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听歌听什么?除了音乐发烧友之外,可能大部分人的回答都是MP3,你没看见越来越多的时尚男女拿着或者挂着或者揣着各式各样的MP3播放器招摇过市,怡然自得。
和flash一样,MP3可以说也是网络的产物, MP3之父Brandenburg博士曾这样评价MP3:“MPEG-1 Layer-3 was the right technology available at the right time(MP3是在合适时间被激活的合适技术)。”这个合适的时间,就是指的互联网大范围推广的90年代末。
八十年代中期,国际标准组织(ISO)将MPEG(Moving Pictures Expert Group,运动图象专家组)作为编码动态图象的国际标准。1988年12月在德国汉诺威举行的会议上,MPEG又决定在其基础上引入声音编码标准。由此便诞生了MPEG-1 Layer 3,后被简称为mp3,并主要应用于专业领域。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mp3音乐文件的传播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1997年由于电脑黑客重新编写了mp3编码器的用户界面,使得人们能够方便地从互联网上直接下载免费的mp3编码器并制作数字音乐,这样mp3音乐文件就爆炸性地传播开了,并且日益成为互联网上标准的数字音频格式。大小比是12:1!而且128kbps的MP3也基本能让人满意。正因为MP3能让音乐文件大幅瘦身,从而使音乐在INTERNET普及后大范围传播变得具有现实可能性。
Karlheinz Brandenburg博士和所领导的研究小组一直在德国的 Fraunhofer IIS-A实验室从事数字音频压缩的研究。他们最早与1987年开发出MPEG-1 layer3(MP3),并在1989年取得专利权,于1991年最终制订出MP3的标准,到了1992年合并到Moving Picture Experts Group (MPEG)规范中。按照Brandenburg博士的说法,MP3的诞生应该是在1991年。
虽然MP3的标准最终得到确定,但是当时对大众来说MP3还是个陌生词。因为受限于当时的计算机的发展和感知编码(perceptual audio coding)研究中的问题,当时Fraunhofer IIS-A并没有推出MP3的标准编码、解码和播放工具。举个例子, 1980年Brandenburg还在电子工程科系读书时研究数字音乐的压缩技术。当年的计算机须花10小时才能为长约1分钟的数字音乐文件解码(注意是解码而不是编码!);而当时MP3编码器当时的编码方式在现在看来也近乎粗暴,音质自然不理想。 不过随着计算机科技的发展和感知编码的科研突破,更高效快速的压缩编码方法出现,同时MP3的传播也得以实现——MP3的好日子来了。
Brandenburg博士认为MP3的真正发展应该是从1995年开始,也就是MP3编码器和播放器发布的那一年。那时以来,INTERNET上MP3的数量就呈几何级数增长。
互联网史话系列:
互联网史话之最古老而又最有活力的email
互联网史话之网络生活的中心地带BBS
互联网史话之进入世界的窗口:浏览器
互联网史话之后起之秀IM
互联网史话之神奇的FLASH
(原文首发我的个人博客站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