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餐内容之死,读者正从微信公号垃圾堆里挖金子

业界 2018-11-02 12:08:23 阅读346

这些文章就像垃圾食品,是一种盲目消费,如果适度倒也没什么,但到了某个节点,你不再满足这类分解式文章、想了解更多。

事实上,今天的读者想要阅读的文章,远超清单体和标题党,这也驱动数字出版业发生深刻而有意义的变化。

●点心时间

互联网彻底改变了我们接收新闻信息的方式。

过去,我们订阅那些符合个人兴趣的报刊杂志,但上面印刷的信息并非条条都是我们喜欢的,不过,在生产者和用户之间仍然存在信任,即读者信任报刊杂志刊登的新闻信息是准确、有用和专业的。

互联网带来了人人皆可对任何事情发声和传播的环境,伴随而来的是信息爆炸(过载),且这些信息多为免费,一旦信息制作者开始收费,很多读者就会转向寻找其他免费来源。这带来一个结果:出版商需要努力建立并服务好那些愿意为内容付费的读者群。

数字媒体变成体量游戏,要想从数字广告中获利需要有海量内容支撑。在网页浏览量和分享量这种评判标准下,读者眼球成为决定数字媒体生死的唯一标准,这是导致标题党的主因。

的确,人的大脑非常喜欢清单类型,特别希望有人能把纷繁复杂的内容分门别类、去繁存简,以实现一目了然。在互联网内容的漩涡中,我们极易被号称“让人××××”类承诺、经过精编易让人消化类内容吸引。

某种意义上,快餐文章是反深度的,一个完整信息被碎片化后,它常常阻碍人们透过表面看清本质。

社交媒体发展了这么多年,读者不满意快餐文章了,他们开始寻找对己真正有价值的信息,而趋势就是从快餐内容转向更加长篇、更加专业的内容。

这个结论已经得到不少研究的证实。比如,社交媒体追踪服务分析工具BuzzSumo对1亿篇文章进行分析,发现3000-10000个单词的长文章,在社交媒体上获得最多平均转发分享量(8859次)。

●越细分越深度

互联网带来的另一个便利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无论你是刺绣爱好者,还是健身狂热者,总能轻易在网上找到同好社区。

这些“脑残粉”和“死忠粉”才是精准而又忠实的客户群,当企业提供的细分产品和服务对他们越有吸引力越有价值,企业才会获得尽可能多的盈利。

而这一点,恰恰是快餐内容无法承担的。打个比方,真正的健身爱好者,看了《30天让你练出四块腹肌》这样的快餐文,多数时候是一笑了之,而那些业余爱好者,来的快,去的更快。

可以说,任何一个细分市场,只要深耕细作,都能活的很好。一个例子是TED,最初定位只是一个小众专业的网站,它想通过“演讲+互联网传播”方式来释放学术等领域的创造力;现在,TED视频已经吸引数十亿人次观看,有它成功的商业模式。

在这种内容驱动型成功案例背后,是一群群对优质内容饥渴的用户,显然,快餐内容承担不了这种重任。

●垃圾堆里挖金子

如果你经常玩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或多或少有一个感觉:好内容有,但更多的是垃圾内容,作为一个读者,你得花越来越多时间和精力学会从垃圾堆里挖金子(Readers are learning how to sort the wheat from the chaff)。这绝对不是让人愉悦的阅读之旅。

《快公司》(Fast Company)一篇报道很有意思,重点解读了致力于生产深度长文的博客网站waitbutwhy.com,它已经获得3100万用户和8700万点击量——只发布了80篇、每篇超过2000个单词的文章。平均下来,每篇文章获得近40万用户和近110万点击量。

waitbutwhy.com的创始人安德鲁·芬恩说:“如果你的文章真能让人大吃一惊,再说一遍,假如它能直击人心,再加上有不错的文笔和表现形式——那就是读者乐于阅读和分享的。”

今后,印刷出版业会发现,告别过去那种为笼统的大众大规模印刷同一内容,转向围绕一个细分领域创造一个强有力的社群,让业界无缝隙连接细分读者将会是价值无限。

传播环境在变,有一点始终没变:读者渴望好内容。读者会从好内容中受益,出版商也会从中获取更大利润。内容生产者与读者“约会”,而不是简单博眼球,将成为出版业有力驱动器。

像《医生从未告诉过你的20个健康秘密》这种文章,直到互联网消亡也会有其生存空间,这是因为:人人在某个时刻都会想来点垃圾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