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开发者的广告收入低

业界 2018-11-02 12:08:23 阅读276

  开发者的生存空间越来越窄,已经不是一个新话题了。政策上给的空间越来越窄,同行的竞相抄袭、推广渠道单一、推广成本高昂,付费应用的困境都在缠绕着开发者。

  无论国内外,广告收入都成为了“免费App”的主要收入渠道,但据开发者回馈的内容我们看到,这一块的收入也并不理想。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开发者的广告收入低?

  最近这几个月,大部分开发者的日子确实不好过。,另一方面App竞争激烈,快餐化、同质化严重,推广的成本也逐步增大。更让开发者不淡定的是,靠移动广告带来的收入也有下滑的趋势。特别是当开发者经过各种推广,有了不错的活跃用户数后,本以为可以开始赚钱,却发现广告收入是如此的可怜,于是失望透顶,自然而然也就把怒气撒到了移动广告平台身上。

  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大环境下,广告平台也有苦衷

  首先,我们先来看看移动广告的来源。

  众所周知,移动广告平台只是一个中间商,真正给钱的是广告主。广告主投钱给广告平台,广告平台再把钱投放到开发者的App上面,这中间就可能有差价。拿效果类广告来说,广告主投放主要是为了获取用户,只有确认得到用户,才会付钱给广告平台,然后广告平台才有钱付给开发者。假设广告主付给广告平台android类的价格是2元,以转化率5%计算,那100个点击里面转化5个,就是10元。如果平均到每个点击收入的话,大概就是0.1元左右,甚至更低。而广告平台还得考虑人力、办公、带宽等各种成本,所以给开发者的钱也是非常有限的,开发者要理解。

  至于备受期待的品牌类广告,广告主投放的目的主要是宣传品牌或者产品,付费方式一般是按点击或者展示来付费。一般情况下,每次点击在0.3元-0.5元属于合理的范围,而展示的价格在2元-10元甚至更高都是正常的。如果都是品牌类广告,那开发者、广告平台都皆大欢喜。事实上,目前品牌广告主对移动广告的认可度还不够,并没有大面积进入都到这个行业中。品牌广告主有时多有时少,这也造成大部分开发者收入时高时低的现象。

  App层级划分,收入差距突显

  广告平台获得广告后,接下来的投放策略也会影响到开发者的收入。

  这也是广告平台纠结的地方。投效果类广告,收支能持平不错,但大部分时候只能是赔钱。那为什么要赔钱去做呢?道理很简单,品牌广告少,如果几个品牌广告之间出现空档期,广告平台要么选择投放广告,要么选择不投放广告。不投广告,那开发者这段时间没收入,就可能会走掉,等再有品牌广告进入时,没有流量,那广告平台就很难投出去了。所以这期间不得不投较低价格的效果类广告,养开发者,养平台自己,也养活这一生态系统。多不容易!

  另外,由于优质的广告还是偏少,因此广告平台不可能对所有的App都有保证,而是会对App进行分类,区别对待,这也是不同App收入差距大的原因。至于类别,各平台说法不同,可能是战略合作保底的,优先级的,也可能是中等的等等。然后广告平台会优先保证一些主要的大App,填充率和单价都会比较高,剩下的才慢慢分下去。所以,开发者的APP被广告平台划分到哪一类中去,是对自己的广告收入有直接影响的。

  一般来说,流量大的App,知名类的App,或者在垂直领域出众的App,转化率高的App,都会被广告平台所青睐,被重点照顾的机会也就多,广告收入自然也会有所保障。当然,如果某一时间段平台销售不给力或者行业不景气,品牌广告跟不上,出现一些价格较低的广告,也是有可能的,开发者需要做好心理准备。

  运营策略不同,间接影响收入

  广告平台在广告策略与运营等方面的策略不同,开发者的收入也会有变化。

  比如,一些比较负责任的广告平台,有高价的广告时会给开发者投放高价的广告,如果这期间没有,平台宁可不投放,因为有像芒果这样的聚合平台存在,当某广告平台不给开发者投放高价广告或者价格太低的时候,开发者去别的广告平台还能请求到高价广告。另外一些广告平台的策略就是,只要开发者请求广告,就给广告,就算没有效果类的广告,那更低价的广告甚至自己的宣传广告也会上阵。对于承诺提供高价广告并供应不间断的平台,开发者还是先落实到合同上面较好。

  当然,开发者反映的一些广告平台扣量的问题,扣量直接影响到收入,这也是存在的,但这并不是一个普遍现象。而各广告平台在核实广告数据时的计算方法不一样,也会给开发者带来困扰,这样的差值造成的收入流失也不小。不过,随着移动广告行业的规则慢慢完善,广告淡季的结束,以及第三方监控机制的成熟,这一问题也将逐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