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口碑传播中的群组及它们的价值

观点 2018-11-02 12:08:23 阅读382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除了SNS,“群”也以其显著的网民参与度,成为了提及率最高的关键字之一。从最早的QQ群的诞生,到论坛、博客圈、MSN群、社区,再到社会性网络等概念的延伸,群已经成为网民生活一种不可缺失的形式。

如果说这些在网络上的群有什么特殊性,其实并不一定,古时就有“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之说,几个人在相同的地方待久了,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群。

一个群体中的人一定会具有某种相似性或相同特质把群体中的每个人联系在一起:他们可能都爱车(比如热门的汽车类网站爱卡社区);或者他们希望实时了解NBA赛事Live match全记录(比如HoopChina中的NBA现场团);或者他们都崇拜同一个明星(比如百度贴吧的各大明星吧);或者他们正协同作战要完成游戏里的某一项任务(比如魔兽世界的工会组织);再或者他们都热衷于某类的电影和音乐(比如豆瓣里的兴趣小组),等等等等。在这里列举的一些例子都是基于网络为主的群,并不是想把这一“群”的概念局限在网络平台上,其实在这些存在于虚拟世界的群里,也会组织很多的线下活动。只是不同的是,互联网自身的特点赋予了网络群体更方便快捷的特性:正是网络让每个人之间的距离更近了,也使得“群”更容易产生,大大小小的团体也更容易维系。

在Web 2.0的革命之后,以普通网民及消费者为主导并参与的媒介形式越来越多地涌现了出来,博客首当其冲,SNS跟上;然后博客群应运而生,分类更清晰明确的垂直性SNS网站的群的趋势也凸显出来。与此同时,门户网站也纷纷改革,开始推出新的产品和功能——为各类“群”提供平台和支持。有人的地方就有群,用户多了,不论他们使用哪一类产品,存在于哪一类平台,“群”的这个概念实际是凌驾于所有这些网络平台之上,却又存在于每种平台之中。同时,这些大团体小团体中的个体可能会有重叠,因为热衷于参与群体的人可能同时会对不同的东西感兴趣。比如我的同事,Kevin,他爱车、又喜欢篮球运动、崇拜姚明,也会偶尔打打魔兽。或者可能有一天,他在买好车以后失去了对车的持续关注,突然对电影音乐又充满了兴趣,建立了一个电影音乐的Google Group。这些都不是没有可能——所有的群体都错综复杂地存在于网络这个世界中。

对于研究网络口碑的我们来说,为什么会对群感兴趣呢?因为这些群中的每个人都是网络口碑因子——网络讨论的制造者,而群体更帮助形成了特定的网络口碑。“众口铄金,积毁销骨”,自古以来,。观点在个人脑海中形成以后发布出来,受到一些人的赞同,并再不停的传播以后,受到更多人的支持,从而形成口碑。在这些意见领袖们的发起下,群体更将这些观点转化成为实际行动,例如我们常见的在对某些产品予以肯定以后发起的网络团购活动,或者对弱势群体关注之后的各类爱心慈善活动等。当然,有好的口碑也有坏的口碑,拥有比较负面的口碑的一些产品、个人或者事件,我们也发现了群对形成这些观点甚至行动的负面推动作用,例如对一些不满品牌的联合抵制等。因此,了解将这些群体联系在一起的相似性和特质,会更容易帮助我们分析驱动这些网络口碑形成、扩散并拥有影响力的原因。尽管对小团体的研究是如此的困难,我们仍会持续地关注它们。

未来的主要媒体将会是互联网,而互联网内的媒体也就是网络中的每个网民。从不同的角度和时间点上看,在这些动态的个体下,小团体中的每一个人都是意见领袖,即每一个人的周围都有着一个小团体。他们就像基因裂变,不停的分裂,然后组合。这些大大小小的群体也将会越来越复杂地存在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另外,我的同事James将在他接下来的文章中讲述他是如何看待各类群组在网络口碑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