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已开始动手售出最有价值的亚洲资产,雅虎的未来仍是一团迷雾。
如今,5年来的第六任CEO莱文索恩(临时CEO)上台,作为一名“救火队员”他需要清理前任留下的一大堆摊子,安抚股东及合作伙伴提升士气、进行内部整顿及出售资产募集资金并找出吸引用户的新方法。多年来,这家曾经的互联网先锋“酋长”,一直上演着在混乱中自救、在自救中继续混乱的故事。
固步自封的坠落
从时代先驱的数字英雄到落寞的残喘者,雅虎的“过山车”经历还不到十年。它通常被定义为Web1.0时代的伟大开创者,成就了门户这一商业模型。
当然它也是最早的规模化搜索服务者之一。实际上,正是谷歌这个后来者,将雅虎踹下了互联网帝国的明星舞台。可能存在的更为深远的影响是,很长一段时间内,因此而迷茫并失去了方向:它更希望与谷歌打一场过去的仗夺回声誉,但忽视了社交与移动互联网这两大真正的未来趋势。
雅虎曾于2005年收购了图片分享网站Flickr,曾一度有过掌握社交先机的机会,当时Facebook还未成气候。
到2009年的时候, iPhone成为了Flickr上使用最多的拍照工具,但Flickr在iPhone手机中却是个少数派。一年后,另一款拍照App出现,它看起来是更快、更有社交元素的Flickr,它就是大红大紫的Instagram,不久前被Facebook在上市前以10亿美元罗至帐下。
雅虎曾做过不少新业务收购尝试,但均未逃过Flickr的命运。雅虎中国前总裁谢文认为,雅虎早年失去了创新的精神,一直固守在Web1.0门户时代的思维,而如今甚至已失去了创新的机会。
数年以来,雅虎曾经做过最成功的决策是其在2005年对阿里集团10亿美元的投资,它从未真正影响或参与过这家公司的运营,却成为了其最有价值的资产。
在2000年1月7日,雅虎股票每股达到237.5美元的历史最高点,市值达到1100亿美元。而到了2008年,它的颓势早已暴露无遗,股价只在10美元附近徘徊。
微软向它开出了446亿美元巨额价码,但被当时的CEO、联合创始人杨致远拒绝。至今,杨致远仍因此被批评犯下了巨大的错误,让雅虎错失了一次重新开始的机会。
杨致远为此而二度卸任CEO。“硅谷女王”巴茨被视为救世主,巴茨上任后,开始大刀阔斧改革。她卖掉了一大堆雅虎过去收购的企业,关闭了一批网站,停止了若干项网络服务,强力推行雅虎的瘦身计划,将精力集中在内容上。
但这些奏效了吗?一点都没有。该公司在重要的展示广告市场的份额始终在下降——据eMarketer的数据,从2010年的14%跌到了去年的10.8%。去年9月,巴茨被要求下课。之后,雅虎走马灯般地连换三任临时、正式CEO,却依然限于空前的混乱之中。
混乱的自救
这似乎是雅虎忙乱自救的写照:巴茨之后的第一任正式CEO在位只有短短的4个多月时间。
最新鲜的前CEO斯科特·汤普森(Scott Thompson)上月中旬因学历造假丑闻而下课,不过外界分析认为其背后真正原因是其表现难以令雅虎董事会满意。丑闻的揭露者正是激进派股东的代表丹尼尔·洛布——对冲基金公司第三点公司的CEO、新董事会成员。
汤普森只获得了4个月时间。巴茨曾获得了董事会和股东们三年的宝贵耐心。
汤普森似乎曾获得过雅虎的支持,雅虎在今年一季度实现了营收12.21亿美元,同比增长1%,这是自2008年第三季度以来的首次增长,并实现净利润2.86亿美元,同比增长28%。
不过,他没能拿出让自救情急的股东们眼前一亮的新策略。上台两个月后,他策动了一场2000人的裁员,随后他决定把公司分拆为消费者业务部、区域业务部和技术部三个主要部门。但这些似乎仍是当年巴茨弹过的老调,洛布扣动了扳机,董事会让他下课。
这似乎是历史轮回。2008年,当时雅虎的激进派股东卡尔伊坎也正是策动攻势逼宫董事会,迫使杨致远下课。走马灯继续转动,新一任临时CEO出马接手,罗斯·莱文索恩(Ross Levinsohn),雅虎的全球媒体主管开始救火。
谢文说,从历任者来看,雅虎的CEO越换越弱。这位新CEO既没有杨致远那样的履历,也没有巴茨那样的知名度,作为职业经理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缺乏对雅虎的长远考虑。莱文索恩上台后首先要做的就是清理前任留下的摊子。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雅虎终于开始出售亚洲资产,它与阿里达成了一项初步出售最多50%所持阿里股权的回购协议,并约定了合适情况下阿里集团IPO时的变现条款。初步回购有望为雅虎赢得71亿美元的投资回报,雅虎将可以借此进行股票回购及分红以安抚股东,同时还将提供更多的战略投资资金。
雅虎试图在移动互联网端重启搜索与内容整合的布局。近期它发布了一款名为“Axis”的浏览器,提供了即时预览功能,支持iOS各设备,并可作为插件应用在其他的浏览器上。不过,这些能否奏效前景仍不清楚,而是否能满足洛布等激进股东的诉求更是亟待处理的考验。
雅虎至今仍未让人们看到光明前景。启明创投董事总经理甘剑平此前表示,雅虎的未来不外乎是被微软等互联网巨头战略收购,或是被私募基金私有化收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