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大片《超能陆战队》上映后,片中的卡通角色大白一下子火了。其呆萌的造型,贴心的言行,尤其赢得了女性观众的喜爱,被她们视为一个可以在任何时候满足需要,对自己无微不至的“暖男”。无论是陪聊、逗笑,还是近身防卫、飞行作战、治愈内外创伤,大白都堪称“完美男友”的代表。
大白火了之后,相关的衍生品也骤然兴起,诸如大白公仔、大白服装、大白沙发、大白水壶、大白LED灯、大白U盘等数千款产品蜂拥而出,而且售价不菲,销售却十分火爆。
大白何以如此火?为什么一个偶尔诞生的卡通人物将营销之海搅得风生水起?
大白现象,看似简单,但如果深入质髓,却足以管中窥豹,凭叶知秋。事实上,大白大火,正揭示了消费者此前从未得到充分觉察,也从未得到充分满足的一种重大需求,以及立基于此的全球营销潮流的动态演变和未来的大趋势。
疗愈性需求成为一种现实
在经济学上,有一个“理性人”假设,即假设市场中的每一个人,作为独立的决策主体,其行为是完全理性的,既不会感情用事, 也不会盲从跟风,其所追求的唯一目标就是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但我们知道,“理性人”只是一个假设,与真实情况颇不相符。人们的很多行为,是出于下意识的判断和未经权衡的冲动。
同样,在营销学上,也隐含着一个假设,即“正常人”假设。在几乎所有的营销活动中,都预判性地将潜在的目标顾客视为心理健全、精神卫生的正常人。这同样与事实严重不符。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2007年公布的数据,全球约有10亿人正在经历心理、神经、精神疾病的影响。据测算,全球每年有87万人自杀。世界卫生组织心理健康部主管萨拉西诺还表示,超过90%的自杀案例都和心理疾病相关。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还表明,在中国,有2亿多人承受着心理问题的困扰与折磨。
而上述数据只是统计了已经出现较为严重状况的心理疾病患者的数字。那些症状尚轻,可以间歇性自愈,还不能归入心理疾病患者范畴的人数显然是一个更大的数字。
简而言之,营销所面对的受众,很大一部分人都是心有创伤,内在匮乏的心理困扰者,甚至就是心理疾病患者,而绝非我们此前默认的心理意义上的“正常人”。
明白了这一点,我们也就看到了一个巨大的市场需求和一片几乎空白的营销地带。
这些数量巨大的潜在顾客,特别需要情感抚慰,来满足或缓解他们的精神创伤或对于幸福美满生活的向往。
大白原来是个“暖男”
由此,我们将顾客的需求分为三大类,即实用性需求、炫耀性需求和疗愈性需求。如下表所示:
疗愈性需求作为一种精神层面的需求,是在物质丰沛、用户掌权的互联网时代大背景下凸显出来的。能够满足顾客疗愈性需求的产品,必须在产品的基本功能之外,富含情感因素,以触动顾客的心理之弦,与顾客形成情感共振,从而起到共情抚慰之效用。
我曾经提出,未来的产品必须具备针对消费者情感的识别、呼应,甚至是疗愈的能力。沿用这一全新理念,从营销的层面看,未来的营销也必须具备针对消费者情感的识别、呼应,甚至是疗愈的能力。
这就是疗愈式营销。
于是,我们此前的“大白之问”的谜底也就大白于天下了。
大白虽然只是一个机器人,说话平平淡淡,没有音调的起伏,但却让人深感舒服和放松。而且,无论刀山火海,他永远都把朋友放在第一位,奋不顾身地加以保护,让人深感暖意。在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日益沦为“只讲利益,不顾感情”的冰冷模式,试问哪一个人没有遭受过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情感伤害呢?试问哪一个人没有承受过孤独无助,黯然神伤的心灵创伤呢?
在这样的情况下,大白可以无限不间断地提供安全感及抚慰感的“暖男特质”更显难能可贵(秒杀现实生活中的一切真人)。感触良多的女性们自然将自己内心对于美好情感的向往与匮乏,投射到了大白身上,大白自然就成了万众热盼的情感之靶了。而与此同时,大白也成了很多千方百计讨女友欢心的男性效仿的楷模。
褚橙火爆的背后
大白的走红,为我们揭开了“疗愈式营销”神秘面纱的一角,但大白并非“疗愈式营销”的孤例。我们再来看一个更为典型的案例。
这就是火遍全国的褚橙。
褚橙为什么能火?褚时健为什么能在耄耋之年东山再起?
