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提到"智能"二字,在你的脑中浮现的画面是什么呢?是"深蓝"与"阿尔法狗"的"人机大战",是美国大片儿中的神盾局办公大楼电梯、门禁、安防系统的智能语音对话及手势控制,还是幻想着有一天能坐在像大黄蜂一样的智能汽车中与芯片对话?其实,这一天也并不遥远,我们的生活正发生着全新的变化。我们的衣食住行,小到智能手表、智能眼镜,大到智能单车、智能床铺、智能厨房……各种各样的智能产品正在指向不同的细分场景,融入我们生活,并让我们渐渐依赖。
之所以称为"智能",是因为它更懂人类,更场景化。穿越科幻时空大摇大摆地走进我们生活的这些智能产品不仅应该实用,还应该更高效、节能、人性化,带来安全、便捷和舒适。比如身边小到智能家居的台灯,可以抛弃遥控器和开关,仅道一声"晚安",灯光就会逐渐暗下来;与车生活密切相关的能够实现复杂语音交互识和手势感应控制的智能后视镜产品,大到可以进行高级聊天的机器人全新谷歌助理Google Assistant等等,这些智能产品的价值就在于,它们已经像老朋友一样存在于你的生活场景中。
但并不是所有披上智能科技外衣的产品都会受到用户的欢迎。从企业角度来讲,你怎样才能知道市场的需求,怎么才能创造出更有价值的产品,满足或高出客户期望呢?当然是产品要满足市场需求。可是,问题又来了!你怎么才能知道市场需要什么呢?现在有相当一些企业对于自身的产品和服务的理解还是基于行业,基于竞争对手,又或者是采用市场调研的方法进行问卷、收集、分析数据。这些作为洞察市场需求的战术,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可是你们又是否知道这个问题:大部分用户其实压根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用一百多年前福特的话来说,"如果你问消费者他想要什么交通工具,几乎所有的人回答都是一匹跑得更快的马,没有人告诉你他需要汽车。"
因此,洞察市场需求单纯靠调研和数据分析反映不了复杂的人性,那些为大家叫好的"智能"产品设计初始一定是采用了场景分析的方法,去更好的还原和分析具体场景中人们深层次的心理和真正起作用的因素。满足用户的体验和需求要基于自己客户的应用场景,这恰恰就是产品设计最要遵循的根源。
综观目前诸多优秀的科技智能产品,"智能"的表现要素都是嵌入了语音和感应技术,这也是智能产品最基础和核心的要素。因为,这样的产品更懂人类,才能成为他们生活中形影不离的朋友。正如李彦宏所说,"人工智能的四个核心能力是语音、图像、自然语言理解和用户画像。"移动时代之后,声音和图片成为了更自然的表达方式,其智能产品的理念也越发以用户的场景化需求为初衷。
例如,凯立德汽车智能后视镜产品相对于同类产品告别了"孤岛式"语音控制,在语音搜索、识别、交互上都有了新突破、新亮点。为实现车内安全交互,不但支持辨别多重语义的智能语音声控,无障碍查找设定目的地,还搭载了专利技术"Air Control"智能手势识别系统。用户无须通过触摸显示屏,仅用手掌在后视镜前方挥动,便可完成抓拍、接听/拒接电话和机器唤醒等操作。凯立德独创的手势感应操作,结合全局声控操作方式,很大程度上解放了驾驶者的双手,满足了用户出行场景的不同需求,让用户享受到了既便捷又安全的操作体验。
而谷歌新推出的Google Assistant变得更加智能又人性化。当用户询问某部电影时,它会自动回答该电影导演是谁,附近有哪家影院正在上映。如果你觉得该电影不适合家庭观看,可以直接问他附近影院有没有上映适合家庭观看的电影后也能够分类给出答案,并询问你是否订票,Google Assistant更像一个高级聊天机器人和管家。
目前也已经出现了狗尾草智能科技的情感社交机器人"公子小白",更是独有的情感表达系统,能够识别人类情绪,同时能够表达自身情绪。强大的语义识别分析能力及知识库,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类不同语义及语义中表达的不同情感,并通过数据分析做出最富"人性化"的回应。
智能时代的脚步越来越快,未来的智能产品将更加琳琅满目,但是我们一定会选择更懂自己的"朋友"留在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