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新媒体———广播由室内走向室外

观点 2018-11-02 12:08:23 阅读478

       之前听到很多唱衰广播媒体论调,关注过一点以往的广播电台,发现以往的广播从最开始就是作为一种室内新闻和娱乐信息的获取渠道,从空间上看,广播之所以衰败,主要是在室内的环境中,广播和电视、电脑相比没有任何的优势,电脑和电视都可以承载和涵盖广播的内容和形式。看到很多言论都是从和其他媒体的比较中来否定广播在当前媒体环境中的价值,但大多是在室内的框架中。

       广播媒体当前最大的机会在于室外。想法最早来源于对分众传媒的关注,分众最具开创性的就在于利用高端人群的闲散时间向人们传递信息。按着同样的思路,就发现了很多新媒体,比如有了公交视频、医院视频。

       把它延伸到广播,发现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公交站牌广播。 等公交车的时候是最无聊的时候,而目前占具人们这段最无聊时间的主要是两种媒体,一个是车体广告,一个是站牌广告。两者最大的缺点在于:

A、承载的内容有限,车体和站台广告的内容很短的时间就能看完,而且很少有人去重复看这些东西。

B、 内容重复,很多车体站牌都是一样的广告,多数人都已经视而不见。虽然主要目的是形象宣传。

C、 更新较慢,成本较高,更新效率较低,其最大的效果再于刚刚更新的那几天。

        而这几项主要的缺点正是广播的优势所在,为什么广播媒体不去占领这块空白,组建一个城市站牌广播联播网,抢占公交站牌终端?一旦组建了这种联播网络,就具有先天的垄断优势,直接面向城市流动人群,高覆盖率、高到达率。在内容上可以将以往广播台的内容模式嫁接过来,再根据每天客流量最高的时段调整一下节目安排和广告密度,内容上很容易丰富起来。再加上公交站台的总体人流量是城市中最大的,其覆盖面远远高于分众楼宇电视和公交视频广播(车内视频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听到看到,尤其是人流高峰期,其节目成本和架设成本也相当高)。

从媒介角度上,广播主要是承载声音,声音是最具空间穿透力的,而文字、视频、图片都难以摆脱这种距离空间的局限;从室外媒体环境的角度分析,目前户外媒体最主要的形式是图片,只有在特别繁华的区域才会有液晶视频,覆盖率低;从成本上分析,广播的架设和运营成本是最低的,无论是和图片和视频相比。

可能出现的问题?

A、国家禁令和城市噪音污染

前一段时间的户外广告管理办法对或许会对这一可行性有一定冲击,这一点完全可以通过技术来控制。公交候车棚每个大约是1.2m*3m  根据车次的多少一般有1-6个公交候车棚,可以通过技术将声音的传播范围控制在5m以内,想听的人会自然靠近,不想听的人可以离的远一点,再加上一般住宅和站牌一般都会隔一条人行路,即没有人行路也会超过五米。扰民不会成为焦点,这至少要比“厂家处理一批箱包——”要好的多。

B、 维护

一个是认为损坏,另一个是自然损害。公交站台广播主要架设在候车棚上,最大的问题就是人为损害,我觉得在公交棚上架一个只收一个台的收音机本身成本就不会超过20元,架在候车棚最顶上,损毁的几率也不会太大,每周巡检2-3次就差不多了。

 

此外,公交站台广播一旦建立,不仅是一个媒体的问题,而且还构建了一个城市的预警系统,因为它能在最短的时间将信息传递到最大数量的人群,并且这种信息的传递是强制性的,在有紧急情况时,政府可以将信息即时传递给市民。类似于雪灾、暴雨、甚至地震预警时,如果有这种覆盖全城的预警系统,会减少不少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