这两个问题激发了很多商业从业者及研究者的浓厚兴趣。
黄铁鹰教授在深入研究了褚橙案例后,得出的结论是:“褚橙是种出来的!褚橙热卖符合商业逻辑,产品好永远比营销好更重要。褚橙的质量真好与褚时健的名声比起来,至少是同样重要。”
陈春花教授则提出了四点结论:第一,顾客价值为上。第二,产品力(褚橙品质最优)。第三,对价值链的理解(让利于价值链的其他环节,让为你服务的其他人赚钱)。第四,管理效率的释放(褚时健的管理素养非常高)。
这两位学者的意见可以约略归纳为“产品制胜说”,代表了主流的评判。当然,也有小部分人坚持认为,是本来生活主导之下的互联网营销成就了褚橙的美名,这可以约略归纳为“营销制胜说”。
但其实深究下去,无论是“产品制胜说”还是“营销制胜说”,都未能洞掘褚橙成功的真正奥秘。
如果褚橙真的是靠产品本身的品质说话,为什么在2012年之前的十年间一直在云南而没有走向全国?如果褚橙最终是靠褚时健的名声而名扬天下,那么褚时健早已显赫,为什么此前十年没能成功助推产品热销呢?如果说褚橙火爆是互联网营销(包括线上大V的推波助澜)使然,那么为什么本来生活网后来运用同一套手法,推出的柳桃(与商界教父柳传志相关)、潘苹果(与商界大佬潘石屹相关)却未能再现褚橙的一飞冲天呢?
实际上,褚橙的成功确实是营销的成功,但却不能简单归于互联网营销的成功。互联网营销只是技术外壳,真正的奥秘就在褚橙暗含的疗愈性作用。
人们蜂拥购买的褚橙,其实并不是简单的水果,而是一件富含抚慰效用的精神疗愈品。我们知道,褚橙从物质实体的角度来说,并不能起到疗愈作用,真正起作用的是褚橙种植者褚时健的人生经历及其折射出来的精神力量。当他的精神力量因着互联网营销而与产品融为一体并被千百倍放大后,褚橙就成了一件精神意义上的疗愈产品了。王石在微博上引用美国巴顿将军的语录“衡量一个人的成功标志,不是看他登到顶峰的高度,而是看他跌到低谷的反弹力”,则是褚橙这一精神疗愈品的最佳注解,褚橙也因此被称为“励志橙”。
褚橙的产品疗愈性
褚橙的产品疗愈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中国人的“英雄崇拜情结”和“成功崇拜情结”非常浓厚。这是因为只有成功者和英雄才能在社会阶层中占据有利的位置,而现实中的大多数人往往离成功很远,离英雄很远,故而只能通过“英雄崇拜”和“成功崇拜”来对冲弥补内心的匮乏。从这一意义上,几度站到人生高峰的褚时健正是英雄与成功的代表人物。这样的一个人,对于渴求成功、渴望成为英雄的普通消费者无异于精神大补丸。
第二,环顾整个人类历史,在遭受命运的惨重打击后,依然能够东山再起的人屈指可数。而褚时健能够在牢狱之灾、家破人亡后,最终再次成功,这对于那些性格软弱、在生活的浪涛中随波逐流、得过且过的人来说,不啻是一剂强心针。
第三,褚时健击碎了中国人的“年龄桎梏”。很多国人一过40岁,就觉得人生已经无望,转而混吃混喝等退休了。而褚时健75岁出狱,从零创业,接近90岁依然奋战在果园一线。这对于那些早早开启“等死模式”的国人来说,无疑是一记警钟。同时,这也给了很多人以莫大的希望。既然褚时健75岁创业成功,我比他年轻那么多,为什么就不可以呢?一些纠结于年龄渐长却还未能取得符合预期成功的人,则因此放下了焦虑。
总而言之,当褚时健跌宕起伏的经历与奋斗不息的精神注入褚橙之后(这是一种典型的产品膨胀),契合当下中国人的精神症状而生发的疗愈作用也就无远弗届了。形形色色的人们,从褚橙中看到了希望,激起了斗志,得到了抚慰。
这正是疗愈式营销的典型体现。
田亮也有精神抚慰需求
在第一季《爸爸去哪儿》热播后,田亮和女儿田雨橙大受欢迎。尤其是田亮不标准的“陕普”屡受调侃,包括女儿的英文名字Cindy被念成“森碟”也是由于田亮的英文发音而被剧组搞出来的恶作剧。步步高点读机以此为契机,推出了田亮和森碟版广告,田亮把“老虎”读成“体格”而受到女儿质疑时显出尴尬和无奈,当点读机把正确发音读出来时,田亮舒心地笑了,森碟也开心地表示:“点读机上做作业,so easy,爸爸再也不用担心我的学习了。”田亮由于自己的语言短板而可能影响女儿的成长所产生的愧疚心理得到了抚慰。现实生活中,与田亮有同样境遇的家长一定不在少数,他们由此可能很容易就接受了点读机这个产品。
在我们的身边,类似的疗愈式营销案例还有不少。
总体而言,就商业发展进程来看,疗愈式营销才刚刚露出了冰山一角。饱受心理困扰的现代人,将会越来越需要具备一定精神疗愈效果的产品,未来的营销必须具备针对消费者情感的识别、呼应,以及疗愈的能力。而这正是营销人努力的方向及机会。