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高梅破产:大传媒时代淘汰老牌电影巨头

观点 2018-11-02 12:08:23 阅读296

  11月3日,美国电影巨头米高梅突然宣布申请破产保护。

  创意老化、明星过气、衍生品开发不够……86岁的米高梅的不幸有无数个原因。然而曾与其并称为好莱坞八大制片公司的二十世纪福克斯、迪士尼等却在这几年赚得盆满钵满。2005年,索尼收购米高梅,从而结束了米高梅作为独立制片公司的历史。至此,好莱坞的八大巨头们现在都已归属于各自的集团。

  索尼以硬件起家,很难像维亚康姆、新闻集团这样的媒体大鳄一样,精心为旗下公司的影片提供全面的创意、发行、营销、辅助市场开发等支持。米高梅5年前嫁给索尼,并没有改变其没落的轨迹。

  中国公司参与重组?

  11月4日,米高梅的破产保护申请正式获得曼哈顿联邦破产法庭的批准。米高梅资产19亿美元,负债却高达40亿美元。

  在未来的30天内,米高梅必须完成资产重组以自救。目前已知米高梅有望引入JP摩根银行50亿美元贷款以还债。而米高梅的债权人将获得新公司95%的股份。

  米高梅此前的最大股东索尼已不再恋战,退出后它不再持有新公司的股份。

  此次米高梅破产消息一出,很快传出中国公司有意参与重组的消息。与中国电影市场目前的强劲势头遥相呼应。

  首先被猜测为收购人选的华谊兄弟方面向《中国经营报》记者否认参与重组。华谊兄弟公关总监杨珺表示,目前没有任何收购意向。中影、保利博纳等国内实力领先的影视公司也纷纷对外“辟谣”。

  米高梅虽然落到这步田地,在资本眼中仍是一块肥肉。米高梅拥有高达4000部影片的庞大片库以及007品牌等无形资产。光线影业总裁张昭告诉本报记者,片库资源对融资有极大的帮助。然而米高梅今天的不幸,各路资本的混战也负有一部分责任。

  早在上世纪70年代,米高梅就曾被一位赌业大亨几度买进卖出,公司甚至莫名其妙地涉足赌业和房地产业,主业日渐荒废。

  “资本对内容制作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捧得很高,也会让你摔得很惨。”张昭说。资本以逐利为目的,每次拿到钱之后,米高梅的问题都没有得到解决。各路资本意见不一,公司也因此支离破碎。

  到了21世纪初,米高梅颓势尽显。2001年,米高梅只有《汉尼拔》和《律政俏佳人》赚了4亿美元,其他影片均未盈利。2002年,米高梅投入巨资的战争大片《风语者》票房惨败,公司高层被迫辞职。

  单一模式的盈利困境

  作为好莱坞老牌的“八大”独立制片公司,米高梅是最后一个归顺大集团的。2005年,米高梅负债高达20亿美元,岌岌可危。此时索尼从天而降,以48亿美元巨资收购米高梅,这让“米高梅人”看到了复兴的希望。

  米高梅此前最大的冲击来自于电视和网络,由于没有任何电视频道、电视网络或宽带管道,米高梅一直依靠票房作为最主要收入来源,衍生品的开发更是严重滞后。被索尼收购之后,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

  但接连收购皮克斯和惊奇动漫的迪士尼却在用一套成熟的模式在全球范围内大把捞金。

  推出“喜羊羊与灰太狼”的广东原创动力文化传播有限公司邵浩文主任告诉记者,迪士尼以及一些日本、韩国的影视公司,“已经不靠卖片赚钱了”。

  无论是华纳兄弟的“蝙蝠侠”,还是派拉蒙的“变形金刚”,轮次收入的模式已成了如今好莱坞巨头们的老套路,“辅助市场”的收入往往超过电影票房。

  即使饱受盗版的困扰,年轻的国产动画“喜羊羊与灰太狼”每年的衍生品收入也占到了总收入的40%。

  影业“集团化”的好莱坞模式

  好莱坞电影在全球大行其道,“根本原因还是来自于美国的国力,美国作为世界第一强国的国力。”著名导演贾樟柯向记者表示。

  好莱坞八大电影公司如今已各有其主,集团化作战成为好莱坞特有的模式,并在世界范围内所向披靡。派拉蒙被维亚康姆收购,二十世纪福克斯隶属于默多克掌舵的新闻集团,环球影业被NBC全国广播公司收购,华纳兄弟隶属于时代华纳。而迪士尼则通过收购,拥有了皮克斯、惊奇动漫等。

  光线影业总裁张昭表示,在如今的“大传媒时代”,电影归属于传媒集团的一部分,往往会得到强有力的后续支撑。一家制片公司完全集中在内容制作层面,处境会非常困难。

  张昭称,以米高梅王牌系列007为例,其实影片的制作是由另一家公司操刀的,米高梅只有出品权,双方有着非常复杂的商业合同。这就使得007系列的每一集都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往往这一集质量好,下一集又很差。由此带来的经营上的不稳定,让一个纯制片公司难以招架。

  而一旦归属到一个强大的传媒集团旗下,制片公司就有了后盾。传媒集团通常现金流充裕、资本稳定。更为重要的是,制作完成之后,影片的发行是一项漫长的后续工作。只有举集团之力才能承担整个过程,把DVD、衍生品等辅助市场的钱都赚过来。

  无论是维亚康姆还是新闻集团,他们在世界范围内都拥有强大的发行系统,在营销上更为专业,更懂电影市场。

  张昭介绍说,米高梅一直延续着大传媒时代到来以前“以产定销”的方式,对市场的了解不足。而其他几大传媒集团出品的电影往往是以市场驱动而非创意驱动的。由于近年来魔幻题材的大热,华纳兄弟的“哈利波特系列”、迪士尼的“加勒比海盗系列”均在全球大卖。

  5年前卖给索尼时,米高梅看似顺应了这一潮流。然而张昭认为,索尼与其他集团不同在于,是“由硬体走向软体”的。索尼从做walkman(随身听)开始,随后进军了唱片业。进军影视也是基于在影视硬件上积累的经验。

  并购时有评论认为,索尼之所以对米高梅不惜重金,关键看中的是米高梅高达4000部的影片库资源,意在推广其新生的DVD蓝光技术。随后的几年,索尼无论从创意上还是发行上都未能对米高梅进行有效的改革。

  如果说5年前米高梅“错嫁”给了索尼,30天之后的米高梅又将如何重获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