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报社:转企改制让职工尝到甜头

观点 2018-11-02 12:08:23 阅读381

  转企改制必须充分考虑政策和职工利益的一致性,要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充分地保证职工利益。

,而且是改制难度更大的非产业类报社,中国文化报社的转企改制工作自启动之日起就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中国文化报社主动转企》为题对此予以报道。

  8月19日,当记者再次就转企改制话题对其进行采访时,中国文化传媒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孔繁灼颇为感慨地说道:“回过头来看,转企改制这一步是走对了,改和不改还真的不一样。”究竟孔繁灼所指的“不一样”是什么?转企改制工作在过去9个月是如何推进的?在报刊业转企改制工作尚未全面铺开的大背景下,中国文化报社的实践究竟又能为我们提供哪些可资借鉴的经验?

  2009年11月12日,随着中国文化传媒集团有限公司的正式挂牌,中国文化报社的发展进入全新的历史时期。尤其是进入2010年以来,公司将做好深化转企改制工作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采取有力措施,以人员身份转换为主线、以职工群众支持为保障、以完善企业运行机制为依托,全面推进规范转制工作。

  据了解,为按时保质保量完成转制任务,集团领导班子成员对做好深化转企改制工作进行了具体分工,排出改革时间进度表,各项工作落实到人;同时,,完成《人员身份转换方案及其实施方案》和《劳动合同书》的修订工作,并与有关部门进行社保衔接。目前,人员身份转换工作阶段已经结束,事业单位编制中编办已经核准注销,新体制新机制已开始运转。

  回顾刚刚经历的这场大刀阔斧的改革,孔繁灼坦言,转企改制包括核销事业编制、身份转换、清产核资、资产划转等一系列工作,其中身份转换是最难的。,即必须核销事业编制,必须注销事业单位法人,必须同全部在职职工签订劳动合同,必须按企业办法参加社会保险,必须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这几个必须,无一不牵动着职工敏感的神经。中国文化报社创立25年,很多职工都在原有的事业体制下工作了十几、二十年,现在一下子从事业身份变成企业身份,心里肯定会觉得不安。”

  “其实,员工之所以留恋事业编制,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担心社保。对很多人来说,只要养老有了保障,身份不身份并不十分重要。因此,只有落实社保衔接,才能推进企业劳动合同的顺利签订。”孔繁灼表示,转企改制必须充分考虑政策和职工利益的一致性,要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地保证职工利益,一方面提高职工的工资福利待遇,另一方面让职工在退休后有充分的保障。“我们在这点上做得比较好,因此整个工作推进得比较平稳,100多名员工的身份转换任务除极个别有特殊原因外,其余都按期完成了。”

  据了解,在核销原事业单位全部事业编制后,公司全体职工从7月1日起参加北京市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按照北京市有关规定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建立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在职职工此前按国家规定计算的连续工龄视同缴费年限,不再补缴基本养老保险费;转制前已经离退休的人员,原国家规定的离退休费待遇标准不变;转制前参加工作、转制后办理退休的事业在编职工,其退休时的待遇标准原则上高于转制前同类同级别退休人员当年的待遇标准。

  职工社保衔接工作的顺利完成,解除了员工“老无所依”的后顾之忧。此外,为健全多层次的养老保障体系,更妥善地解决好转制后退休人员的养老待遇问题,减轻国家在养老保险方面的负担,,积极着手建立企业年金制度。目前,集团正在和几大银行、保险公司加紧协商,争取尽快形成制度。

  文化单位的转企改制与其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不同,操作起来也比较困难。中国文化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办公室副主任郭素娥介绍说,为更有效地推进各项改制工作,在法律允许的层面上保证职工的利益,中国文化报社在转企改制过程中专门聘请有经验的法律中介机构进驻集团公司,提供专项律师服务,协助完成转企改制工作。对此,孔繁灼介绍说:“进行职工身份转换时遇到的一些问题确实是我们始料未及的。专职律师与职工面对面,从法律角度解答职工关于转企改制的各种疑问,这样做减少了很多麻烦,规范了改制工作,从法律角度为公司的转企改制保驾护航。”

  机制改革 让职工尝到转制的甜头

  改革不应该成为不稳定的因素,而应该成为一种动力,成为让职工高兴的事儿。

  中国文化报社这次转企改制将全部原事业身份职工纳入企业劳动合同管理。孔繁灼强调说:“我们始终坚持‘不主动解聘一人’,不说‘下岗’、‘分流’、‘待业’之类刺激性的话,保持了稳定、安定了人心。”

  增效未必靠减员,冗员未必无作为。在稳定人心的同时,为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实现人尽其用、各尽所长,使每一位员工都能成为改革发展中的有生力量,中国文化报社在转企改制过程中积极推进机制改革,初步建立了与现代企业相适应的分配制度。

