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th,互联网领域新蓝海?

观点 2018-11-02 12:08:23 阅读1153

  移动照片的黄金时代尚未到来。当前很多用户依然是通过照相机来拍照,而且大部分用户都还是通过电脑,而不是手机对图片进行编辑。这一现象在国内尤甚,那么,国内的模仿者们显然还需要做好长期抗战的准备。

  4月9日,Facebook宣布斥资10亿美元,以股票加现金的方式收购图片社交分享平台Instagram的消息,成为硅谷最大的焦点。而有关谷歌错失该良机,意欲收购小众社交应用Path的传闻也甚嚣尘上。

  作为另一款围绕照片分享的新兴移动社交应用Path——它的成长虽然不及Instagram迅速,但是用户数量也已突破200万,且在Path发布了Path 2之后,它的用户数量实现了爆发式的增长,推出仅2个月后就吸引了100万新用户,这相当于第一个版本的Path在过去一年取得的成绩。而早些时候,谷歌的开发者推广大使丹·道奇(Don Dodge)也对Path赞赏有加,不由得让业界猜想,有一天谷歌对Path伸出橄榄枝也未可知。

  小网络向大网络的转变

  互联网的下一阶段是会以一种更为开放的方式发展桌面互联网,还是会以封闭平台的方式发展移动互联网,是业内一直探讨的问题。而Path的出现及其迅猛发展的势头,无疑为后者加重了砝码。

  互联网自诞生伊始,大多创业者都带着做大做强的目的而来,因为做大了而开始向着其它领域扩张,这样的案例比比皆是。国内四大门户的发展壮大就是最好的证明。看当今如日中天的腾讯、新浪,若不是有了早已在外的名声和强大的用户基础,恐怕微信、微博等任何后续功能的推出都不会很顺利。而Facebook更因其集合了多种应用在内的强大社交功能,从而在全世界织起了一张8亿人的大网。那么,互联网究竟会不会由一个小的功能或者应用开始,从而走向小网络带动大网络的转变?虽然这个问题此时尚不能得到完全肯定的回答,但是,仅仅就Facebook收购Instagram,以及Path的迅速发展,还是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首先,图片正在逐步成为当前社交体验的核心,看看Pinterest有多火就知道了。而Facebook上最受欢迎的应用是图片应用,数据显示用户花在浏览图片的时间也最多。其次,拍照分享已成为移动互联网的未来,这也是为什么现在所有的手机都会有拍照功能的原因。而Instagram仅凭一款产品,就在1年多的时间内收获了3000万用户,其发展速度丝毫不输给Google+。那么,作为一向在图片分享以及移动互联网领域表现平平的Facebook,自然有着对未来的担忧,很有可能Instagram就是Facebook的克星。从Facebook斥资巨额收购Instagram来看,互联网很有可能出现由小网络向大网络迈进的趋势。

  Path,恐怕是更加明显的一个案例。上限人数不超过150人,是Path最大的特质。有别于Myspace的生人社交模式,以及Facebook、Tiwteer、微博等无人数限定的社交,Path上限150人的模式让其社交关系显得更亲密,虽然这样的限制无法带来强大的流量,但是却能带来具有更高质量的和更稳固的社交关系,毕竟,人们评论一个好友的照片或者状态的可能性,一定远远高于对陌生人或者对偶像的评论。所以用户基数和用户黏性,才会成为创业者们最关心的问题。

  来自美国独立性民调机构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的调查数据显示,有58%的受访者称,它们的主资料页面设置为私密,只有朋友可以看到;另外19%的受访者的个人资料页面设置为半公开,只有朋友和朋友的朋友可以看到;而只有20%的用户个人资料是完全公开的。由此可见,用户正在严格控制自身的隐私设置。这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也就意味着私密社交应用存在发展空间,那么Path的前景也就愈加明朗。

