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博客热的冷思考:三年大限前该做些什么

业界 2018-11-02 12:08:23 阅读427

  去年开始,网媒中有一个细分领域比较红火:科技博客,一种聚焦于TMT领域的垂直行业媒体。

  以前专门翻译美国知名科技博客Techcruch的所谓“Techcruch中文站”后改名36氪的站点于去年5月获得一笔投资,算是拉开了科技博客在中国的发展大潮。快鲤鱼、极客公园这两个由传统媒体创办的站点也开始获得关注,然后虎嗅、pingwest、钛媒体这三个由前传统媒体人创办的站点宣告诞生。当然,在这一行里,还有一些老牌的站点,比如爱范儿、。

  吸引到关注乃至投资是一回事,商业模式上是不是成立则是另外一回事。科技博客既然是媒体,自然商业模式上的基石就是内容。大致科技博客的内容有三种是共有的:

  2、主打消息,它的特点是抢时间,但通常比较短。发消息的基础是该科技博客有消息源,美国mashable上就充斥着各种消息。中国科技博客或多或少都有消息快讯,发展下去有可能成为TMT行业中的商业八卦媒体。但限于这些科技博客人手一般都很少,偶尔抢先发布一些真实的消息是有可能的,但大规模并持续地能做到抢先于门户科技频道发布,比较难。特别是一些科技大会,现在门户科技频道动辄就派员现场报道,这个成本是国内大多数科技博客难以承担的。

  3、评论文章和改写,前者由第三方行业观察者撰写的评论性质文章。一部分是支付稿酬的,能做到时间上首发的独家;一部分则和这些作者进行洽谈从而免费获得,但很难保持独家。后者则是对外部稿子做一个浅层次的编辑,然后大部分其实是复制。事实上这部分同质性很严重,所谓独家评论也大多就是个时间上的而已。仅就这部分的文章和其能对应的广告(纯展示类)而言,大体上应该是不会盈利的。

  故而,无论翻译、消息还是评论,其实商业上都不足以支撑一个科技博客的运作,更不用谈门户科技频道在这上头更为具备优势。科技博客除了这三项来吸引一点流量外,还是需要做一些深度耕耘的东西。目前看来,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1、硬件评测或产品评测。这方面爱范儿花了很多功夫,尤其在硬件产品的报道上。爱范儿已成立四年有余,品质已经获得一些厂商的认可从而为它提供一些广告和活动赞助。评测文章与写作风格很有关系,要把很枯燥的科技产品写得有趣,需要写作者本身的实力。

  2、调查报道。这方面可能会是钛媒体的方向,因为创始人赵何娟就是前财新新世纪杂志的深度调查记者,还著有一本名为《天下有贼》的书,专讲中移动腐败案。《沸腾十五年》、。调查报道可以慢慢转型为帮助投资机构做“尽职调查”——事实上,很多商业深度调查,比起尽职调查而言,做得更好更专业。这部分就是属于纯卖内容了,不过价格都不菲,因为一起投资案动辄数百万是常有的事,收取个六位数的费用不算狮子大开口。

  这一部分有可能会成为很多传统媒体内记者的出路,写一篇深度报道的稿酬和搞一次尽职调查的费用,不可同日而语,虽然功夫花得都差不多。

  3、搞行业会议。这部分和内容无直接关系,依靠站点影响力为投资者和创业者牵线搭桥,目前36氪、tech2ipo就是这条路径。未来的指向是投资中介机构。

  这三个深度方向都需要时间积累,很难一蹴而就。爱范儿资格最老,算是度过了积累期,钛媒体和36氪则刚刚开始起步。积累这个词说白了就是能烧多少时间的钱,主要看投资额有多大。国内有一家科技博客获得了大概300-500万的人民币投资,一般情况而言,诸家科技博客所获投资应该大致就是这个额度之下。

  不过,科技博客通常团队规模很小,十来个人已属大团队,对外支付稿酬也偏低,故而成本不会太高。

  但这三项都和具体的创始人有关,不是什么人都能玩得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