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程价格战遭遇围城:在线旅游盈利困局待破

业界 2018-11-02 12:08:23 阅读378

  就在携程出手5亿美元挑起价格战后,一周内同程网、去哪儿网相继出招,在线旅游市场一时风云突变。这个在电商行业中,算得上稀罕的平静领域,终于也卷入了价格战的纠缠中。

  携程成为众矢之的,竞争对手虎视眈眈,意图挑战这个行业老大哥的地位。随着比价平台、传统电商、甚至是酒店及旅行社自建网站的步步进逼,以携程为代表的中国在线旅行代理(OTA)模式遭遇围城。携程大起大落的业绩,并不只是一个公司的故事,恰是中国过去数年OTA模式生存环境骤变的一个范例。

  携程遭遇围城

  一个星期前,携程宣布展开成立12年以来的首次大规模促销,投入5亿美元(约合32亿元人民币),进行为期一年的低价促销。

  5天之后,同程网豪掷9000万,挺进OTA“价格战”。4天之后,去哪儿网宣布投资3000万美元(约2亿人民币)打造旅游智能化服务平台,向所有旅游在线供应商免费开放其旅游服务平台。

  一转眼,价格战已火速蔓延,而回望过去这一年,携程可谓遭遇围城。同行们甚至把这些态度,直接搬上了广告语中。艺龙的广告这样写道:“艺龙团购暑期风暴来了!携程团购没有的,我们有;携程团购有的,我们全部先打9折再减1元!虽然我们不第一个发动价格战,但是既然价格战来了,我们就会血拼到底!”

  和携程相比,OTA领域的竞争对手在过去的一年里都纷纷傍上了“大款”。先有艺龙获腾讯8440万美元注资,成为第二大股东,再有同程获得腾讯千万美元投资。此外,旅游搜索引擎去哪儿网被百度入股,淘宝、京东、苏宁也纷纷看上在线旅游这个细分领域。

  而携程则显得落寞许多。今年第一季度,携程总营业收入为9.64亿人民币,同比增长18%,同期营业利润同比下降33%,环比下降23%.携程的股价从去年7月45美元高位一路跌至16美元左右,跌幅大于中国概念股的整体走势。

  从营收来看,携程仍然是行业的带头大哥,但从利润来看OTA却风光不再。但携程并不想放弃这个领域,一出手5亿美元,要的是在“6个月之后,不超过一年时间内见分晓”,让整个行业回归理性。

  携程负责人表示,携程是业内最有资格打价格战的企业。“没有一定市场份额的企业打不了价格战,也不会对行业造成影响。其次,携程有丰富的产品线和一站式的服务,用来打价格战的资源组合也调配得当,比方此次酒店、机票、旅游度假都会参与低价促销,这是竞争对手所不具备的。”

  酒店业务是主战场

  但现在看来,这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和10年前一呼天下应的“游戏规则主导者”相比,现在市场的参与者更多,资本力量也更为强大。

  以酒店订购为例,这个被腾邦国际副总裁张铎喻为“价格透明度较低,利润空间较大,供应商依赖程度更强”的领域,一直是OTA模式的主战场。

  2009年,艺龙推出酒店预订返现的优惠活动,其后各家陆续推出的团购、L astMinute(每晚低价销售剩余房间)等新模式,都在大大化解携程的优势。根据艺龙网数据显示,2011年12月艺龙团购酒店突破10万间·夜,是携程同期酒店团购量的4倍。

  竞争的加剧改变着行业的生态。去年10月,携程也推出了与艺龙相似的“返现优惠”活动。腾邦国际副总裁张铎表示,酒店产品的同质性高,因此消费者对于价格的敏感度非常高。“以时下流行的返现为例,各家网站同一酒店产品价格差异不大,因此返现就会对消费者购买发挥作用,并以此粘住消费者的下一次消费。”

  而是否要返现,考验的则是各家网站自身的承受力。“各家获得佣金比例的差异在10- 20元/间·夜,返现肯定导致利润下降的。”某家连锁型酒店负责人表示。但即便羊毛不是出在羊身上,酒店也不如从前如此看中来自OTA的订单。“酒店经营看中品牌,自营体系自建网站,客户的忠诚度会更高;从长远来看,自营提高利润,同时也能摆脱第三方控制。”该负责人坦言,价格战开打后,各方对于酒店资源的争夺加剧,但对于价格的控制力却在不断下降。

  以携程今年第一季度的宾馆预订营业收入为例,尽管同比增长18%,增长主要来源于宾馆预订量21%的同比增长,但却被每间夜收入同比下降3%部分抵消。

  而即便是对于那些没有会员体系的单体酒店,OTA模式也在面对来自搜索引擎的挑战。去哪儿网试图通过“酒店直通车营销”,给没有网站的酒店提供页面、收益管理等一整套的体系,从而让他们进入网络预订市场,加强直营能力。

  去哪儿网CEO庄辰超表示:“目前的状况是酒店过于依赖OTA,甚至无法控制酒店自身的定价权和自主营销的权利。但未来酒店的在线营销将会多样化,直销比例将大幅上升。”截至目前,去哪儿覆盖了超过21万家酒店信息。

  面对各种价格战以及新模式的挑战,OTA整个行业都在面临生存压力。张铎表示,这个行业的矛盾在于资本市场对其营收和利润的要求都很高。“OTA被标记为互联网企业,而互联网企业要解决的是‘高成长性’,这也是近一年来价格战骤起,各家抢夺市场份额做大规模的原因。”

  OTA眼下正陷于两难中,尽管弹药充足,但对于前端用户的争夺,已经蔓延至搜索引擎、电商平台、自营体系等各个领域。旅游产品供应商的的价格体系正在被不断地颠覆,高利润的盈利模式不再。面对规模和利润的双重考核,一众处于资本市场尖锐目光下的OTA企业有待破解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