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Web 2.0在中国为一场革命为时过早?

观点 2018-11-02 12:08:23 阅读396

关于上篇博客“widget路向何方”,读者Charles Frith的评论非常有见地,我觉得与其在评论中回复他,不如再写一篇文章做为答复。

对于品牌的保守,无论是对迎接Web2.0的到来,还是对中国所形成的“Web 2.0文化”的接受缓慢,我和Charles都感到了一些遗憾。我认为不能归因于中国文化。比如,我不相信我所听到的一些文化上的等级渗透使中国网民踌躇不前。

去年秋天在AdTech会议上,我主持的一个小组讨论中,雅虎中国的一位高管说,中国人都很羞涩,所以社交网站的存在没有基础。他的评论很有趣,有必要再谈谈,如果我没记错的话,他当时还说:“这个小组讨论结束后,日程里面还有社交酒会,我不怎么想去,我讨厌“社交”这些事,而且在场的很多中国人也不喜欢。”如果对于成长在70年代的人来说,确实不爱社交,但是我认为生长在80年代,甚至90年代的年轻人,我觉得他们尤为喜欢互联网上的社交。我经常会加入一些不太了解的人为MSN或者Skype的好友,他们也不想发垃圾信息,也不想卖给我什么,或是发给我链接去一些网站,而我在Yahoo的即时通里面,会遇到很多垃圾链接。而且,这些年轻人在QQ中会有一些溢出的“与陌生人交朋友”的热情,不太可能会过分羞涩。社交网站确实有存在的基础,尽管用户与MySpace, Facebook会有不同,但是本质相同。看看QZone和Baidu,高峰期的在线用户数量达到92万。(据Susquehanna报告)

最近我做了一些演讲是关于中国互联网文化特点的,感觉到很多中国网民都认为2年前,半数现在的网民都没有使用互联网,人们从开始的门户,即时通软件,流行的游戏到最终找到适合自己的服务,比如书签,标签,迷你博客,博客,v客,视频分享等等。他们不可能一下子就成为Web2.0的使用大师。

Charles在这两个端点找到了一些关联,一方面是中国互联网文化的显露(BBS的疯狂普及以及背后渴望匿名)另一方面是对Web2.0应用的缓慢接受,因为Web2.0的注重真实身份和透明度。

中国BBS的火爆与SNS的冷清和趋向Web1.0而不是Web2.0的特点,是匿名与真实身份的矛盾。是主题而非内容使中国用户失去对widget的兴趣,因为陌生人和朋友都能看见用户在听什么样的音乐,在Jaiku上做什么或者一些迷你博客,以及在Google reader上分享的读物,或者在de.licio.us上的书签。

所有这些只需要写一些代码,看看上下文的关系,比如品牌与潜在的社区或者他们所感兴趣的话题,肯定会有一些突破。

匿名使中国的2.0潜力失去了很多有趣的东西,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就没有折中的方法使在一个BBS逛的人们,和在网络上用不同的绰号的人共处。

我觉得这点很有见地。

同样,我觉得时间可以改变这一现状。对于刚接触网络的人来说,匿名是有趣的。我回想起以英语为母语的互联网市场,在论坛和BBS,总有一些不怀好意的青少年人身攻击别人,在匿名的防护下挑起战火,而不用付任何责任。我很高兴,这些已经过去,但看了关于中国西部骚乱的博客和新闻的评论后,还是有很多人喜欢藏在匿名后。

做为在中国的一名数字行销人员,你可能会说我们处在令人羡慕的位置:我们准备好了将要到来的革命,并且用各种行销工具武装自己,然后通过观察成熟互联网市场的行销案例,得到经验。这场变革正在中国悄然发生,如果你还没有紧迫感,那就得小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