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行教育] 新人如何扎入广告圈?

观点 2018-11-02 12:08:23 阅读442

黑马收人的标准是什么?

怎么说呢?广告公司不是作战兵团的规模,工作也不是生与死的战斗;那种一场仗打下来,一个团一个师的阵亡,才需要不断地补充炮灰。全中国大专院校传播、广告、设计专业的学生有多少?随着这几年大学的扩招,谁能提供这个准确的天文数字?以我到过对口的专业院校观察来看,、活力、势众。那一双双饥渴的眼睛和青春无敌红彤彤的脸庞,每次都让我感到新势力的兴奋和震慑。同时,也让我倍感忧虑——那么多的萝卜,哪找那么多的坑?

3:97定律。
近年业内评比盛传3:97定律,即在每次的广告作品评比中,那些公认优秀的作品一般只占3%的比例。我们不去深究这个定律的根据,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就是世界上能称之为优秀的东西(所谓的精英、精品)总是少之又少的。作品如是、人如是,就算落实到人生,每个人一生能有3%的时间过得精彩(或对人类、或相对自己),也是相当难得的。不是吗?当然,你是强人、伟人、超人的话自然例外,也可能你就是那3%的人精。这事实并不是秘密。你知,你已经进入的或想要进入的公司老板也知,除非你真幸运的碰到了一位智障的老板,那相信也不是你的意愿——在傻逼手下当差,你情愿?于是问题来了。这问题先不是发问,而是自问:“我优秀吗?”你不优秀,又如何进得那优秀的公司?残酷吗?回答只有一个标准的答案:对。市场经济的机制就是竞争,竞争的结果就是你死我活。当然,你也可以很有文化地说,这叫优胜劣汰;而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香港早有句很相似的话,叫汰弱留强。“汰”是指淘汰,字典里面的解释很清晰,就是一句话:除去没有用的成分。看清了——不是优秀、一般、差和劣,是没有用!“没有用”这三个字就是残酷的注脚,谁能承受?而这,确实是人生不能回避的事实。

适者生存法。
据我了解,大学里相关设计专业的同学,大约有9%的比例是立志毕业后自己创业。真正能做到并坚持下来而又发展得可以的,很难估计。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以毕业3年之内成功下来的计算一定少于9%。我是不认同一毕业就开公司当老板,我以为这样的发展是低开而不是高走。细想一下,一个孩子从小学、中学到大学一路关在学校里,偶尔参加些社会实践或炒更(或许只给人骗过几次),哪有什么人脉的关系、管理的经验?开公司,牌子才树起来难得的让人认识,下巴留了撮胡子也掩盖不了那奶油的粉脸,那些大活、好活谁给你?混在那些劣质的客户中,不折磨到遍体鳞伤也累得精疲力尽。一个原来还可以在专业上一展拳脚的小生,两年下来,人不变得媚俗公司也一定关门大吉。当然要排除那些老爸是一、二品高官的公子;话又说回来了,有那关系也不必在这里混,干这看人眼色的行当。我们认了那3:97定律,也还有个具体的职业和岗位的问题。都知道皇上只有一个,也没见百姓个个都去跳海。一部机器,零部件多的是,也没见过丢了97%的零件还能运转的,常有的事故倒发生在某一个细小的部件上。,有句名言: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那是计划经济年代,个人发展的商业机会几乎为零;政府也提倡人民安分守已,各自在自己基本固定的岗位上发光发热。那时被树立的榜样很多都是小人物,如清粪工人时传祥、下乡标兵邢燕子、石油工人王进喜、、、王杰、欧阳海……如果以现今社会贡献和社会地位来判断,他们是如何也难完全归到3%的所谓精英分子里的;列到97%的大众里,可能还比较合适。但他们确实在各自的岗位上表现出了那个类别3%的光芒。说了这些,无非想表述社会的构成是多元的,而公司的构成也是多元的。人应该有自我认识的能力。只要定位准确,就是找到了自己适合生存的位置和适合自我发展的空间;活着,也能安心和兴奋。广告公司其实也是个小社会,也需要不同专业的人来构成。都奔着广告公司来搞创意,净想做些能震撼社会的广告片,这想法太幼稚了。任何广告公司的工作也遵循3:97定律,3%精彩,97%平凡。刚毕业的同学只盯着3%的职位去努力,几乎是百分之百要撞墙的;而97%的职位里,包括策略、文案、调研、设计、美术、制作、媒介、计划及这些职位的助理。思路一放开,求职的面就广多了。别相信那些好像有名气的公司的招聘广告,而且广告中要招聘的几乎是整个公司职位的人,好像是间刚成立的公司,个个职位都要招人。这里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公司人员流动太大,需要不断地补充、储备人才,至于真正要与不要,什么时候要,相信连它的老板也未必清楚;二是公司业务要上台阶,通过招聘广告造影响,公司所有部门甚至是杜撰的部门也列出来,那阵势多闪动眼球。两者需求兼而有之的也不排除,一句话:虚多于实。

