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行业融资开始冷却 “分众模式“现泡沫

观点 2018-11-02 12:08:23 阅读497

  如果炎黄健康传媒能在年内成功拿到第三轮6000万美元融资,这将是金融风暴以来,风投对新媒体难得一见的大手笔。

  不过炎黄健康传媒恐怕很难在剩下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完成这一切——据《21世界经济报道》报道,炎黄健康传媒已经陷入人事动荡之中。不仅是炎黄健康传媒,伴随着金融风暴的来袭,整个新媒体行业的融资都开始冷却,泡沫正在浮出水面并且开始破灭。

  “不要再找我们要钱了”

  “在花光我们给你的所有资金之后,你的现金流仍然入不敷出,那就不要再回来找我们要钱了!”红杉资本最近发出了“橙色预警”,并在致旗下CEO公开信中要求旗下公司节省资金时如是说。

  曾经成功缔造了无数企业神话的风投大户红杉资本从2005年9月成立至今投资了51.com、校园梦网等诸多新媒体企业。但是现在冬天来了,钱也得省着花。

  这股寒流席卷整个新媒体行业。由于金融危机引发的连锁反应,所有人都捂紧了钱包,一向“疯投”的风投资本也迅速退去,不少新媒体融资计划就此搁浅。

  优势资本合伙人郑刚认为投资速度的放缓是在挤压行业发展初期带来的泡沫。金融危机让很多公司放慢了上市步伐,这直接导致投资者的进一步收缩投资。金融危机同时使融资门槛不断被提高,企业获得融资变得越来越难。

  圈地运动的泡沫

  江南春买下楼宇电梯的广告经营权,靠装液晶电视发了大财,分众模式就此火了一把。许多人开始学习分众模式——后来者把电梯改成了汽车、火车等等,但真正成功者仍然罕见。

  据统计,2008年新媒体的市场规模将超过1000亿元,未来3年仍将以每年30%至40%的速度成长,预计到2011年整个市场规模会超过3000亿元。正是这种乐观的数据引发了资本对新媒体的“狂热”。

  最早开发“眼球经济”的分众传媒依靠渠道为王的策略,在成功上市后加速推进并购,将复制者或有新卖点的新生力量一一纳入麾下,从而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霸主地位。

  事实上,新媒体靠的就是对稀缺资源的垄断占有,这就决定了地盘之争不可避免。当资源开发殆尽时,内部整合就会开始。这一过程中,新媒体发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圈地运动,并在机场、公交车、地铁、火车、楼宇等场所激烈上演。但是这样的圈地运动仍处于一种未来不可预知的境地,“扩张无限、盈利有限”将极大制约其发展。

  新媒体的未来

  如何在营销和广告上提升效果和质量,摆脱单纯的地盘资源争夺,将是新媒体未来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新媒体通过细化之后仍找不到准确目标,是目前大多数广告主最为担心的地方。尽管新媒体存在的基础就是对潜在消费者进行细分,而它们和传统的广播电视媒体相比确实细分了人群,但是这种细分还远远不够——新媒体们总会给广告主描绘一群潜在消费者的大概形象,但是这个模糊的形象中,诸如什么人、什么时间和购买什么产品,绝大多数的新媒体尚无法清晰界定。今天看来,新媒体的楼宇电视形式越来越像传统电视。当楼宇的人群开始变得多元,眼球关注点也变得更加复杂时,新媒体的广告却逐渐变得一元化。同时,广告投放价格还在不断上涨,效果却在逐渐减弱。

  相比之下,互联网的在线营销效果则比“新媒体”的线下营销要好得多。如腾讯正在尝试的互动体验式营销,力求实现消费者与品牌的平等对话,保证了在信息碎片化时代注意力的集中。此时,新媒体的眼球吸引能力正面临有效性和效果的重新定位。毕竟广告的效果决定了广告主的取向。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风投在创造新媒体黄金时代的同时,也在毁灭这个黄金时代。新媒体必须抛弃仅靠风投资本实现资金链正常运转的简单想法,而应回归新媒体成功的正真本源——准确的眼球吸引,只有在营销和广告上体现出新媒体的独特价值,新媒体才可能持续发展。

  在金融危机蔓延全球的时候,无论是风险投资抑或是广告主,这些新媒体眼中的“金主”变得越来越关心花出去的每一分钱是否都“掷地有声”。此时,“金主”们心里打了个问号:分众模式到底能带来怎样的广告效应?

  诚如华纳菲克所说:我知道我的广告费有一半是浪费的,问题是我不知道浪费掉的是哪一半。如今,广告主们正试图遏制住这种浪费。即便效果减半,至少浪费也会减半,在金融风暴中,小心花钱总是没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