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虎之争互怼背后:巨头最后的共享单车狂飙,寡头时代前夜

业界 2018-11-02 12:08:23 阅读585

2015年之后,创投圈默认真正的互联网商业“风口”只有一个——共享单车。

所以,身为互联网大佬的马化腾,才会和金沙江创投合伙人朱啸虎昨天在朋友圈打起嘴仗。

腾讯战略投资了许多互联网极具爆发力的公司:搜狗、58、滴滴......而无疑马化腾现在的心头肉是“共享单车”。

(韦物主义注:小马哥是天蝎男)

高频、用户规模可达亿级、财务模型好——共享单车平均成本在700元左右,每天每车使用10次,客单价1元,在降低运维成本情况下3-6个月可盈利。如金沙江创投合伙人朱啸虎所说,即使只有1/3的ofo可以正常使用,ofo也能赚钱。

对比网约车的谨慎态度,政府在全力支持共享单车模式。政府最近联合高德交通大数据调查显示,在共享单车热门区域,工作日北京、广州、深圳的拥堵延时指数分别下降了7.4%、4.1%和6.8%,节假日则分别下降了1.8%、1.4%和7.1%。

在中关村企业家顾问委员会座谈会记录中,北京市蔡奇书记在回应滴滴创始人程维时,公开表示更看好共享单车模式,他说:“什么时候我们再回到自行车时代,我们的交通问题解就决了。”

然而,这个“风口”正对广大身在其间的创业者们徐徐关闭,这是互联网商业不同于传统商业的残酷之处。一将功成万骨枯,一个“风口”可能会涌入成百上千的淘金者,成功的却只有那一两个。

当我们回望互联网商业史,一次次印证了奇虎360创始人周鸿祎推崇的克里斯.安德森所言的“互联网马太效应”——最强者赢得所有。曾经无比喧嚣的搜索战争、电商战争、社交网络战争,最终归入了BAT寡头时代;“千团大战”的团购市场,只剩下美团突围;信息分类网站只剩下58同城、赶集,并最终合并;打车软件,唯剩下滴滴优步......

如今,在共享单车领域,“互联网马太效应”也开始显现。卡拉单车、悟空单车等跟风小玩家纷纷倒闭,ofo和摩拜作为市场霸主的地位越来越明晰。这意味着,共享单车竞争从纷繁的发展初期,进入了“下半场”——小玩家快速out,巨头争霸。

恐怕在不久的未来,街头的“七彩共享单车”将成为传说,唯剩下黄、橙二色。

一、共享单车的“逃逸速度”

,目前全国运营共享单车的企业多达30多家。然而,除ofo和摩拜两家头部公司外,恐怕所有共享单车创业公司都难逃失败的命运。如硅谷创投教父Peter Thiel所言,“规模”——是互联网商业战争必胜四大法则之一。

仅2017年1月到3月间,ofo与摩拜已融资8起,累计金额约10亿美金。车辆布局方面,富士达与凤凰累计为ofo提供1600万辆的年产能。富士康合为摩拜开辟专门的单车生产线,年产能可达560万辆。

强者恒强。

今年3月吴晓波频道举行了一次用户投票,面对“如果上街骑共享单车,决定你选择的是什么?”这个问题时,有2.7万人把票投给了“这辆单车随手可及”这一选项,占到总人数的47%。

显然,“随手可及”的只可能是车海战术,密度惊人的ofo与摩拜,也意味着其他想依靠“从某个城市,某个区域做起”的小公司,例如倒闭的卡拉单车、悟空单车,分别想立足于莆田和重庆,最终只证明了需要用更高成本去获取用户。

这几乎是互联网创业的“必考题”,每个踏入趋势风口中的创业公司,都有着必须面对着行业头名对市场“黑洞”一般的极速吞噬,创业公司必须有一定的“逃逸速度”,否则必死无疑。其公式为:

公司资本投入量/用户增长 ≥ 行业头名资本投入量/用户增长

也就是说,用户增长成本越高,则毁灭的速度越快,成本越接近行业老大,则存活可能性越高。

当年打车软件唯一被滴滴出高价收购的“大黄蜂”,就是采用局部突破的策略,在上海地区重点攻击,使得该地用户增长成本与滴滴在当地基本持平,才逼迫了滴滴高价收购。

在韦物主义看来,如今“共享单车”产业的创业公司甚至没有多少值得被收购的价值,ofo与摩拜似乎是当初打车软件融资与发展的“极速版”(也许是资本操盘手更老练了,如今投共享单车的资本大部分是以前投打车软件的......),几个月就走过了滴滴与快递几年的发展轨迹,让所有想挤进来分一杯羹的创业公司连他们的车尾灯都望不到,资源直接全部朝头部倾斜。

