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日趋成熟,消费者的消费能力逐步增强,个性化需求日益明显。在化妆品产品同质化的背景下,谁能探析消费者的需求,并引导消费者的消费,谁就能在市场上占据优势。不过,在这种新的营销环境下,化妆品行业却遇到了很多困惑,很多现象让我们无法用现行的观点去解释。当我们在“渠道为王”、“终端制胜”的高谈阔论中步履维艰时,你是否在思考你的行动方向是否正确?
请听美如初化妆品创始人王广伟谈。
营销的本质就是让消费者记住、使用你的产品,并有欲望继续购买你未来的产品,归根到底就是满足并引导消费者的需求。有人说,中国的化妆品和化妆品企业,走过了“价格时代”、“包装时代”、“概念时代”、“广告时代”、“品牌时代”,经过了计划和市场两种体制和机制的考验,未来中国化妆品到了引导消费者如何用化妆品的时代,也就是化妆品营销真正回归本质的时代。
一、随着消费者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消费者的消费水平也有大幅度的提升,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终端价在100—188元的中高档化妆品成为消费的主流。中高档产品的推广不但为企业带来了丰厚的收益,而且还提升了企业的品牌力。
二、随着消费理念的成熟,消费者更加关注自我身体健康。正如生态美化妆品创始人吴炳新先生所言,宣传让人类美丽十岁是所有化妆品企业的责任。伴随着消费者对健康的关注,化妆品的天然性,成为消费者的一个基本需求。
三、不同年龄阶段的消费者,往往存在着不同的消费特征和消费需求。消费者用化妆品追求的是品牌赋予的新消费理由和附加消费价值,也就是品牌的定位。品牌的定位应该与细分市场的消费者的心智相融合。很明显,在新的社会经济发展形势下,将时尚、流行元素与化妆品传统经典相结合,是化妆品营销应该加强的。在这方面,像美如初化妆品在推广淡雅美如初化妆品时,针对25—35岁之间的主流消费群,提出”轻松”的品牌定位,实际上就是为了满足新一代消费者新型的“护肤”需要。
综上所述,由于化妆品市场理性消费时代的到来,化妆品的营销也应该真正回归到研究并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变化上来。对此,你准备好了吗?
化妆品研发方向正在走向一条不归路。这就好像服装厂只研发服装款式,而不注重面料材质的选择和技术进步。这样就出现了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局面。在华而不实地欺骗自我的同时,也向消费者撒下弥天大谎。如果有一天,这个谎言告破,牺牲的将是整个中国化妆品产业!
应该说自化妆品行业转入市场经济以来,产业发展取得了突破性成绩,到九十年代中期出现了产销量顶峰时期。而1997年市场重创之后,化妆品产业开始了形形色色的广告、概念大战,与之相应伴随着包装硝烟及开发泛滥,化妆品出现了迷茫与混乱,忽略了对化妆品本质课题的研究。这些年,关于对化妆品专项技术基金的划拨越来越少,而选购包装材质的资金却越来越多;参与技术攻关的人员越来越少,而从事“编撰”品牌的人员却越来越多;化妆品技术创新的成果越来越少,而化妆品包装的喜讯却越来越多;牺牲品质的商业化增产研发越来越多,而提升化妆品品质的研发却越来越少;关于新型化妆品研制的(全球品牌网)行动越来越少,过分强调传统工艺的呼声却越来越多……一个水晶瓶盖就要6元钱,一个包装盒子成本达到10元钱,再加日益剧增的渠道营销成本,化妆品本身又值多少钱呢?这化妆品真的物有所值吗?化妆品的根基还扎实吗?
中国化妆品的消费人群有着两大类,一类是传统型消费者,一类是新型消费者。传统消费者注重化妆品的传统风格,而新兴的消费人群,在消费体验中更注重差异化,而中国化妆品的研发速度远远跟不上消费者的口味变化速度,以至于苟延残喘地坚守着一部分中老年消费人群,而远离了具有消费能力的青壮年人群。
现在,越是有钱的人,越是有势的人,越是“腕儿”,都不拿化妆品“说事”。化妆品的研发成果无法满足这部分高端人群所需,无法以其核心价值来实现价格与价值的平衡,也就使得化妆品在各类国外化妆品品牌中的地位处于下风。但我们看到,越是如此,我们的化妆品企业们越是注重如何包装,如何塑造品牌品牌,如何恶性展开渠道战……
包装过度就是侵犯消费者权益,品牌过度就是没品牌,而消费者从中获取的价值就更为缩水了。无数化妆品厂家提出了与商家实现“双赢”,而又有多少厂家提出与商家、与消费者实现“三赢”呢?
化妆品研发必须务实,去掉浮华与矫作,包装不能过度,挖掘品牌不能透支,渠道利益要与终端利益等同……要真正重视企业的技术人才,他们才是整个产业链中的核心,是他们铸就了化妆品的灵魂。以技术研发为主、包装研发为辅,使传统产业增加科技含量,使品牌增加真正的含金量,这才是中国化妆品的研发核心与正确方向。
王广伟,著《打破平衡-定向爆破营销法》、美如初化妆品创始人、我爱优发www.52uf.com创始人。中国商机运营第一人、中国资深品牌管理专家、中国实战派品牌营销培训师、中国现代儒商品牌论坛主席、中国以弱胜强营销军团创始人、中国企业家个人品牌塑造第一人、中国中小企业杂志、中国日化网、价值中国、中国品牌网、世界经理人等数十家著名财经媒体专栏作家。具有多年企业管理和营销实战真知,对企业管理、品牌构建和市场运营具有独到的见解。善于整合企业资源,制定系统解决方案,尤其擅长扭转企业经营管理危机,提高企业创利能力,摆脱困境。与3000多家企业有直接沟通,辅导100多家中国中小企业走上快速成长之路。涉及药品、保健品、食品、酒水、饮料、咨询、日化等行业并是主要操盘手,业绩斐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