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强:地市报发展的“全媒体”战略与实践

观点 2018-11-02 12:08:23 阅读610

大河网讯   在中国报业格局中,地市报的情况可谓特殊:作为腹地的县市,一般经济总量不大,报刊消费有限;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往往又是省报的经济腹地。受区域资源配置等多方面影响,地市报又难以到其他地区发展。因此,地市报的发展面临更多困难。与此同时,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经过十几年的指数性增长,已经接近“临界点”。未来两三年,网络媒体还将呈现爆炸式发展,媒体环境和格局将因之发生更大变化。


  面对传统报业空间挤压和新媒体的两面夹击,地市报该如何做、能如何做?

观念更新

  以全媒体视角重新审视传统报业,新闻纸、报社、报业等都会有新内涵。

  第一,新闻纸不是纯粹意义上的“纸”,而是一种显示终端和存储介质,就像电脑、显示器、手机、PDA、手持阅读器等一样。第二,报社不是“报纸社”,而是“报道社”,其核心业务不应该是报纸而是“报道”,是内容。第三,报业不是报纸产业而是内容产业。新媒体时代,内容依然为王。“报道”的呈现方式不单单新闻纸一种,还有其它表现形态、传输渠道和显示终端,相应的也就会产生不同的产业运营模式和赢利模式。第四,在我国现行管理体制下,新闻采访和新闻发布是政策准入,而采用什么渠道发布、什么终端阅读则是市场准入。可以想见,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新闻采写和发布权仍将控制在传统媒体手中,成为其最重要的优势之一。在这样的大前提下,传统报业如果能迅速向全媒体方向融通,则必将拓展出一片新的价值蓝海。

  应该说,无论有多少种形态、渠道、终端,对报业而言,不变的是内容,报社的定位仍然应该是新闻信息供应商。随着新技术、新介质的广泛应用,媒体边界正逐渐消亡,传统的三大媒体以及方兴未艾的第四、第五媒体等划分标准和称谓,可能很快成为历史。从现有的实践看,传统报业一般具有较强的内容生产能力,加之相应的人才储备、资金储备,一旦涉足新媒体,往往更有章法也更有气势。

战略转型

  中国地市报突围必须实现自我转型,逐步从一家“报纸社”转型成为“报道社”,从“营销报纸”转型为“营销内容”,放大内容优势。在产品上,开发“多形态”,比如纸质报、多媒体数字报、手机报、电子纸移动报等;在发行上,采用“多渠道”,比如传统报业分销网,互联网(包括WI-FI),还有移动通信运营商的GPRS或CDMA等传输手段等;在阅读介质上,发展“多终端”,如新闻纸、PC、阅读器或电子纸阅读器、手机等。市场需求是多元的,永远不要指望用一种产品满足所有读者的需求。

  基于此,烟台日报传媒集团的产业架构也做了相应调整,初步形成包括纸质报、手机报、多媒体数字报、电子纸移动报、户外视屏等较完备的全媒体产品方阵。在发展战略上,集团以报刊出版为主业,核心业务、成长业务、新兴业务梯次配置。第一部分是核心业务,即主打本地市场的三张日报;第二部分是成长业务,主要是面向全国市场的报纸和杂志;第三部分是新兴业务,即基于网络传输手段的新媒体。新媒体的基本框架为“六网三报一码一社”。六网包括第一新闻网、中国酒业新闻网、黄海数字出版网、水母网、烟台人购物网、光速资讯网等;三报即手机报、多媒体数字报、电子纸移动报;一码即二维码,打造平面媒体、手机和互联网实时互动的全新超媒体平台;一社即黄海数字出版社。为了顺应全媒体时代的来临,塑造新的品牌,集团把烟台日报传媒集团的英文缩写“YMG”作为集团原创新闻产品品牌,应用于全媒体方阵,便于受众识别,同时也便于跨地区、跨媒体发展。

  

