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网络不是没有机会,而是你没发现!

业界 2018-11-02 12:08:23 阅读322


我们这个时代的互联网创业者,很难再像前辈们一样,跑马圈地、占山为王,靠直觉就能把事办成了。我们不仅要跟未知做斗争、还要跟竞争对手斗、跟用户斗(教给用户车比马快),种种问题会堆积在一起。往往在这种时候我们就需要找到一些可行的方法和指示,来指引我们的判断、我们的方向、我们的未来。我喜欢通过一些现象来找事物的底层逻辑,根据这些进行判断。(文章部分段落较为底层,理解起来可能需要抽象思维)

对于创业来说,最令人痛苦的就是对「要解决的问题」不清楚。社交方向的创业者尤其如此,因为在创业的过程中会反复陷入到「我们到底解决了什么问题」的思考中去。对于社交的需求,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解读,就算是再底层、再清晰的解读,想要依靠他找到新的机会和出路也是很难的。

文章中我会根据我的观察和分析表达我对社交新机会的看法。

1.发现新关系

正如「

人人帮助同学和同学建立联系「构建新关系」

微博帮助明星、哄人和粉丝建立联系「构建新关系」

陌陌帮助地理位置相近的异性建立联系「构建新关系」

婚恋交友网站帮助可能的结婚对象建立联系「构建新关系」

linkedin 帮助同事、商务关系建立联系「构建新关系」

豆瓣、same等兴趣社区帮助兴趣相同的人建立联系「构建新关系」

每一个能够野蛮生长、最后较为庞大的社交网络总是找到了新的关系。

机会:纵观社交网络的发展过程,除了微信这种有能力迁移存量(导入QQ关系)的产品之外,每一款新的社交产品都是在金字塔的底部陌生人中切分出了一种新的关系。庞大的人群中有很多线索可以寻找,在金字塔中再切分出一块来也不是不可能。

2.内容升级

我们经历了很多带有工具属性的应用迅速的爆红,它们背后都有一个底层逻辑:提高了表达的效率。

表达是什么?在感到疼痛时我们会放声大哭、感到难过时会倾诉、感到开心时会分享,这些都是我们与生俱来的一种向外界的表达。

而「内容」是表达的结果。

互联网的本质是连接,连接只有两个重要的部分 : 节点、节点间的要素。

对于电商来说,节点是「商家」和「消费者」,要素是「商品」;对于B2C来说节点是「提供服务的商家」和「被服务的人」,要素是「服务」;对于社交来说,节点是「生产者」和「消费者」,要素是「内容」(消息)。

在竞争越发激烈的今天,各行各业都在进行「要素升级」,而内容的升级应该表现在表达效率的提升上。

从经济学角度讲,表达的效率涉及的要素是表达的成本和表达的价值。

如何理解表达的价值:表达的价值在多个方面体现,主要体现为一种主观的分享动机(因为表达的目的是为了他人消费,而目的是一个后置的结果,你无法确定的知道这个内容是否会被很多人消费或认同,你只能在表达之前做一个价值判断,这个判断就是你的分享动机)。我用了 nice 的 tag 可以在图上标记出我的喜好、我的兴趣,再分享的时候可能会收获更多的赞,会给别人展示一个更全面的自己,我用 足记 的大片模式,做了一张的像电影剧照一样的自拍照分享,原本平凡的照片因为 大片模式 被美化了,致使我因为这张照片收获的价值变大。

而要达到这个价值所需要付出的成本就是表达的成本。

无论是足记、nice、ins、美拍都利用强大的工具属性帮助用户降低了表达的成本:你仅需要几步就能生产出原本需要耗费很大成本才能产出的图片或视频。通过降低成本来提高表达的效率。

如果继续对表达的效率进行挖掘,我们会发现一个更有趣的现象。

我们把表达视作一种信息的传递,对于信息来说,在信息两端节点不变的情况下。信息量的大小能决定信息的价值。「我要去吃饭了」和「周五、天气不错、我要和老王去颐堤港吃饭了」这两段信息的价值明显是后者高于前者,因为它更加全面。

从信息量的角度出发、我们就可以从信息的媒介上发现一个现象。

媒介等级:视频>图片>文字

信息量:视频>图片>文字

信息价值:视频>图片>文字

现象:

1.越高阶媒介的工具化越能产生较大价值。

美拍早期以「视频滤镜」高调入场,各种以前从不拍视频的人都开始尝试短视频了。

2.公开网络的媒介等级普遍较高(以内容为主体)。

因为公开网络的关系一般较为底层,所以需要依靠内容维系,而内容的价值主要体现在表达效率上,而高阶媒介对表达效率的提升大于低阶媒介。

3.公开网络的中心化程度一般较高。

美拍、nice在启动时、甚至现在都比较依赖红人,优质内容都是由红人产生,消费的主要场景也发生在红人身上。我认为对于依靠内容的公开网络来说,中心化没有那么坏。(毕竟主要场景是消费)

4.重关系的网络对媒介的依赖不是那么强,因为内容的价值不需要很高。

微信去年才加了小视频,不过视频比图片和文字爽这是显而易见的,所以 now 你懂的。

机会:利用工具或者其它产品手段帮助用户提高表达效率,尽可能的提高媒介的程度。(总理都发话下调资费了,谁还发愁流量?)

3.表达的多样性

我用微信,我也用 same,用豆瓣、微博。但我在上面表达的东西、产出的内容是存在差异的。每个人都需要多样的表达,尤其是互联网帮助人类可以在不同的社交网络塑造不同的人格,我在微信是一个分享行业动态、理性分析事物规律的人格,在 same 又变成了一个无病呻吟的小文青,在微博上会偶尔转发有趣的段子并且评论。社交网络不仅能承载关系,还能承载某一种性格。

表达多样性的底层逻辑是人内心的欲望和压力,我们总是会选择合适的平台释放合适的压力。包括秘密、母婴社区、二次元社区等文化和主流社交网络迥异的网络社区。

机会:利用某一种特殊的关系建立一种独特的文化来承载一部分人的一部分表达欲望。

当然,其实这些分析并没有什么卵用。

道理只有一个:做用户感兴趣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