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逼北京”过后,带走的还有公关营销人的节操

业界 2018-11-02 12:08:23 阅读310

2015年4月15日,一场让人快要窒息的沙尘暴,将整个北京城笼罩在阴霾之中。

对于大多数普通人而言,这场沙尘暴算是一次天气灾难。但是,对于互联网的公关们来说,却变成了一场关于文案创意的狂欢。品牌企业借势营销,本无可非议,在部分品牌企业的文案与媒体的报道中,却出现了带有明显侮辱性的词汇——“沙逼北京”,不禁让人很容易就联想到另一个词——“S(傻)B(逼)北京”。

事后,有人对这两年出现了“沙逼北京”字样的品牌与媒体进行统计,汇总如下:

每次面对社会事件,既考验着公关人员们的快速反应能力,同时也拷问着从业者的社会道德底线。除了上述提及的品牌企业与媒体外,某自媒体人甚至在其文章中还发出了这样感慨:“傻逼北京的叫法,有点过,但是很过瘾”。如此说法,不禁让人愕然。

与此同时,网络上知名段子手们全部一个个丑相毕露,对于北京的谩骂,此起彼伏不绝于耳。

所幸的是,并非所有网民都是古斯塔夫·勒庞在《乌合之众》中所描述的一群非理性群体。最终,在网民们的抗议与抵制下,部分品牌低下他们的头颅,于当晚或者次日便撤去了“沙逼北京”的海报。

事实上,纵观此次各大品牌的借势营销,其中出现了很多非常优秀和具有人文关怀的创意,而将“沙逼北京”夹杂在其中的仅是少数。但类似事件的发生,相信不会就这一次,也不决会是最后一次。

那么,对于公关或者市场营销从业者来说,品牌营销的底线在哪里?

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没有教科书式的教材,也没有金科玉律明确告诉谁哪些不能做。如果非要用一句话总结起来,只要能够做到“四不”,,不消费民族话题,不消费社会灾难,不消费民众情感。或许,这个“四不”也不是全部,仅是一个基本的底线而言。

其实,对于公关们而言,做到坚守以上几点原则并不到,不幸的是,依旧还有很多人会犯错误,例如2014年马航客机事实,江南春以轻佻的语气和几分的幸灾乐祸,为自家保险打起广告;,众互联网企业反倒追捧起“莞式服务”;青年歌手姚贝娜去世,部分品牌的无耻借势行为无异于在其家中伤口上撒盐……这一系列行为不无刺痛着整个社会的那根敏感的脆弱神经。

为了追求企业品牌曝光,公关们不惜用尽一切手段,有时就不免失去了底线。那么,问题来了,犯错之后如何补救?

1、保持缄默。从实战来看,大多数企业通常会选择悄然删除相关宣传内容,对外保持缄默,避免进一步刺激网民情绪;

2、切莫避重就轻。大多数企业通常会选择避重就轻的方式,推卸自己责任,其实这是犯了大忌,网民眼睛是雪亮的,因此,切莫避重就轻。

3、。网民的表达通常比较情绪化,在品牌借势传播过程中,一旦出现问题,。

4、真诚表态。在发生错误第一时间内,做到快速反应,以真诚的方式表明企业有错就改的态度,并借助网络推手,。

做营销不易,做有温度、有态度、有创意的品牌营销更不易。当竭尽全力去吸引公众眼球的时候,公关们也该想想,与其哗众取宠,倒不如没有声音的好。品牌传播的形象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无论是正面也好,还是负面也罢,当任何一种印象积累到质变之时,对于品牌的影响是巨大的。

所以,公关人员们不应该只是一味沉浸在自己的创意之中,也应该做一个有人情味的传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