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电视与尼尔森收视率抽查的世界末日

业界 2018-11-02 12:08:23 阅读534

  某日我在张大春《News98》的节目,和他漫谈无电视族兴起的现象。

  张大春说,他等电视崩解等了三十年,现在终于等到了,他想多聊聊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与挑战。我说,谈冲击与挑战好像暗示这事情还有救,是一个阶段性、暂时性、过渡性的状况。我更进一步说,这不是有个什么意外的挑战迎来,不是临时出现一个变数。这是整个地基都在溶解,整个媒体气候都在变化,这是传统媒体的北极圈暖化,这是传统媒体的灭绝陨石。

  我好奇,为什么这样的一个文学大师,期待电视崩解长达三十年?

  我身边绝大多数的人,也抱怨台湾电视内容的素质低下,也似乎都知道为什么。我一直都认为是我的样本数有偏差,要不就是我身边的朋友不具台湾收视母体代表性,或者我调查的这些人行为和认知落差,爱看又爱抱怨,并未反应真正的行为。

  最近我身边的这群人,开始不买电视了。

  他们不买不能上网的电视、不买被动式灌输节目的电视、不买没有国际高品质付费频道的电视。他们使用各种新电视,手机直播、Youtube、MOD、myVideo、PPS、连网电视,这些新电视有各式各样的面貌和形式,但唯一的共通点,这些电视都没有尼尔森的收视调查。

  根据尼尔森的电视收视率抽样调查,母体是四岁以上的个人(21,706,990人),样本数超过1,800 户,调查范围包括无线频道、有线、卫星、VCR/VCD/DVD的收视行为。

  简单的事实是,我们整个电视产业的内容产制,仰赖于节目的广告收入。而广告价格的制定基础,来自于节目的收视率。而收视率,根植于这样的收视率调查。

  当传统的收视行为从广播电视移往联网电视、从单向推播移往社交互动、从收视观众移往消费会员,传统的电视和尼尔森收视调查共生结构的世界末日,即将到来。

  陨石是网际网络,海啸与暴雨是移动设备。

  但真正产生直接作用的,是社交会员普查代替了频道随机取样。从内容的消费、实质购买、主动分享,按赞、下载 App、到使用储值点数和红利点数。从流量分析、购买分析、到行为分析。当深度行为分析替代了浅层抽样模拟,不同内容属性的社交会被形塑出来,不同消费力的族群也会被辨识出来。

  电视已经正式加入新媒体行列,媒体变局最后一章,正式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