  “过去我们是事业单位企业管理,虽然也有激励机制,但意识没有现在这么强,幅度也没有这么大。”孔繁灼介绍说,转企改制后,原有的分配制度已经不能适应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因此,分配制度的改革成为集团公司转企改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新闻工作的特点,公司专门设立了考评部门,制定了新的考核办法、奖惩措施和薪酬制度,体现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的分配原则,努力做到奖勤罚懒。

  灵活多样的收入分配制度使原本唯职称、唯资历、唯工龄的观念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凭业绩、看贡献、重能力,绩效工资所占比例大幅度提升,一线员工的工资得到大幅提高。对此,中国文化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员工胡芳深有体会。据她介绍,以前中国文化报社基本是“死工资”,写多少稿、编多少版与挣多少钱关系不是很大。改制以后,绩效工资所占比例提高到80%,年轻员工工资普遍翻倍,从原先的两三千元提高到四五千元,老员工的工资也有千元左右的增长。

  “新的激励机制和分配机制使职工的工资待遇有了明显增长,干得好的编辑记者一个月可以拿到1万多元,这大大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工作节奏和工作效率也明显提高,将转企改制的优越性和灵活性充分体现出来。”孔繁灼总结说,改革不应该成为不稳定的因素,而应该成为一种动力,成为让职工高兴的事儿。只有不说刺激性的话,多给职工办实事,让职工尝到改革的甜头,看到改革确实在为他们的利益着想,职工才会真正拥护改革,如果光让职工害怕甚至恐惧,改革肯定是做不下去的。

  报纸改版 取消采编部门创收指标

  以前也在努力把报纸办好,可采和编分不开、采编和创收分不开,什么好东西都很难贯彻下去。

  今年1月1日,中国文化传媒集团有限公司打响了组建后的第一炮——《中国文化报》以崭新的面貌和读者见面了。改版后的《中国文化报》从原来主要面向文化系统、带有机关报性质的报纸,转为立足系统、面向社会的综合性文化艺术类报纸,报纸的版数也从之前的每周44个版增至56个版,平均每天8个版。

  中国文化传媒集团总经理、,权威的文化新闻、沉静的文化气息以及较强的可读性、耐读性,是《中国文化报》此次改版的主要特色。改版后,报纸力求坚持导向、提高品格、生动活泼、贴近读者,记者写稿子也不能打官腔官调、抄官样文章,要给予一线更多的关注。

  “过去报纸常常缺稿,有时候一个版就3篇稿,编辑还要在自己的版上化名写好几篇。”回顾曾经编版时的捉襟见肘,卜键坦言,读者是最欺骗不了的,有没有糊弄版面他们一看就知道。做报纸必须将心比心,只要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把报纸办得好看、耐看,有实实在在的内容,有更多来自一线的声音,就一定会赢得读者的支持和好评。“此次改版后,报纸的稿件比较充足,我们与各地文化厅、文化局也建立起更为良好的关系,报纸的发行量明显提高。因此说,转制其实不是一种转向,而是一种提升,是对报纸更严格的要求,是一种能量的扩大,不是边缘化而是更前沿,是推动报纸向前发展。”

  长期以来,中国文化报社采取的都是采编与创收一体的经营模式,这也是很多部委报纸采取的经营模式,其弊端是采编人员不能集中精力办报,而且不符合国家政策法规的要求和办报的规律。转企改制后,公司取消了采编部门的创收指标。谈到给采编人员进行的这次“松绑”,卜键坦言,以前报社也在努力把报纸办好,可采和编分不开、采编和创收分不开,什么好东西都很难贯彻下去。如今,随着采编的分开、采编与创收的分开,采编人员能够集中精力干好自己的主业,报纸质量也通过转型、改版、扩版得到明显提高。

  “转企改制之后遇到的最大挑战就是如何尽快把经营搞上去。”卜键坦言,如果经营搞不上去、职工收入没有提高,转企改制肯定是不成功的,也失去了改革的意义。因此,在为采编人员“松绑”的同时,集团公司确定了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向管理、向政策要效益的既定方针,并积极充实广告经营部门,建立新的经营创收模式。“这么做能够妥善处理好经营和办报二者之间的关系,实现经营与创收的分离,也使报社资源得到了统一整合。”

  为建立一支熟悉市场、懂经营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公司借助转企改制给用人方面带来的更多自主权和灵活性,积极推进现代化的人才机制建设,并多次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有经验的经营人才。据了解,新成立的通联发行中心、广告经营中心均引进专业人员担任主任。

  做大体量 放手开展对外战略合作

  过去别人找我们合作,老嫌我们的体量小,就是一张报纸、几本刊物,没有多少固定资产。几个工程完成之后,我们的家底会比改制前增加几倍甚至十几倍。

  7月26日,中国文化传媒集团与中国联通在京签署战略合作协议。除当天正式创刊的《中国文化手机报》之外,双方今后还将在手机视频、数字阅读、移动电子政务、网络视频、文化产品购物、手机近场支付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