  而有别于互联网的发展,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广告、营销等对用户的精准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从业者不能再简单追求大数据,高流量,而是需要带来有效高质量的固定用户群体,从而促成精准营销。显然,Path看中了这一时机。一旦其大举发力,那么对于向来喜新厌旧的网民们,Path具有极大的冲击力。而由此带来的营销、或者社交等产业链的变革也的确不容忽视。

  带动新一轮的模仿潮

  英国人类学家、牛津大学教授罗宾·顿巴尔的研究指出,“一个人在特定时间最多能与150人保持稳定好友关系”,这被认为是人类可信赖关系的上限,也是由生物学原理决定的。所以,Path的隐秘社交理念没有错。而他的出现,也让用户不再担忧,因为仅仅说了几句变胖了,就要被减肥广告围追堵截。正因为看中了这一特质,Path才得以如此迅猛发展,而比Path本身发展速度更快的,却是他的模仿者们。

  据统计,当前国内抄袭 Path 的产品已经多达数十位,其中有年初已经现身的点滴、画说等,还有暂不知名的登登、脚印、湖畔、唯达等。而一向走在社交网站前端的腾讯,也在最新发布的腾讯朋友网手机客户端中看到了Path的影子,开心网的类Path应用也正在紧张的内测中,据悉,其产品很有可能于近期上线。

  互联网似乎已经提前步入“不是认识所有人,而是只和熟人打交道”的阶段。但是,对于众多的模仿者,我们不得不有所担忧。

  未来前景看好

  Path的出现,让一向热闹的互联网更具看点,甚至有人提出,现在有了只能上限150个好友的Path,还有只能情侣方能使用的Pair,未来很有可能还会出现专门针对闺蜜、死党、或者针对家庭的一系列私密社交应用。因为Path的出现,社交领域很有可能更加细分。

  对于此观点,:“Path是否会促进社会网站或社交应用的细分还有待观察,但是一个事实是网际网络强调的是大网络与小网络之间的互动关系,如果说大网没有了,还有小网存在,那么真正的网就不存在了,互联网的发展向来都是由封闭逐步向着开放发展,还没有说因为开放而逐步走向封闭的案例,Path的发展状况会如何,需要看其背后的数据,但是绝不可能由此走向封闭”。而且,用户的上网时间与精力都是有限的,没有谁可以同时登陆数十个网站还不影响当下的工作和心情,网络的发展只会让人们生活的更便捷,而不是更繁琐。

  不过,该行业面临的一个门槛是,移动照片的黄金时代尚未到来。当前很多用户依然是通过照相机来拍照,而且大部分用户都还是通过电脑,而不是手机对图片进行编辑。这一现象在国内尤甚。而真正的Path究竟可不可以被模仿,不禁要心存疑问。从当前看到的Path产品来讲。首先,其UI非常精致精细,很难克隆到位。其次,Path产品的不断升级,本身也在摸索中,模仿者很可能才克隆,Path就再次变形为新版本,对模仿者要求不低。再次,Path生产内容门槛过高,对国内用户价值还有待考察。模仿Path,国内的模仿者们显然还需要做好长期抗战的准备。

  随着网络的流行,人们把社交网络作为社会生活重要部分,同时侵犯用户隐私事件也屡屡发生。作为社交网络的巨头,Facebook利用用户的个人信息赚取广告收入已是人尽皆知的事情,其对于用户个人信息的处理也经常有失妥当,Mark Zuckerberg也因此曾遭到美国议员Jay Rockefeller的责怪,称他缺乏“社会责任感”,其公司的隐私政策“无法保护用户的隐私”。而在这一点上Path显然是Facebook的忠实拥趸。

  作为缩小版的“Facebook”——Path,处在移动互联网的浪潮时期,其未来虽然值得期待。但是在面对用户之时,Path还需要更用心。而中国的模仿者们,也不得不考虑,如何通过改良Path从而适应中国市场,毕竟,私密社交对于中国网民,还真是一个新鲜的玩意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