀”之一,也是这个简单的儿童友好的客户中心理念。以我们自己为例,不知道有多少次,犹豫不决带孩子去哪里吃饭的时候,因为肯德基的滑梯和玩具而选择了他们,而且,这还是在孩子知道主动要求去肯德基之前。从1987年肯德基在北京前门开设第一家门店起,已经是二十年过去了,怎么好象就没有一家中国公司把这点小小的客户中心理念学到手?电影院、商场、超市、书店、银行、医院……这些大众日常经常去的地方,为什么不能提供一点儿童娱乐的设施,把父母们吸引过来呢?

工商界对儿童的忽视的根底在于思想界与文化界中国人一贯的对儿童的漠视。周作人早年的著作的两个中心是妇女的解放和儿童的解放,所谓“发现妇女”、“发现儿童”。尤其是在儿童文学领域,周作人开了一时风气之先。他是安徒生童话的第一个中译者,赞之为“美妙自然,可称神品,真前无古人,后亦无来者”。他第一个清晰和明确地提出为儿童而作的文学的理念,倡导“顺应满足儿童之本能的兴趣与趣味”。1920年他在孔德学校所做的《儿童的文学》的讲演,到现在也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讲到这,不能不感慨中国儿童文学之衰弱。正如一流的学问往往需要一种为人极简单的“赤子”类型的学者一样,好的儿童文学宛如“神品”,更需要创作者有一颗天真烂漫、至简至纯的“童心”。中国人要想在中国社会里生存下来,个个都得是人际关系大师、权谋大师,满脑子三十六计,七十二变之类的东西,什么都不缺,缺的偏偏就是童心。所以孩子们看《猫和老鼠》,看《斯努比》,看《机器猫》,看《樱桃小丸子》甚至《腊笔小新》,偏偏就找不到一部中国自己生产的、适合孩子们看的动画片。虽然,这并不影响我们和孩子一起看斯努比的时候,会心地相视而笑,但想到居然找不到一部中国人自己生产的动画片的事实,却不免总有些身为中国人的酸楚和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