  对于集团公司组建后的这一大动作,孔繁灼表示,转企改制后要迅速做大做强,必须在对内搞活机制的同时加强对外合作。“过去我们的体制既不像事业又不像企业,发展每走一步都很困难,人家想跟你合作,觉得你是事业体制,跟你接不上轨。转企改制给报社发展带来的一个新优势,就是从体制机制上可以放手加强对外合作,引进资金、项目、人才,把体量迅速做大。而‘中国文化传媒集团’更是一块响当当的金字招牌,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利用好这块金字招牌,加强对外合作,是集团公司最近一段时期的重要工作之一。”

  据了解,集团公司组建后发布的第一个文件就是《加强和规范对外合作的具体规定》,从集团公司、报纸、刊物与子公司3个不同层次规定了合作的内容、投资方式、所占股份比例等内容,以确保公司资产的保值增值。“目前,我们跟中国联通签署的战略合作协议正一条一条落实,其他合作项目也在积极洽谈当中。”孔繁灼笑着说,现在主动找上门来寻求合作的挺多,希望公司的对外合作能够在今年迈出新的步伐。

  在积极寻求对外合作的同时,中国文化传媒集团全面启动印刷厂维修改造、全国动漫产业信息平台管理中心建设、文化网络中心建设3个工程。其中,印刷厂维修改造工程已于6月下旬开工,拟于年底前基本竣工;全国动漫产业信息平台管理中心工程5月下旬已初步建成,已于8月26日正式上线运行,该中心的建成将对全国动漫产业的发展起到强有力的推动作用;文化网络中心建设工程今年第一期就投资2000万元,目标是建设全国最大、最权威的文化类门户网站。据了解,对原有网站的改造升级工程已于3月结束,网络文化中心计划在年底实现三步跳,为成为文化类综合网站的排头兵打基础。

  “过去别人找我们合作,老嫌我们的体量小,就是一张报纸、几本刊物,没有多少固定资产。这几个工程完成之后,整个集团公司光地产、房产、配置资产就可以达到几亿元,家底比改制前增加了几倍甚至十几倍,这在过去都是不可想象的。”孔繁灼坦言,没有改革就没有这几个工程,没有改革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局面。集团挂牌的时候,大家在总体思路上明确要办好报纸、搞好经营,并没有预见到形势会在今天发生这么大的变化。现在,每隔一段时间集团各项工作中就会出现一个闪光点,体量也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这确实让职工受 到了不小鼓舞。

  彻底改革 不搞事业性质的翻牌公司

  转企改制不能搞翻牌公司,半拉子式的改革给保守观念留了后路,却消磨了转制单位的改革成效,败坏了改革的声誉。

  在以往的文化单位转企中,“借壳、留壳、造新壳”的现象屡见不鲜。这样的文化“企业”在性质上仍然是政府办,资金上主要由政府撑,人事任命由政府说了算,无法作为独立主体进入市场竞争,于是守着“金饭碗”,却在“要饭吃”。这种半拉子式的改革给保守观念留了后路,却使无数改革者的脚步变得蹒跚,消磨了转制单位的改革成效,败坏了改革的声誉。

  “转企改制不能搞翻牌公司,不能一边说改、一边说不改,不能上面说改、下面说不改,不能表面上改、实际上不改。”孔繁灼表示,、不可逆”6字改革要求,决定了这是一场真正的改革。为了让企业更好地发展,也为了广大职工的根本利益,中国文化报社在转企改制工作中努力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使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逐步成为真正的企业法人,做到可核查、不可逆,坚决杜绝出现行政事业性质的翻牌公司。

  “我们这次是真的改、彻底改,不真正改不会有那么大压力,更不会有这么多可喜的变化。”孔繁灼坦言,实践证明,中国文化报社转企改制的方向是正确的。早改早主动、早改早受益,提早一步转企改制为其带来了更多政策上的支持和倾斜,带来了资源上的整合,带来进入市场的先机。“我们大概争取了两年的发展时间,比很多尚未转企改制的报社更早学会‘游泳’,面对市场的风浪也会拥有更多的优势、发挥得更自由。”

  改革给职工切身利益带来了实惠,也让公司上下尝到了快速发展的甜头。“其实,转成企业并没有什么可怕的,它只是表明你的一种性质。转企改制后,我们真正摆脱了体制上的束缚,发展的手脚可以放得更开。现在公司发展了、效益提高了、收入增加了,更为可喜的是,广大职工精神面貌发生可喜变化,‘聚精会神干工作、一心一意谋发展’在公司内部形成风气。”孔繁灼笑着说道。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