“马太效应”迅速在共享单车领域形成,远超越之前被业内誉为“极速移动互联网攻防战”的打车软件之役。如今,小玩家们机会为0——获客成本高,没有规模增长的机会,Game Over。

二、巨头的最后狂飙

共享单车行业进入下半场,而产业狂飙也正在进入到正赛阶段,或许是吸收了打车软件大战的经验,玩家们倒也简单干脆,二十多家主流风投机构要么不投,要么就只投共享单车头部企业ofo和摩拜,毫不浪费资源。

目前ofo、摩拜的竞争态势还在持续。昨日(6月16日),摩拜单车宣布完成超过6亿美元新一轮融资,估值20亿美元。而在此之前,彭博社透露,ofo正在以30亿美元的估值寻求新一轮5亿美元的融资。

资本的持续加码,意味着共享单车的热潮又在加速。如今共享单车头部两名ofo与摩拜,就像2015年的打车软件滴滴、快滴——处于最后决胜的前夕。照此加速发展速度,业内预计共享单车第一名与第二名将在2017年年底至2018年明显划分,届时,资源将进一步向最领先的一家头部企业集中。

谁会成为共享单车TOP1,一些蛛丝马迹透露着讯息。摩拜最新E轮的估值约为20亿美金,而彭博社透露ofo新一轮估值在30亿美金——ofo比摩拜高了约30%。而估值差异这事,在投资圈是一个“潜规则”,蕴含着资本对未来的预判。

商业竞争最终看本质,如Peter Thiel所说的“规模效应为王”,能低成本获得更大市场规模模式更被看好。金沙江创投合伙人朱啸虎曾说:“摩拜布局1辆车的成本,ofo可以布局10辆车”,其中有夸大的成分,但是无疑也道出了两家模式和发展路径的差异。现在的情况是,摩拜布局一辆车(1800元),ofo可以布近3辆(600元)。

一位共享单车供应商内部人士对韦物主义透露,ofo原来小黄车成本300元,如今加入了电子锁,防破坏升级版的ofo成本在六七百元左右,而摩拜的成本如今在1800元左右。共享单车战争进入了关键的下半场,ofo与摩拜都在尽力奔跑,最后收割市场。

而一个令人忽视的事情是,ofo掌握的供应链已占据共享单车行业70%。这种情况下,轻模式爆发的ofo马力更足,这是ofo估值能高于摩拜30%的原因所在。

竞争的态势,也反应在了数据上。

多家第三方研究机构发布的最新行业数据中,原先胶着竞争的ofo和摩拜,在进入后半程之后,轻模式爆发的ofo开始加速,在数据上开始展现优势:


去年九月,朱啸虎在朋友圈曾说:ofo和摩拜的战争将在90天内结束。这种说法,充满了过分乐观,然而从最近对外发言来看,朱啸虎认为虽然战争被拉长了,但他更加坚定了对ofo将成为市场第一的看法。

摩拜掣肘于高成本,发展速度如今已经明显慢速于ofo,而ofo敢于启用鹿晗做代言,大战旗鼓的进行市场推广,是因为其高效整合了产业资源,用“不生产单车,只连接单车”的轻资产模式,可更快速的跑马圈地。ofo从一线城市到三四线城市大规模投放车辆,同时配备精细运营体系——投入得越多,获取用户成本越低,运营成本就越低,获得营收就越多,最终,形成ofo在全国的马太效应。

(鹿晗代言ofo的广告几乎刷遍了城市每个角落)

在传统互联网商业战争中,当市场发展到一定程度,第二名及之后的竞争者增量有限,投资人也不愿意继续追加投入时,类似第一名滴滴合并第二名快的的现象很可能会发生。然而如今共享单车投资方却有不同看法。

朱啸虎表示,共享单车领域和之前的移动出行领域并不一样,ofo和摩拜不太可能合并,因为产品、基因和运营模式都有很大的差别,合并的成本太高。

在共享单车领域,或许第一合并第二并不会出现,那落在后面的第二名将怎么办?或许我们将在年底或明年初,看到一个未出现过的互联网商业战争新案例。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