衣柜现象。
我常以衣柜举例:如果你只身到某地发展,新置的家里衣柜空空,置衣服时肯定出手松松。只要觉得衣服的样式和价钱可以,并不需要太多的考虑,喜欢就买。当住了二、三年,衣柜里置满了衣服,长的、短的、布的、棉的,四季衣服基本配齐了,到商场买衣服就开始刁了,绝对是挑三栋四。这时候,要么买些换季的衣服,要么买些高级的品种。比如,买一件适合出席某种重要场合的“饮衫”。前者,泛指以新填旧;后者,特指有经验者(任职重要的岗位)。不是新成立的公司,不是公司里一夜之间全部人走光的话,凭什么要大张旗鼓地对外全数招聘各部门的各式人才?相反,真正知名的公司每天都有自投罗网或通过各种关系要求加入者,如果某天它真有广告要招聘个别职位者,这倒是比珍(真)珠还要珍(真)的信息。

低处好作为。
二十年来,我看着不少新人的成长。有些刚入行还不知广告为何物的年轻人,几年下来就自己开办了公司,而且一直还活得有滋有味。有些心高气骄的广告浪人,凭半招功夫全行业地半年一跳,几乎把所有知名的公司都跳了一圈,结果还像是遇到了鬼遮眼,跳来跳去都是僵尸原地跳,其成果几乎为零(如果把跳槽认为是机会,我不予评说)。在我教过的同学中,成绩优秀的,找到好工作的机会几乎是百分之一百。凭什么?我会教他们要学会在低处行走。刚进社会,头要低(心不能低喔),要学会甘于站得低。只要能进入优秀的公司,酬金少没关系,职务低没关系,工作忙没关系;做大事,多少江湖英雄历来都有忍功。俗语说,小鱼浅水蹦蹦跳,深水大鱼不见了。人成材的规律通常是需要10年。大学4年算2年,那还有8年;你天资聪慧减2年,还有6年。6年时间先磨它4、5年有什么关系?如果一毕业就当老板,或到某垃圾公司当总监,4、5年下来尽做些混饭吃的伎俩,什么也都耽误了。往后人生还有30多年,你凭什么高高在上?这帐有人给你算过吗?都说世界很大,圈子很小。还没进这个圈子,你凭什么腆着个肚子喘粗气?别误解“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的豪语,那是一句要埋在心底的话,是说给自己听的,拿出来抖豪气一定撞板。那话不是还有个伏笔吗?人家起码先是个士兵;连士兵都不是,有什么机会去当那个元帅?!新人应聘一见面就跟人家说,我想当创意总监、客户总监。你是有病,还是蒜头吃多了?毛还没两条,就急着要展那光身的翅,谁认你会飞呀?所以,就算你自认是很优秀,如果有机会看到心仪的广告公司的老板,也要表现出极度的诚意(谁知道你心里想什么),目标就是扎进去,其他的条件一律放低;而且是一扎就扎几年,扎到底子厚了后才考虑向“元帅”方向努力。

广州的实情。
广州的外资公司一般都不喜欢招新人。因为他们的总经理都有季度、年度的指标压力。要完成眼前的指标,就必须用“熟手女工”;用新人要付出更多的成本,那成本对于有指标压力的任期经理人来说,一般都不愿承担。广州4A成立于1996年,是国内到目前为止惟一有4A称谓的组织。至于这个组织以广州4A来称谓当初也有争论(主要是因为其中一个A原是指美国),但就其组织的坚持和实际的表现来看,早已成为了中国广告界的一面旗帜。广州4A在2004年第七届已拥有了32家成员公司,包括了广州地区最优秀和较优秀致力于综合代理广告的合资(外资)、国营、民营等多种体制的广告公司。只有在广州,你不可以把外资公司笼统地称作4A。因为广州的事实表明,不是所有外资公司都清一色的优秀,外资公司也有关门的也有半死不活的。也由于本土各种类别的广告公司有三、四千家,所以具备一定条件才能加入的4A就有成立的必要。事实上,广州4A也有年检制度,每年也有一定的公司出局和加入,力求保证组织的相对专业性。4A在香港的中文名叫:香港广告商会;在台湾叫:台湾广告经营人协会;澳门广告商会的英文缩写为MAAA。都是当地最好的广告公司的集合体。从广州4A组织的形式发现,广州广告业早就淡化了外资和本土的区分,而实际强调了综合服务代理的专业水准。这也是广州文化包容和客观的属性。不知这一点是否可以给新入行的年青人一个务实的启示。我可以负责地表明,在广州的客户只认好的和不够好的广告公司,而并不刻意选择外资和本土的广告公司。这是广州的实情。

理论上广告是富地文化的行业。要想在广告业中有所成就,趁着年轻一定要到广告市场最活跃的地区,扎到最出色的专业广告公司中去历练;最好是贴到一些猛人身边,沉着气(偷东西也需要时间),坚持在实践中做出第一等的工作和作品。你资历显现的最有价值的记录将是:一、你曾经呆过哪些公司?公司有没有名气?你在其中工作了多少年?二、你曾经服务了哪些客户?服务了哪些部分?三、你有什么作品?而这些作品有过哪些影响?你参与了这些作品哪个方面的工作?是金子,在什么地方都会发光。既然你认定了广告,就应该不懈地坚持下去,保持激情,更要有承受的能力。谁不是从小兵当起的,八年以后要相信自己也是一条好汉。

黑马(黑马广告创办人,广州4A召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