流程再造

  顺应全媒体产品方阵的布局,2007年10月29日,烟台日报传媒集团正式成立“1029项目组”,启动“全媒体数字复合出版系统”的研发,优化原有产品生产流程,推动集团从报纸生产商向内容供应商转型。2008年3月,组建全媒体新闻中心,中心相当于集团内部的“通讯社”,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总编室,在中心内部起新闻指挥作用,在子媒体间起协调作用;二是采访部门,负责日常采访;三是数据信息部,负责稿件标引、背景资料搜集、针对大事件的前期资料整理以及视音频素材的编辑整理。此外,集团还创办了一个虚拟组织—YMG特别工场:一旦有突发或重大新闻事件发生,由全媒体新闻中心牵头,其他各种形态媒体临时抽调人员组成,因事而设,事毕即散。

  集团为全媒体中心记者配备了较齐全的采访“武器”:每人一台笔记本电脑,移动、联通两种无线上网卡,一台照相机,一台摄像机,一部智能手机,可同时满足手机报、水母网、电子纸移动报、纸媒文字图片需求以及网站、户外视屏的视频需求。2008年6月,全媒体数字复合出版系统研发完成,系统共分9个功能模块,包括待编稿库、历史资料库和成品库三个数据库,实现了用户管理、内容管理、线索管理、选题管理、任务管理和数据库管理的统一。

  通过机构、机制的调整以及全媒体数字复合出版系统的研发,从集团层面再造采编流程:全媒体新闻中心记者提供“初级新闻产品”。为尽量避免同质化,新闻中心和各媒体间的稿件分两条线:一是特约稿件,设定保护期,为特定媒体专供,保护期内其他媒体无法看到;二是待编稿件,除特约稿件外的所有稿件进入待编稿件库,纸质报、手机报、电子纸移动报、网站、公共视屏等媒体编辑部各取所需进行“深加工”,然后重新“排列组合”,生产出各种形态的终端新闻产品。最后,按照传播速度的快慢,通过多种媒介逐级发布、传播,满足不同受众的多元信息诉求,同时展开与读者互动,搜集信息,为数据库营销做好储备。

  通过内容集约化制作,完成新闻信息多级开发,改变媒体间相互隔离、无法按内在传播规律运营的局面,更好地整合新闻、信息、客户等资源,提高集团的综合竞争力,使集团从“第一时间采写”向“第一时间发布、即时滚动播报”转变。同时,探索放射状全媒体价值链运营模式:一次开发,多次生成,通过多次售卖,获取增值收益。

  1.手机报多点发送。烟台手机报在28日当天加发手机报,动态播报事件进展,在下午版的手机报上形成了事件小专题,手机报用户可随时上网查询情况。

  2.水母网滚动播报。事发当天凌晨,YMG记者前往事发现场途中,用彩信向水母网发回现场播报;抵达现场后,又用口述的方法向编辑描述所见所闻,并用手机彩信传回现场图片,信息以YMG前方记者某时某分报道的形式推出。

  3.电子纸移动报同步传递。报道过程中,集团电子纸移动报《E媒界》重新整合事故现场所有报道,向高端客户即时发布个性化新闻产品。

  4.视频节目跟踪解读。YMG视频节目《新闻B2C》连做三期访谈,讲述“4·28”列车相撞事件新闻背后的故事,在水母网和户外视屏、大型户外LED同步播放。

  5.纸质媒体纵深报道。集团所属《烟台日报》《烟台晚报》《今晨6点》每天拿出6-8个版面形成不同风格,纵深报道。

  从传统报业到全媒体的运作方式、生产流程及各种运营平台的探索还有待时间检验,但这个过程所揭示的战略意义不容置疑:传统报业要想扭转目前被动局面,就必须改变现有以纸媒为中心的布局,借助新技术、新介质、新渠道,从报纸产业向内容产业转变,从传统报业独立作战向全媒体整合运营转变,进入到以互联网为中心进行整合传播、整合营销的全媒体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