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的力量

业界 2018-11-02 12:08:23 阅读490

圣诞老人是什么样子的?

虽然世界各地的圣诞老人形象各异,但大致都是这样的:红衣、红帽子、大白胡子、驯鹿、礼物、烟囱……

为什么圣诞老人是穿红色的衣服?为什么圣诞老人不穿绿的、蓝的、白的?

“脱下帽子,享受清凉一刻。”

不管这是个以讹传讹的流言,还是个天才的营销故事,但想必你的三观已经被小小地颠覆了一回,原来这些生活中看起来再平常不过的,熟悉得如同空气一般的事物,竟然都是为了一些商业目的,被活生生地创造出来!

真相总是很残酷,企业在进行营销活动时,如果能把三件武器玩到熟稔于心,就能让消费者在毫无抵抗的情况下乖乖买单。这三件武器叫做幻觉、错觉、心理暗示。

市场营销,就是一场营造幻觉、错觉与心理暗示的狂欢。而这场狂欢的巅峰极致玩家们,则可以把一件让人陌生的新产品,在转眼间变成消费者的老朋友。

不管是什么样的牙膏广告,总是把牙膏涂得满满满满的,否则誓不罢休,相信如果牙刷上刷毛能做多长,牙膏也就能抹多长。可是,有人想过事实上,一次刷牙我们到底需要多少牙膏吗?当然真实的答案,永远不会从牙膏厂商口中得知。

再比如,为什么情人节要送巧克力?甚至出现了一个概念叫“白色情人节”,还要男生回赠。

1936年,日本神户MOROZOFF西点店打出了情人节巧克力的广告。当时是同时面向男女双方的宣传,其后百货店也宣传将情人节作为赠礼给恋人的日子,但是没有流行起来。

1958年,玛丽巧克力(MARY chocolate)在新宿的伊势丹百货举行了情人节宣传活动,提倡由女性送给男性。为什么要由女性送给男性呢?这是因为主要的买家都是女性,而且当时日本受美国的妇女解放运动影响,女性想要掌握恋爱的主导权。

20世纪70年代,日本巧克力与可可协会将2月14日定为“巧克力日”,流通业也大力加入了情人节的巧克力销售战。

原来这一切都和爱情、甜蜜、委婉表白没有半毛钱关系,只是一个大大的“阴谋”。

再比如,原本根本没有“体臭”这个概念,“体臭”的概念被提出,正是杜邦发明了肥皂之后。这一定是个巧合。

为什么吃肯德基麦当劳的时候总要搭配薯条?你有没有想过你是否真的需要一包薯条?或者,为什么去电影院一定要买包爆米花?这简直可以列为现代生活十大未解之谜。

还有,饭后为什么要嚼两粒益达?嚼一粒会死吗?

结婚为什么一定要拍婚纱照?为什么还一定要外景棚内各拍好几套?

味精真的对人体有害吗?

女人梳妆台上各种各样的化妆品都是从哪里来的?

感冒药真的有用吗?

护发素又是真的有功效吗?

……

细思恐极。

广告的要素,其实首先就是“建立标准”。而标准会带来习惯,习惯的力量又是最根深蒂固,最难以改变,最可怕的。而当这种习惯已经成为一种生活常识时,品牌不用再花一毛钱,就能持续地享受这种力量带来的回报。

建立标准的过程,无不牵扯到错觉、幻觉、心理暗示。至于如何利用错觉、幻觉、心理暗示?

那就是另外一个,或者几个,或者几十个,或者几百个故事了。

后记:

如果按照最简单的方式将需求分类的话,那么大致可以将用户的需求分成显性需求和隐性需求两类,或者说刚性需求和非刚性需求。毫无疑问,显性需求数量有限,空间有限,入口也有限,那么开拓用户的隐性需求,乃至是传播一些“非需求”去诱导客户,也就成了商业中的新常态新入口。

比如在智能手机刚刚开始普及时,常有人说手机无非就是短信和通话,不需要这么多功能。那么如何从需求的角度去审视这种观点?又比如今天手机用户平均在手机能安装的APP接近90个,但日常使用的可能不超过20个,这种过剩的现象又是如何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